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偉
西晉青釉雞籠(圖1),高5.7、長9.1、寬6.7厘米。1953年江蘇宜興西晉元康七年(297)墓出土?,F(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明器。呈長方形卷棚形,下承四足,有二籠門,門內捏塑兩雞向外凝視。
明器即冥器,是古人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蛑腹糯T侯受封時帝王所賜的禮器寶物。三國、西晉時期曾經生產了大批殉葬用的瓷制明器。主要有各類動物、人物、各種鳥獸,以及谷倉、磨、豬欄、雞籠等,以適應喪葬習俗的需要。此器塑造生動,富有農家氣息,是研究西晉時期農家生活的重要資料。
西晉青釉雞頭壺(圖2),高9、口徑4.5、底徑5.2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壺盤口,短頸,鼓腹至近底漸收,平底。雞頭流置于肩部一側,另一側則貼雞尾。雙系置于對稱的頭尾之間。外壁施青釉至下腹。
雞頭壺因用壺嘴做成雞頭狀而得名,其出現(xiàn)于三國晚期。它一般是一面貼雞頭于小盤口壺的肩部,另一面貼雞尾,頭尾前后對稱。另外西晉時的雞頭壺,有短小無頸的明顯特征。有的雞頭可通,作為壺嘴;有的雞頭實心,是純粹的裝飾。
東晉德清窯黑釉雞頭壺(圖3),高17、口徑7、底徑9.3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一凸起的雞頭形流雕塑于肩部一側,一曲柄安飾于相對一側,肩、口之間以柄相連;而另外兩側,各飾有一橋形系。壺身里外皆施釉,釉色黑如漆,但外壁釉不到底。
三國至隋代瓷器中,雞頭壺是常見的造型,但各時期的雞頭壺皆各具特點。隨著時代的演進,雞頭壺的形體是從矮胖向瘦高發(fā)展的。而東晉雞頭壺與三國、西晉雞頭壺相比,其上雞頭的口部由三國、西晉時期的尖嘴,變成圓孔形;雞頭也由三國、西晉時期緊貼壺肩,而變?yōu)轭i部立起。三國、西晉雞頭壺上緊貼壺肩的雞尾,在東晉雞頭壺上變?yōu)榍?。裝飾上,三國、西晉時期流行的在壺上模印紋飾的做法已基本消失,代之以簡單的刻劃弦紋。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其器形完整,釉色瑩潤勻凈,風格古樸。
東晉青釉雞頭壺(圖4),高20.5、口徑7、底徑12.7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壺洗口,細頸,鼓腹,平底。通體施青釉。雞頭形流置于肩部一側,另一側置曲柄。另有對稱的橋形系,置于和流、柄呈十字交叉的肩部。釉面樸實自然,釉色淡雅。同時造型規(guī)整,裝飾簡練,堪稱東晉青釉雞頭壺的代表佳作。
東晉甌窯青釉點彩雞首壺(圖5),高18、口徑8.4、底徑10.3厘米。1979年江蘇鎮(zhèn)江跑馬山東晉墓出土?,F(xiàn)藏于鎮(zhèn)江博物館。
施不到底的青釉,釉色青中泛綠,色彩淡雅,玻璃質感強。淺盤口,鼓腹,下腹內收,平底。長頸,豐肩,肩上塑一雞首,雞首與壺身相通。肩兩側各有一橋形系,可穿繩提攜??谘?、雞首、腹部點飾褐彩,腹部斑塊兩層交錯。
此器為東晉時期的典型樣式,釉色潤澤光潔,褐斑疏密得當,極為雅致。而甌窯在浙江溫州一帶,創(chuàng)燒于漢代,結束于元。
東晉青釉褐彩雞首壺(圖6),高19.5、口徑8.1、底徑11.2厘米。1985年浙江溫州東晉永和七年(351)墓出土。現(xiàn)藏于溫州博物館。釉色青黃。盤口,短頸,溜肩,球腹,平底。肩飾對稱橋形系,一端飾上昂雞首,一端做圓形環(huán)鋬。釉下以褐彩飾聯(lián)珠花形。此器紋飾疏密得體,結構嚴謹,富于裝飾性,殊為少見。
東晉青釉蓮瓣紋雞首壺(圖7),通高37.4厘米。1960年江西南昌采集?,F(xiàn)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施青黃色釉,釉面勻凈,開冰裂紋。盤口,長頸,鼓腹。頸部飾凸弦紋,肩部一側塑雞首,后部為翹起的扁平形狀雞尾,腹部刻飾仰覆蓮紋,并且以錐刺紋點綴。此器造型的雞首壺較為少見,對研究此類器的發(fā)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南朝青釉雞頭壺(圖8),高24.4、口徑8.8、底徑10.7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壺洗口,長頸,豐肩,直腹下斂,平底且底有支燒痕。雞首流雕塑于肩部一側,一弧柄置于相對的另一側,此外一橋形系各飾其兩側。兩周弦紋和雙層覆蓮瓣紋,刻在肩部。通體施青釉,釉色青黃;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xiàn)象,且有細小的開片。
