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詩化手法

      2016-06-13 07:21沈德康
      參花(上) 2016年6期
      關鍵詞:詩化邊城沈從文

      摘要:《邊城》是中國現(xiàn)代抒情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其巨大的藝術魅力與文本所具有的濃濃詩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哆叧恰返摹霸娀睔赓|是由語言風格、修辭手法、敘述方式等方面共同營造的結果。

      關鍵詞:沈從文 《邊城》 詩化

      1934年,沈從文寫出了其最富有魅力的中篇小說《邊城》。小說的故事凄美、單純,語言質樸、清淡,整個故事詩意盎然、人情濃郁。因其巨大的藝術魅力,《邊城》已翻譯成多種外文文本,受到世界文壇的青睞。一方面,《邊城》吸收傳統(tǒng)小說技法,運用白描、雙關、情景交融等手法賦予了故事別樣的詩情畫意;另一方面,作家博采眾長,吸納了魯迅等人的鄉(xiāng)土小說的神韻以及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藝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邊地鮮活的方言、口語,通過反復敘事等敘述技巧,使小說語言呈現(xiàn)出明顯的詩化、散文化傾向。

      沈從文早年只上到小學便投身行伍,沒有受過系統(tǒng)而扎實的語言訓練。為了尋求一種“全然的獨立”,他只身來到京城,憑著滿腔的熱情與倔強,以一只禿筆在兇猛的城市默默打拼出一條文學之路。沈從文起初受周作人、廢名、魯迅以及一些外譯小說的影響,筆法簡拙,情感稍顯輕浮,大多作品表現(xiàn)其家鄉(xiāng)湘西一種蠻荒而自然、原始粗礪而又生機勃勃的社會狀況。及至1928年之后,其小說日漸成熟,有意識地圍繞“湘西”構建起一個浪漫而玲瓏的文學世界[1]。

      沈從文的《邊城》氣氛清新、溫暖,籠罩在一片和諧而純粹的詩情中。在《邊城》之前,魯迅以其《朝花夕拾》等回憶幼時鄉(xiāng)村印象的敘事體散文給當時的文壇吹進一股清新之風。而其后廢名的湖北鄉(xiāng)間、蘆焚的果園城都為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鄉(xiāng)土視角。作為“京派”代表的沈從文,其小說代表著“京派”作家典型、同一的思想觀和美學觀。根據(jù)吳福輝《〈京派小說選〉前言》,“京派是文學研究會滯留北方,始終沒有加入左翼文學聯(lián)盟的分子”。又據(jù)“京派”對左翼文學的批評,說他們“投機取巧”“見風使舵”與“情感主義左傾”[2]。由此可見,“京派”作家和左翼作家在藝術觀念上的巨大差異,當然也就不會寫左翼作家那種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角度,從階級立場出發(fā)的“革命”之作。而更多的京派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描摹社會人生,用愛與美來美化人生,凈化道德,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人情洋溢、和諧圓融的“世外桃源”。沈從文自己就說,“他要將文學的‘希臘小廟建立在政治漩渦之外”。由此不難理解,其小說的唯美傾向與左翼文學“積極改造現(xiàn)實”產生的矛盾,以至走到不同的方向。從藝術上講,《邊城》作為沈從文的最佳作品,它從本質上整體地體現(xiàn)了作家的文藝理念和藝術追求。

      《邊城》用浪漫包裹現(xiàn)實,以飽含詩意的語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結構為主體,用模糊飄滑的象征,活潑生動的口語、方言以及反復敘事的技巧交織成一片清幽、渺遠的氣氛。就像蔣京寧對“京派”概括的總體意象為“樹蔭”一樣,《邊城》宛如一塊“淺藍的水晶,有著圓潤、婉轉的形狀”?!哆叧恰肥且粔K藍得悲哀、圓得可人的水晶,在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樹蔭”下由一個傷涼的夢幻化而來。

      “沈從文的筆特別甜,墨特別飽”,《邊城》語言在自然中飽含著作家的獨特用心,慢慢咀嚼之后頓覺余香盈盈,意韻渺遠。而這樣的效果主要源自小說無窮的詩意。這種詩性超越社會功利的范疇,更多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的審美要求。

      下面將從六個不同的角度對《邊城》“詩意”的來源及其產生的美感作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首先,從單純的語言層面來講,《邊城》的詩意體現(xiàn)在人物對話的蘊藉、活潑以及氣氛濃郁的景物描寫、風俗描寫上。

