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殷實
摘 要:影視作品的改編權的范圍界定問題在理論和實務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這之中的核心問題在于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之間的權利劃分的厘定;對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認定學界上有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之分,而實務中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適用準則。這些問題在某電影侵權案中得到進一步放大,學界和實務中應更加重視這些問題的探究。
關鍵詞:影視改編;改變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日前,某小說作者起訴某導演及幾家影視公司,稱被告將其小說改編成電影但未給其署名、侵犯了其署名權;此外,原著作者認為電影對原著歪曲、篡改嚴重,侵犯了其保護作品完整權。原告據(jù)此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100萬元,并停止侵權。此案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筆者認為關于影視作品改編權范圍界定的判定問題急需學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而關于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之間的范圍如何厘定對此案的判決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影響。2016年4月15日上午,該案在西城法院開庭審理但當庭并未進行宣判。此案的焦點在于電影某電影對原著小說的修改是否達到了歪曲、篡改原作品的程度,進而是否構成對原著作權人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
一、影視作品改編權的權利內涵與范圍界定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guī)定了著作權人的改編權,即改變原作品、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從改編權的權利本質內涵上講,改編權所控制的是許可他人實施的,在保留原作品基本表達的基礎上改變原作品創(chuàng)作出新作品的行為。①
從界定的具體內涵來看,改編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之間的區(qū)分在于,如果改編原著后產生的新作品具有新的原創(chuàng)性表達就屬于改編權的權利范疇,如果改編后的作品違背了原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或者所產生的新作品導致原著作者的人格利益受到損害則會落入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權利范圍。影視藝術具有不同于文字作品的獨特視覺表現(xiàn)力,當然也就具備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文字作品的敘事手法是組織好故事的細節(jié),而影視藝術的敘事是綜合運用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調動好場景。②實務中,一些影視公司之所以會購買IP的意圖往往并不是為了將小說的故事機械的搬上銀屏,他們通常只是看中了故事中的某些情節(jié)片段或者某些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由編劇根據(jù)市場的需求改編加入當下的流行元素、再由導演根據(jù)影視作品自身的一些特點進行適當?shù)膭h減和重新塑造。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中也往往可以看到導演和編劇特別的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而不是僅僅是原著小說的翻版。
事實上完全忠于原著的改編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影視作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如果讓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范圍完全的涵蓋改編權的范圍,則會抑制作為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在影視作品中保護作品完整權應當最小程度的控制改編權,當兩者相沖突時,保護作品完整權應該對授權的改編行為作出最大的讓步,只要作品的改編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沒有降低作者的社會評價,沒有損害作者的聲譽就應該被認為是合理的行使了改編權。③
二、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改編權侵權的判定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條規(guī)定了著作權人許可他人將其作品攝制成電影作品的,視為已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必要的改動,但是這種改動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實務中一般的授權合同當中也會約定,改編作品可以做適當修改的權利,但不得損害和影響作品的完整性、不得歪曲篡改授權作品。但從司法實踐中看,“歪曲篡改原作品”屬于一個很難用客觀標準去界定的內容。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歪曲”是指故意曲解和改變事實,“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對經典、理論、政策等進行改動或曲解。而在著作權法中,歪曲是指故意制造與作品主題思想不相符的信息,導致公眾或目標接受者對作品主題思想的誤認,從而損害作品的聲譽;篡改是指擅自改變作品的表達形式、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或者作品的構成要素,導致公眾或者目標接受者對作品主題思想的誤認,從而損害作品的聲譽。④而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一標準在實務中法院審理案件時所做出的解釋不盡一致,有的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中認為只要違背了作者的意思對作品予以修改、就構成了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不管該行為是否損害了作者聲譽,即所謂“主觀標準”;有的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中認為不僅需存在歪曲、篡改作品的行為,該行為致使作品的聲譽受損才構成侵權,即所謂“客觀標準”。
這兩種標準追求的價值目標側重各有不同,也各自相對不利于對其他價值的追求,如“主觀標準”不利于作品的傳播和利用,有違知識產權的利益平衡原則。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機制,是國家平衡知識產權人的專有利益或者說壟斷利益與社會公眾接近知識和信息的公眾利益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更廣泛的促進科技、文化和經濟發(fā)展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⑤此外,該標準與國際立法趨勢不相一致,伯爾尼公約就采用低要求的“客觀標準”。相應地,“客觀標準”在實務中則加重了原告的舉證責任,不利于其維權,在此標準之下法院要明確作者聲譽是否受損的界限,對法院的認定工作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對某電影侵權案的初步分析
本案中,原告認為影片存在歪曲和篡改原著的事實,表現(xiàn)在電影故事情節(jié)、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上,認為這些要素在影片中都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被告代理律師則認為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時,行業(yè)的慣例編劇和導演可以對原著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等進行增刪,也可以加入當下時尚元素,構成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必須以客觀上損害作者聲譽為要件,而事實上這部電影在國際上屢獲大獎、并不會損害原著作者的聲譽或人格利益。
雖然改編是電影所必須的,但是否達到如原告所言的顛覆性改編也需具體認定。根據(jù)上文的分析,單純的將某小說的故事創(chuàng)作改編搬上銀幕的行為當然屬于改編權的權利范圍,但是否到達了保護作品完整權所保護的權利邊界?如果小說的著作權人起訴某電影侵犯其保護作品完整權,則后者必須證明自己對小說的改編是與影視作品改編幅度相適應的。正如上文所述,對于創(chuàng)作作品的具體市場價值和效果,并不是法官能夠單憑印象就能做出判斷的,而應當取決于爭議雙方的舉證情況以及專家證言。此案中,某小說的電影改編權是通過合同的形式轉讓給電影某電影的制片方的,一般而言只要改編電影沒有給原著的聲譽帶來顯著的惡劣評價,不以侵權認定為宜。當然,從整體上看此電影對這部小說改編幅度是否達到了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權利范圍仍需法院來做出具體認定。
無論如何,某電影侵權案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使我國知識產權法學界再一次對影視作品改編這種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引發(fā)的改編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之間權利界限劃分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立定。而深入研究相關理論和判例,細化《著作權法》的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范圍界定規(guī)則,應當是某電影這場官司對我國知識產權法學界的最大啟示。(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注解:
① 陳錦川.著作權審判原理解讀與實務指導[M].法律出版社.2014.316.
② 馬麗穎,劉瑞紅.關于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探討[M].影視評論.2012年15期
③ 馬曉明.論影視作品中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沖突和平衡[J].中國版權.2016.01.43
④ 丁麗瑛.著作權法[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107
⑤ 馮曉青.利益平衡論:知識產權法的理論基礎[J].知識產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