游識猷++翁倩
游戲《魔獸世界》里有個著名反派boss伊利丹·怒風,角長爪利,雙眼瑩瑩發(fā)綠,每句臺詞都能成為流行語:玩家前來挑戰(zhàn),他嗤笑,“你們這是自尋死路”;手下發(fā)表叛亂宣言,他冷漠回應,“說得好,但這毫無意義?!?/p>
很多時候我都想引用伊利丹這句話,比如前陣子一個叫魏則西的年輕人得了滑膜肉瘤,百度到北京武警總隊第二醫(yī)院、接受了其外包科室里其實早被證明無效的“生物療法”,被騙20萬后去世。怎樣才能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有媒體人稱,面對絕癥時還是應該有更達觀的生死觀,倘能視死如歸,再增加科學認知,不就不會上當了嗎?
說得好,但這毫無意義。
造就魏則西悲劇的鏈條上,生死觀或科學素養(yǎng)是最不重要的一環(huán)。監(jiān)管部門失范、虛假廣告泛濫、無效療法招搖過市……這些才是重點。在人行道上挖幾百個坑,自然會有眼神不好的人掉進去。要降低掉坑率,應該先把坑填平,提供正常道路,而不該先把每個人都拉去做眼科手術,更不該號召大家視掉坑為常事,掉進坑里,就把坑當家。
用日本雅虎首席戰(zhàn)略官安宅和人(Kazuto Ataka)的話說,提出這種毫無價值的建議,是根本沒有考慮“議題度”。
所謂“議題度”,衡量標準是“在目前狀況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多重要?”
世間問題,九成的答案并不重要。而在剩下一成的重要議題中,又有至少一半以現(xiàn)有手段無法回答。能不能在千頭萬緒中找出那既重要又能找到答案的5%的議題,就是一個人判斷力的最佳體現(xiàn)。
和“議題度”比起來,很多人更容易著力于“解答質”,也就是“對某個議題回答得有多明確多詳盡”。
然而,對于別人來說,“有價值的答案”,必須是“議題度”和“解答質”雙高?!吧锆煼芮袑嵮娱L滑膜肉瘤患者壽命嗎”這種議題,精準回答就重要無比。至于“明天穿白鞋好還是黑鞋好”這種疑惑,即使能將優(yōu)劣比較到小數(shù)點后十位又有何益?假如沒有仔細思索“議題何在”就開始拼命收集資料作答,費盡氣力仍然很可能 “沒有功勞只有苦勞”,不能為別人提供真正的價值,只收獲自覺努力的虛幻滿足感而已。
我剛念研究生時,指導教授對我說,研究里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一個好問題。不知自己為何而戰(zhàn),不知自己向何方去,純靠花蠻力來提升“解答質”是行不通的。
要做出好成果,必須先聚焦于提升“議題度”。傳說福特汽車創(chuàng)始人亨利·福特曾經(jīng)曰過:“假如我當初問消費者想要什么的話,他們會告訴我想要跑得更快的馬?!保ㄓ锌甲C說這話很可能是后人編出來的,只是假托福特之口。)但不管怎么說,幸好福特關注的不是“消費者說了啥”,而是“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提升“議題度”的小Tips
1.不浪費時間煩惱
所謂煩惱,就是自認為“找不出辦法,得不出結論”時的反復糾結。時間要花在思考上,以產(chǎn)出結果為目的,如果發(fā)現(xiàn)能力所限想不出結果,就求助他人或者果斷放棄——這也是一種結果。
2.永遠思考“哪個問題得到答案后能最大地影響決策”
假如思考“哪個問題最容易得到答案”或者“我最希望回答哪個問題”,就變成以難易度或個人好惡來選擇議題了。
3.邊收集資料邊不斷修正議題
議題是可以變化的。假如收集到的資料讓你發(fā)現(xiàn)了更重要的議題,就立刻修正不要遲疑。另外,不要無限地收集資料,信息收集太少固然無法形成議題,信息太多也同樣會妨礙思考。
4.永遠將議題寫成文字
若無法訴諸筆端,寫成主語謂語非常明確的問句,就往往是思考還不夠清晰的體現(xiàn)。紙筆本身也是能幫助思考的工具。
5.多請教,多學習
注意那些常能切中要害的人,如職場前輩或學術導師,向其請教“我目前想回答的問題一二三中,哪個最值得討論?”思考他們的判斷和自己有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