      《邊城》第九節(jié)寫到祖父進城后回家少了酒壺,翠翠就說:“爺爺,你倒大方,請副爺同船上人吃酒,連葫蘆也吃到肚里去了!”翠翠的夸張一方面反襯出祖父的豪爽大方,一方面也微微透露出自己對爺爺晚歸的埋怨。接著,二老送酒葫蘆來。祖父為了撮合二老和翠翠,便站在巖坎上喊“翠翠,翠翠,你上來歇歇,陪陪客!”翠翠因無人過渡,本打算上屋,可爺爺這樣一叫喊,她反而不去了。

      翠翠為什么就不上去了呢?最好的解釋是:翠翠擔心爺爺?shù)睦蠈嵑秃唵问苟险`會。翠翠認為她和二老的愛情應是一種自然的事情,倘若她立刻去陪二老,她的這種“配合”將摻進一些虛偽的成分。所以,翠翠不去陪二老除了少女的羞澀外,更多的是翠翠那微妙的質樸的愛情觀。

      翠翠不去,老船夫就開始和二老聊了起來。老船夫一味地稱贊二老,“二老,這地方配受人稱贊的只有你,人家都說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錦雞,全是特為稱贊你這個人好處的警句!”這更就顯出了這老頭子的憨厚幾近于傻了。在渡二老過溪時,船一下子撞到了岸上,可以看出翠翠與二老在一起時的心慌意亂,說明她知道這個人就是二老,而且她也喜歡二老??墒?,作者用“陌生人”三個字來代替“二老”,這樣委實寫出了兩人愛戀的含蓄、蘊藉。[3]38

      沈從文曾說,“我的文字風格,假若還有值得注意處,那只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語言太多了”[4]167?!哆叧恰防锏娜宋飳υ捰忻黠@的口語化傾向,表面上平白簡單,但實際上作家經過了精心的篩選和加工,把人物內心的沖突轉折與濃濃的感情從容不迫地滲透到了人物的話語中,仔細品味起來煞有意味。

      再如《邊城》第十五節(jié)老船夫回答孫女的問題。“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夫道,“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正如一些批評家所說的那樣,他們認為《邊城》的不真實之一是沈從文沒有給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當而合乎身份的語言。但事實是沈從文僅僅想建一個“希臘小廟”,把鄉(xiāng)村生活看成高于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樸實的鄉(xiāng)村唱一支美的哀歌”。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講,老船夫的確說不出這樣富有詩意的話,但作為小說,對現(xiàn)實描摹的逼真程度絕不是確定小說成就高低的唯一標準。像《邊城》這樣代表山水風物、人性民情詩意化特征的小說作為一種理想的樂土定有其獨特的藝術取向。

      除了對話,在單純的語言上,《邊城》的詩味更體現(xiàn)在小說中那些饒有韻味的景物描寫和風俗描寫上。

      在小說的開頭部分,由于交代環(huán)境的需要,環(huán)境描寫的段落較多。例如第一節(jié)某一段敘述:“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蔽淖蛛m簡短,給人的印象卻是那么新鮮而明媚。首先,它交代了翠翠身邊的具體自然環(huán)境:有山有水有竹,且深翠可人,一個“逼”字,完全寫出了那一派生氣與清新。接下來,小女孩的名字又被他的祖父“拾取”而來,“翠翠”兩字,自然而隨性,浸洇著親近自然的濃濃詩意。

      在描寫翠翠外貌上,“翠翠在風里長養(yǎng),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一個小獸物?!辈浑y看出,沈在描寫上總喜歡讓有關人的事物和自然發(fā)生聯(lián)系,使兩者相互滲透,互相交糅,把人的性情賦予給黃狗、山水,讓人的品性染上大自然的特質。這樣就使得物我一體,生出許多微妙的情調、意緒。“移情作用替宇宙造出一個靈魂,把人與自然的隔閡打破,把人和神的距離縮小”[5]。從中國古典詩學來看,我們的先人有深于取象、精于意境的古典美學傳統(tǒng)。情境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表達手法承襲了幾千年,對我們這泱泱詩國來說,《邊城》語言凝練、簡約、清寂的古典味兒,正是這一傳統(tǒng)的詩性特質在小說中的發(fā)揚。