與兩晉時期相比,南朝時期的雞頭壺不僅造型變得高大,而且肩部亦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南北朝時期,受南方制瓷業(yè)一定的影響,用雞頭作流的壺,也于北方開始出現(xiàn)。此雞頭壺以蓮花瓣紋為飾,充分彰顯了當時南北青瓷的相互融合,時代特征明顯。
南朝青釉雞頭龍柄壺(圖9),高34.4、口徑10.5、底徑13.5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壺洗口,細頸,豐肩,鼓腹下斂,平底。外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置雞頭形流,相對一側的口、肩之間置龍形柄。肩部另兩側對稱置橋形系。通體施青釉,有流釉現(xiàn)象,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器舒展修長的形體,配置挺胸昂首的雞頭流與引頸伏首的龍柄,一展南朝雞頭壺秀麗、生動的風韻。是一件南朝風格較明顯的青瓷器。
雞頭壺上出現(xiàn)龍首柄始于東晉中晚期,有的還在柄的上端飾熊紋。南朝時,雞頭壺由渾圓變?yōu)槭蓍L,雞頸加高,雞冠高聳,龍首曲柄加長。
隋代青釉雞首龍柄環(huán)體壺(圖10),高25、口徑7.5、體寬13厘米。現(xiàn)藏于河南省新鄭市博物館。
胎質灰白,施青釉,釉色發(fā)黃,有細小開片。盤口,圓形管狀身,堆貼有雞首形流和龍形柄。兩肩有對稱雙系。下為喇叭形狀實足。頸、腹、足均飾數(shù)道弦紋。
此器造型構思巧妙,制作精細,反映了隋代高超的制瓷成型技術,為隋代青瓷中的精品,十分珍貴。
隋代白釉龍柄雞首壺(圖11),高27.4、口徑5.9厘米。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體施白釉,近底部露胎。體形修長,杯式口,口沿外侈,竹節(jié)形長頸,鼓腹下斂,近底處外撇,平底。肩部有雞首流,高冠圓目,張口作昂首啼鳴狀;對稱環(huán)式耳之間置有流、柄,作雙瓣重合狀。龍形長柄,龍口作飲水狀攀壺口。
此器造型與東晉、南朝的青瓷雞首壺一脈相承,娟秀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遼代白釉刻花雞冠壺(圖12),通高26.4、足徑7.4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壺呈扁圓形,其肩上有一提梁,短流,圈足。通體施白釉,有花葉紋刻于壺身兩面。此壺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氣質,極具樸素粗獷的風格。
在契丹族入主北方并且建立了大遼國后,始見于遼代的雞冠壺,將慣用的皮囊改變成了瓷器。由于其早期瓷壺的提手部分形似雞冠,同時還有系繩的穿孔,因此叫“雞冠壺”。此種器型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精巧別致。而此壺是由原來的穿孔,后來逐漸演變成提梁的,可見推陳出新的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藝上的創(chuàng)造精神。
遼代白釉雞冠壺(圖13),高23.5、口徑4.1、足徑14厘米。1954年內蒙古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F(xiàn)藏于內蒙古博物院。壺上扁下圓,碩腹,上有管狀口,雞冠狀單孔系。腹身有凸棱為仿皮囊壺的縫合線,通體施白釉,為遼代白釉瓷器。
此器制作規(guī)整,出土于明確紀年墓葬,為遼代早期的器物,是雞冠壺演變、斷代研究的重要標準器物。
金代鈞窯天藍釉雞心蓋罐(圖14),通高9、口徑6.2、足徑4.8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罐斂口、鼓腹,圈足。狀如雞心,故名“雞心罐”。 附平頂圓蓋,蓋頂置圓鈕。外施天藍色釉,邊緣釉薄處呈醬黃色。
傳統(tǒng)鈞瓷釉色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朱砂紅、蔥翠青等,不勝枚舉;釉中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謂紛彩爭艷。而此鈞窯天藍釉雞心蓋罐,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圖15),高3.4、口徑8.3、足徑4.3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臥足。小巧的杯體,輪廓線柔韌,于直中隱曲、曲中顯直,彰顯了它清雅雋秀、端莊婉麗的風韻。子母雞兩群飾于杯外壁,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自然恬靜,一派初春之景。足底邊一周無釉。底心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印于青花雙方框內。
