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裝進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五公里越野過后,戰(zhàn)士們圍坐在跑道上,享受著張振飛吼出來的一首《奔跑》。雖然有點走音,但聽起來卻陽剛氣十足,讓人有一種在操場上再跑上幾個來回的沖動。張振飛不僅喜歡唱《奔跑》,自己也是個奔跑狂人。他說每天最放松的時刻,就是每天下午體能訓練過后,能背對著落日繞著訓練場走一圈:一邊看著自己狹長的影子,一邊撩開作訓服的下擺,擦一把臉上的汗水,感覺這樣一天就沒有白過。夕陽的余暉照射在張振飛黝黑的皮膚上,每一個毛孔似乎都釋放著他血液里流淌的能量。張振飛雖說不是虎背熊腰,但卻有著線條勾勒下精壯的“腱子肉”。
這就是張振飛,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十佳士官”,而“訓練狂人”這個標簽被貼在了他身上,靠的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異稟”,而是千百次重復磨練留下的“肌肉記憶”。
從燕山腳下到月亮小鎮(zhèn),
打工仔圓自己一個軍旅夢
1999年,河北燕山腳下的一戶普通農戶家中,黑白電視里正在直播國慶50周年閱兵式,僅有13歲的張振飛,在自家土炕上模仿起電視里的受閱方陣,像模像樣踢起了正步。“哐、哐、哐”,足起磚落,土炕被張振飛的“正步”踢塌了一個洞。而也正是這個“坍塌”的小土炕,在少年張振飛的腳下墊起了軍旅夢之路的第一塊磚。對軍人身份的崇拜,對挺拔身姿的向往,成為張振飛心底的一個結。
2004年高中畢業(yè)后,沒有考上大學的張振飛來到江蘇的一家自行車裝配車間打工,也許是命中注定,裝配車間旁邊是一個營區(qū),雖然看不見里面的迷彩世界,但是每一次出操的口號聲都把張振飛的記憶拉回到河北老家的那個“土炕”,也把他參軍入伍的沖動從夢想拉進了現(xiàn)實:“媽。我要當兵去!”電話那頭的母親愣住了,但簡單有力的回復卻令他狂喜不已:“當兵可以,去了就當個好兵!”
很快,張振飛如愿以償穿上了軍裝,新兵下隊后被分到了距離家鄉(xiāng)千里之外的內蒙古扎蘭屯市柴河鎮(zhèn),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月亮小鎮(zhèn)”的地方,成為了武警柴河森林大隊的一名普通的士兵。
“月亮小鎮(zhèn)”人口稀少,環(huán)境宜人,部隊的生活更是簡單重復。曾經一心要在長安街接受檢閱的張振飛在這里,才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么才是“兵的味道”。
剛下連隊時,每次五公里測試成績的名單里,張振飛的名字都是在“文末”出現(xiàn)。接連幾次掉隊已經讓張振飛不再有初入警營的那種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失落與沮喪?!拔骞锒疾患案?,你還當什么兵!”班長的一聲吼,把張振飛喊醒了:娘說“去了就當個好兵”,有誰天生就是當兵的料呢,哪個不是自己練出來的?這么一琢磨,張振飛坐不住了,五公里成績達不到自己預期,就自己給自己加壓:背背囊、穿雨衣、捆沙袋……什么方法遭罪就用什么方法。
每天晚上“五個一百”的訓練任務寒暑不輟:100個深蹲、100個俯臥撐、100個立臥撐、100個仰臥起坐和100個蛙跳,無論是白天執(zhí)行了什么樣的任務,有多大的體力消耗,這個習慣雷打不動。戰(zhàn)友們直呼:訓練狂人! 剛開始的時候,張振飛兩腿疼的上廁所都蹲不下去,僅兩個多月時間就磨破了兩雙膠鞋,體重直線下降20多斤。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后來的科目考核中,他的成績均達到優(yōu)秀,在新兵第二年就入了黨。這時候,張振飛開心地笑了。
從“抬桌子”到“臺柱子”,
十年磨一劍成就尖兵傳奇
青城盛夏,驕陽似火,空氣中連一點風絲兒都沒有,道路旁白樺樹葉偶爾的一聲響動讓人心里幻想出一絲涼意。42名高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集結,參加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軍事訓練尖子大比武,張振飛是這里面年紀最大的一名。在不少選手眼中,張振飛從來到這報到的那一天起就被認定為是來做個“綠葉”的,因為參加這次比武的都是二十歲剛出頭的小伙子,像張振飛這種年齡的選手已經算是“高齡”的了。
“大叔,您可悠著點,安安穩(wěn)穩(wěn)等個把月,您就可以脫下軍裝回家抱孩子了,何苦來跟我們爭這個?!睆堈耧w面對這樣的聲音不多爭辯,只是一笑置之。