      其次,從敘述的層面來講,《邊城》的故事顯出一種“不緊湊”的散文化傾向,這主要應從作家采用的“反復敘事”等敘述方式來探討。

      “起伏很小,有時完全散文化了,沒有高潮,沒有戲劇性的場面”,這是80年代《學術研究》對《邊城》的評述?!哆叧恰贰安痪o湊”的散文化傾向確實存在,這種傾向使讀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總體脈絡。這種傾向不是作家有意為之的,這主要是由于作家采用的敘述手法和語言風格所致。比如,作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究竟納入了多少非情節(jié)內容(細節(jié)描寫、內心獨白、抒情議論等),還有就是作家對待時間、空間的態(tài)度,這具體牽涉到敘述中插敘、補敘、倒敘的采用以及是否對故事進行了時空交錯的敘述技巧。這兩個方面都可能導致小說“散文化”。

      小說的“散文化”是擺脫古典小說單純敘事的有力方式。在“散文化”過程中,由于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抒情議論性文字的增加雖沖淡了小說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小說的內蘊,特別是抒情和心理描寫的增加使小說愈來愈詩化。另外,在時空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小說在意義上斷裂、模糊,更多地增加了小說的詩味。

      而結合沈從文的《邊城》,導致其小說散文化、詩化的一個明顯的敘述手法是反復敘事[3]6。反復敘事主要是指一個句群中主語模糊不清、游移不定,或者不確指行為施行者,而通過一組行為、表現(xiàn)、狀況按特定的關系直接陳述出來?!哆叧恰分胁捎梅磸蛿⑹碌牡胤接泻脦滋?,例如第二節(jié)第四段,從“不拘誰個”到“這人”,再到“大哥、副爺”,以至“男子火焰高一點”之類的主語都沒有確切指定,事實上也沒有必要指定,因為作家采用這一手法的目的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大體而模糊的印象和氣氛。盡管這樣的交代模糊而不明確,但缺少了這樣的交代則會使小說的氣氛減弱,使得作家想要凸顯出來的事實缺乏基調。這猶如畫布上的底色,缺少了就顯得單調而沒有對比性、烘托性。

      而在《邊城》里,反復敘事的采用主要是起到了交代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具體來講,《邊城》第二節(jié)第四段目的是想交代故事發(fā)生地的各類行當及其業(yè)主,一方面讓人覺得故事真實,一方面能了解到那兒具體的經濟狀況、人情風貌。另外,這一整段的敘述把這個邊地小城淳樸厚道、寧靜安適的印象留給了讀者,為后面老船夫、翠翠、順順等人的具體行為(當然是與他們的善良、樸實等美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基調,以求凸顯出來。

      反復敘事作為《邊城》的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正如劉洪濤在《〈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所說,“因為靠了它(反復敘事),才制造出相對靜態(tài)的‘環(huán)境和‘風物,其牧歌情調(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種“詩性”的體現(xiàn))就滋生在這樣的土壤里?!盵3]99-100

      《邊城》“詩意”的第三個來源是從修辭層面來看,其存在的多個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事物。而正是“象征”使小說主題凸顯于文本表層,使整個故事意趣飄忽不定,產生無盡的“空白美”。就主要的象征來講,《邊城》里有如下幾個:白塔,夢中的虎耳草,咬人的大魚,陪嫁的碾坊,渡船。不過,我甚至覺得那條清澈的小溪都有象征味。所謂“象征”,按王希杰《漢語修辭學》講,“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繪事物,而根據(jù)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借助于聯(lián)想作用,雖然只說乙,但可以讓人想到甲。”[6]具體來講,《邊城》的第二句話就寫到“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而在其最后兩節(jié)寫到了白塔的倒塌和重建。白塔這一形象的首尾對照并不是一種偶然事件。根據(jù)小說里粗略而簡單的提及,可以肯定白塔象征著“邊城淳厚質樸的民風”。作為西方現(xiàn)代派慣用的技法“象征”,沈從文早年因讀外譯小說而受到其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據(jù)《〈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所言,“渡船跑了,白塔坍塌了,這意味著詩性人格在現(xiàn)實面前所遭受的重創(chuàng),邊城所象征的樂園的傾頹,也提供了新生的可能性,翠翠虔誠地等待,二老‘也許明天回來,而白塔的重建都暗含希冀?!盵3]97另一個具有典型象征意味的是“夢中的虎耳草”。二老的歌聲浮起了春心萌動的翠翠。在寧靜的夏夜,翠翠夢見自己攀上陡峭的山巖采摘崖上的虎耳草。類似的敘述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在作品中,其他地方也幾次提到“虎耳草”。特別是那夢,沈從文以弗洛伊德式的思維揭示了翠翠內心的真實想法:她愛著二老,而那愛又是那么清晰、執(zhí)著,那么柔弱、無力。所以從這點出發(fā),可以把“采摘虎耳草”這一夢幻的事實理解為“翠翠對愛情執(zhí)著專一地追求”。而虎耳草,很明顯是對“美好愛情”的象征。另外一個與愛情相聯(lián)系的是“咬人的大魚”?!耙说拇篝~”也多次出現(xiàn)在祖孫二人的對話里?!耙说拇篝~”這一語匯來源于翠翠首次與二老的會面。而后來的多次引用皆與二老和她的感情(或者說是“婚姻”)相聯(lián)系。所以,“大魚”這一形象也可象征“愛情”。至于陪嫁的碾坊和小溪,其象征意味不是那么濃厚。但粗略來講,對翠翠而言,“碾坊”象征“愛情途中的障礙”。而那清澈的小溪我以為是象征“純潔、柔順、美麗、善良的翠翠”。