由于造型新穎別致、裝飾清新可人、工藝精致高超,故此杯歷來被贊賞有加,堪稱是明成化斗彩器的典型。其杯壁構圖疏朗而渾然有致,與形體相得益彰。且畫面設色運用了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鮮紅、葉綠、水綠、鵝黃、姜黃、黑等彩,勾線和平染湖石用青花,覆花朵用鮮紅,覆葉片用水綠,填涂小雞用鵝黃、姜黃,點雞冠和羽翅用紅彩,染坡地用綠彩。于濃淡之間的施彩,既素雅,又鮮麗,富有五代畫師黃荃花鳥畫的敷色特點。整個畫面盡寫生之趣,極具神采之妙。
此杯在明清文獻中多有所載,為明成化朝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頗為名貴。明萬歷年間《神宗實錄》,就上載了“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之句。由于雞缸杯的聞名遐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代,無不仿燒,并且引得后世仿制不息。
清乾隆粉彩雞缸杯(圖16),高7、口徑7.9、底徑4厘米?,F(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此杯敞口,深腹,臥足。其外壁一側畫童子和雞相嬉成趣之景,可見圖案上的童子體態(tài)生動形象,與覓食的母雞和四只雛雞嬉戲,十分和諧;而山石與牡丹花繪于其旁,清秀自然。另一側則書有132字的乾隆御制詩。底印“大清乾隆仿古”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此器造型小巧精致,玲瓏雅美。因繪有母雞哺雛、童子逗雞的杯身,故名雞缸杯。其造型精巧,色彩艷麗,畫面鮮活,十分稀罕。
清乾隆景德鎮(zhèn)窯粉彩雞缸杯(圖17),高6.8、直徑8.8厘米?,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此杯仿明成化造型和紋飾,十分精美。乾隆帝一生喜歡作詩,還愛將詩文和花鳥或山水圖案相結合,以此為瓷器的畫面構圖,并命御窯廠燒造。此杯之一側有乾隆丙申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其楷書御題的雞缸杯贊美詩,上云“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贝嗽?、書、畫、印“四絕”裝飾藝術結合的御品,為乾隆時期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
乾隆時期,仿明成化雞缸杯一般是高柄、臥足,杯腹外含有乾隆御題詩,底足內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此杯尤其是在調配顏色與款識寫法上,和明成化雞缸杯十分相似。
清乾隆粉青釉雞形熏(圖18),高22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粉青釉熏為雄雞形,嘴似高啼,呈俯臥回首狀。雞身和底部可分離。熏香時可將香料放入底座,從雄雞的口、翅間能夠裊裊飄出燃起的煙霧,制作精美,用心巧妙。通體施粉青釉,釉面光潔。無款識。
為體現(xiàn)制瓷水平的高超,乾隆時期的御窯廠常會燒造些有實用功能的陶瓷雕塑,此熏便為其中之一的器物。它采用了鏤空剔雕的工藝技法,使得尾羽舒展的雄雞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同時雞和“吉”諧音,寓意吉祥;而皇帝亦需“聞雞起舞”,寓意勤政。
縱觀以上十八件國內館藏的雞題材古瓷,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這類文物的傳世代表佳作,它們的器型既有雞頭壺、雞首壺、雞冠壺,又有雞心蓋罐、雞缸杯、雞形熏等,可謂形態(tài)各異,獨具特色。而時間由西晉(266—316)至清乾?。?711-1799)時期,跨度則有1500年左右,可言歷史悠久,后世楷模。將它們稱為“國之瑰寶”,可謂名符其實、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