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鷹 辛偉
100853北京,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心血管一科
?
高尿酸血癥與外周血管疾病
李小鷹辛偉
100853北京,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心血管一科
【關(guān)鍵詞】高尿酸血癥;外周血管疾病
Hyperuricemia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LiXiaoying,XinWei
DepartmentofCardiology,ChinesePLAHospital,Beijing100853,China
【Key words】Hyperuricemia;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周圍動脈硬化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osclerotic disease,PAD)是指周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進行性狹窄甚至發(fā)生閉塞,使遠端組織出現(xiàn)缺血性痙攣甚至壞死的疾病。尿酸是體內(nèi)嘌呤代謝的產(chǎn)物,主要由次黃嘌呤氧化酶催化生成。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jù)表明,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和預后因子。近年來的研究證據(jù)提示,高尿酸血癥可能與PAD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有一定的關(guān)系,本文就此做一簡單介紹。
1高尿酸血癥與PAD相關(guān)性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PAD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吸煙、糖尿病、血脂紊亂、高血壓等均增加PAD發(fā)生的危險。既往研究結(jié)果提示,血清尿酸 (serum uric acid,sUA) 水平升高與高血壓、血糖異常、血脂紊亂等危險因素顯著相關(guān),有學者認為,高尿酸血癥可能通過增加上述危險因素的嚴重程度促進PAD的發(fā)生和進展,而并不是PAD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校正年齡、性別及以上危險因素后提示sUA可能是PAD獨立顯著的危險因素(表1)。需要注意的是,sUA水平受腎小球濾過功能的影響,同時與服用某些藥物(如利尿藥等)有關(guān),因此在這類研究中校正腎功能相關(guān)指標(如腎小球濾過率)以及利尿劑的使用情況等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多為橫斷面觀察性研究,因此,盡管這些研究提示sUA水平與PAD獨立相關(guān),但尚不能確定sUA水平的升高與PAD的發(fā)病具有因果關(guān)系。近期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慢性腎病患者中,應用別嘌醇是外周動脈硬化指標改善的獨立保護性因素,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高尿酸血癥可能與PAD的發(fā)病及病情進展有關(guān),而應用降尿酸藥物,可能改善PAD的進程。然而,這一結(jié)論同樣來自觀察性研究,也有待日后的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
2高尿酸血癥與PAD發(fā)病的實驗研究進展
PAD血管病變的本質(zhì)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其機制涉及氧化應激,內(nèi)皮損傷及內(nèi)皮功能異常,炎性改變,血小板激活及血栓形成,平滑肌增殖及表型轉(zhuǎn)化,細胞外基質(zhì)分泌等多個病理生理過程。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證據(jù)表明,sUA可能通過影響上述多個環(huán)節(jié),參與PAD的發(fā)病和進展。
2.1尿酸與氧化應激
sUA是體內(nèi)嘌呤分解代謝的產(chǎn)物,主要在次黃嘌呤氧化酶催化下,由次黃嘌呤和黃嘌呤降解產(chǎn)生,這一過程伴隨活性氧的生成。早期的研究表明sUA可清除過氧化氫等活性氧類物質(zhì),同時可以抑制細胞外抗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的降解,從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證據(jù)表明,在缺血缺氧以及體內(nèi)水溶性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等)相對缺乏的條件下,sUA可促進某些含氨基和羰基自由基的氧化物質(zhì)生成,并促進血管內(nèi)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從而促進內(nèi)皮損傷和粥樣斑塊的形成。
表1 sUA水平與PAD相關(guān)性的主要流行病學研究
注:PAD:周圍動脈硬化性疾??;ABI:踝肱動脈壓比值;BMI:體質(zhì)指數(shù);SBP:收縮壓;DBP:舒張壓;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sUA:血尿酸;T2DM:2型糖尿病;FPG:空腹血糖;OR:比值比;CAD: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2.2尿酸與內(nèi)皮功能異常
內(nèi)皮功能異常被認為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皮細胞一氧化氮生成的下降以及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反應的減弱。在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sUA水平的升高與內(nèi)皮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guān),同時,使用別嘌醇降低sUA,伴隨患者內(nèi)皮功能的顯著改善,提示sUA可能通過損害內(nèi)皮功能參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2.3尿酸與炎癥反應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種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密切相關(guān)的血清炎性標志蛋白,降低血清CRP水平,可顯著減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有研究提示代謝綜合征等PAD高?;颊哐錍RP與sUA顯著相關(guān),同時體外研究也表明,sUA可上調(diào)內(nèi)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CRP的表達水平,提示誘導和加強血管炎性反應可能是sUA促進PAD發(fā)生的重要機制。
2.4尿酸促動脈粥樣硬化的其他可能機制
有研究表明,sUA還可通過影響多種細胞內(nèi)信號轉(zhuǎn)導途徑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并促進某些趨化因子的釋放;另外,sUA可能與血小板的激活等有關(guān),這也是sUA參與PAD發(fā)生和進展的可能機制。
3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盡管現(xiàn)有的流行病學證據(jù)和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高尿酸血癥與PAD的發(fā)生和進展可能密切相關(guān),但sUA是否是PAD獨立的危險因素尚不能肯定。橫斷面觀察性研究僅僅提供了表面現(xiàn)象上的聯(lián)系,尚需大量設計嚴謹?shù)那罢靶匝芯孔C實高尿酸血癥和PAD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guān)系。如果高尿酸血癥確實是PAD的獨立危險因素,應用別嘌醇等藥物降低sUA水平,則可能成為PAD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這也正是闡明sUA與PAD因果關(guān)系的臨床意義所在。因此,今后應當積極開展針對PAD患者降sUA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評估別嘌醇等藥物對PAD患者的作用?;A研究方面,應當繼續(xù)探索sUA致動脈粥樣硬化和PAD的相關(guān)分子機制,為針對這一潛在危險因素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靶點。
利益沖突:無
參考文獻
[1] Langlois M,De Bacquer D,Duprez D,et al.Serum uric acid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3,168(1):163-168.
[2] Tseng CH.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uric acid level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aiw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 Med,2004,21(7):724-729.
[3] 鄭黎強,李覺,余金明,等.冠心病患者尿酸與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2):161-164.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6.02.016.
Zheng LQ,Li J,Yu JM,et al.Study on the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uric acid level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 J Epidemiol,2006,27(2):161-164.DOI:10.3760/j.issn:0254- 6450.2006.02.016.
[4] Shankar A,Klein BE,Nieto FJ,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8,196(2):749-755.
[5] 張磊,周健,李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guān)性[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10):653-65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0.10.003.
Zhang L,Zhou J,Li Q,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Ievel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ubjects[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10,90(10):653-65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0.10.003.
(本文編輯:周白瑜)
(收稿日期:2016-02-15)
Corresponding author:Li Xiaoying,Email:lixy@mx.cei.gov.cn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6.02.003
通訊作者:李小鷹,電子信箱:lixy@mx.cei.gov.cn
·高尿酸血癥重點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