“嘟……”集訓隊走廊里一聲哨響:“每班一名公差,集合!”不用想,又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體力勞動,不知道布置哪個場地又來抓壯丁去抬桌子了。每到這個時候,張振飛都是第一個沖出去的。剛開始同宿舍的幾個兄弟還挺不好意思,出公差抬桌子這種事總讓一個兵齡長、年紀大的“老同志”去干,大伙總感覺不大合適。有一次又趕上出公差搬運訓練用的輪胎,一聽到有人招呼,張振飛一手抓著床頭,一手搭著床梯,下半身輕輕一甩,從上鋪到地面平穩(wěn)著陸瀟灑利落,當大伙兒還在為這一手好俊的功夫喝彩時,張振飛已經一個箭步就沖了出去,同一個宿舍的下士喬磊一把將他攔住說:“這回說什么也不用你這個老同志去了,我們來!你就歇著吧!”張振飛笑笑說:“這個啊讓我來,有能耐咱們訓練場上再爭,看看那時候誰還讓著誰!”大伙一時愣住了,看似故作輕松的口吻,實則是火藥味兒十足的叫板。經歷過這次“抬桌子”事件以后,大伙誰也不敢再拿張振飛當“配菜”了。
集訓的日子并不好過,每天都是和泥水和汗水打交道。剛到集訓隊的第三天,豪華訓練大餐就來了個重科目:挎包水壺外加40斤重背囊,長途負重奔襲17公里到指定地域集合。
夏日炎炎,選手們背著重裝備,邁出的每一步都發(fā)沉,連呼吸都變成了一件非常矛盾的事:呼吸,一口熱浪吞進嘴里;不呼吸,供氧不足眼冒金星。張振飛和每個人一樣,承受著負重和高溫的雙重折磨,跑到后半程,腳已經抬不起來,平日里輕便的的膠鞋似乎黏在了地面上,鞋底也只能蹭著地面走,地球引力似乎也變大了許多,不想多耗費半點能量把腳抬高那一公分。只顧低頭看地,一步一步挪到終點的張振飛,驚喜的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是到達終點前十名!張振飛這次算是真正出名了。訓練過后,年輕的戰(zhàn)友們紛紛來向他取經。他對大家說:“只要你堅持,把你的肌肉練出記憶,就什么都不累啦!”
金自百煉,新源百思。張振飛之所以能夠成為“不老神話”,源自他不輟寒暑的堅持。2011年7月份武警呼倫貝爾市森林支隊比武個人綜合成績第二、總隊比武綜合第三、2013年支隊比武再次斬獲佳績,先后榮獲三等功2次,并獲得武警部隊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三等獎,2015年獲得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十佳士官”、被支隊評為年度兵王“軍事擂主”。入伍十二年的春華秋實,每一步他都走得堅實有力。
從“火場拼命漢”到“床前不孝子”,錚錚鐵骨包裹硬漢最柔軟的傷痛
2006年5月,免渡河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森林火災,由于林區(qū)內植被較厚,常規(guī)的滅火戰(zhàn)法一時難以奏效。中隊命令張振飛所帶領的班擔負東南線開設隔離帶的任務。當時接到的命令是:在火頭到來前迅速開設隔離帶,控制火勢蔓延。然而,連日的滅火作戰(zhàn),導致工具大量損耗,已經找不出幾把像樣的挖掘工具了。
遠處山頭的濃煙已經遮住了太陽,大火燃燒的煙塵散落在周圍,參加過滅火作戰(zhàn)的人都知道,大火已經離他們不遠了,怎么辦?危急時刻,張振飛第一個跪在地上用樹枝挖腐殖層來開挖防火隔離帶,挖著挖著,他嫌戴手套影響速度,摘掉了撲火手套,用雙手代替工具清理枯草,眼看著濃煙離戰(zhàn)友們越來越近,張振飛瘋了一樣加快徒手挖掘隔離帶的速度。戰(zhàn)士們既被猛烈的大火嚇到了,也被班長的“瘋狂”嚇到了,“別看了,快跟班長一起挖!”也不知是誰的一嗓子,把戰(zhàn)士們喊醒了,所有戰(zhàn)士也跟他一起用同樣的方式跪在地上干了起來。終于,在2個小時內,憑著雙手和簡易工具,張振飛一行人在地上扒出了一條寬3米,長1.5公里的防火隔離帶,成功將火頭阻截,保衛(wèi)了目標地域安全。任務結束了大家才發(fā)現(xiàn),張振飛的十個手指因為挖隔離帶而血肉模糊,有的手指甚至指甲都接近于脫落。
就是這樣一個作戰(zhàn)勇敢、訓練瘋狂的錚錚鐵漢,內心卻有著最為柔軟、難以觸碰的“敏感區(qū)”。2015年夏季,正在備戰(zhàn)軍事訓練尖子大比武的張振飛接到了父親罹患小腦梗塞的噩耗。對于彼時的張振飛來說,沒有什么比撲到父親病床前服侍湯藥、照顧起居更重要的了,但是妻子劉麗麗的一通電話卻給了這個鐵漢吃了一顆最幸福的“定心丸”:你照顧不了咱爸,因為你是軍人,是國家的人,咱爸不怪你,我不怪你,孩子不怪你。相反,如果你當不好兵,咱們全家人都會感覺臉上無光。安心完成任務,家里有我呢!張振飛發(fā)現(xiàn)除了服從妻子的安排外,自己竟無言以對。集訓結束后,張振飛請假回老家看望生病的父親,坐在老父親的病床旁,張振飛一只手緊緊握住父親的手掌,另一只手輕輕撫摸父親花白的頭發(fā),淚落如雨。
張振飛,訓練場上的狂人,有著雷電般的意志,也有涌泉般的淚水。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兵就要當有血性的兵。當一個好兵的夢想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沖淡,反而會更加歷久彌新,也許這才是解鎖“肌肉記憶”的密碼吧。
(責編:劉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