      象征作為一種含蓄、蘊藉的修辭手法,在《邊城》里主要有兩個普遍性的作用。

      首先,它使小說的主題凸顯了出來。據(jù)趙圓《沈從文構筑的“湘西世界”》,“展示著‘健全的生命形態(tài),但由于文明與道德的二律背反,荒僻的邊城有‘雄性的人性,而上流社會里卻是‘人性的荏弱,沈從文對‘湘西世界的構筑,就是依賴于‘人性批判,他的批判武器是‘美,而‘美就是善,從而透露出對于‘善惡的真正關心?!薄哆叧恰返诙?jié)寫當?shù)氐募伺畷r這樣寫到,“這些人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睆闹胁浑y看出沈從文對城市文明的稍顯偏頗的評價,于是,朱光潛這樣評論到,“《邊城》是受過長期壓迫而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數(shù)民族在心坎里的那一段沉憂的隱痛?!盵7]壓迫也好,隱痛也好,《邊城》事實上是作家對家鄉(xiāng)淳厚樸實的人情、健美淳樸的風氣、清宛幽怡的山水的詩意化追思,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一片深情和摯愛。小說描繪的“人情美”雖說有些脫離現(xiàn)實,對人物性格也有些詩意化了,但作家要表達的就正是這種對“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憧憬。所以,“白塔”也正是作家以赤子之心對家鄉(xiāng)所有美德詩意地象征。

      其次,象征的運用營造出一層籠罩了整個文本的氣氛。這種氣氛通過滲透、交織,透過故事“肌理”,滲入小說“骨髓”,強化了小說的詩化效果。小說中翠翠“夢里采虎耳草”的意象體現(xiàn)了愛情的朦朧感和不可把握性,它對后來發(fā)生的變故作了一種模糊的暗示,使讀者的閱讀期待和故事發(fā)展達到一種和諧。此外,這個象征也含蓄地揭示了翠翠微妙的心理,表現(xiàn)了她對愛情隱隱的渴求和對二老的喜歡。這樣就使翠翠的性格顯得更真實,使形象變得更豐滿。

      另外,就整個故事而言,這故事、這邊地小城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象征。沈從文對這“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的構建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現(xiàn)代社會理性主義、實利主義籠罩下你死我活、鮮恥寡廉的競爭之道的抨擊和諷刺,同時也表達了作家遠離城市的復雜、墮落,渴望回歸自然、回歸鄉(xiāng)土、回歸質樸生活的生存理念?,F(xiàn)代社會在鼓吹“科技文明”的同時也滋生著一種自以為是的盲目樂觀主義。但事實上,幸福的實現(xiàn)、理想的達成需要的并不那么多。而《邊城》則以“理想”和“夢”的形式,為匆忙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優(yōu)美的“詩意的所在”。

      從結構層面來看,《邊城》結構表面上看來散漫,但實質上作家用心良苦。沈從文曾說“我愿意在章法外得到失敗,不想在章法內得到成功”。不難想見,沈對那種結構太顯的笨拙之作的鄙夷。事實上,他想通過最自然的敘述方式講他的故事而讓結構不留痕跡地隱退。這樣,結構的自然化就在相當程度上消減了情節(jié)設置的邏輯性,使更多非邏輯非理性而與心靈直接相通的東西顯露出來,從而增強小說的詩性。

      “我愿意在章法外得到失敗,不想在章法內得到成功”。從小說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沈從文對結構的處理是不同于同時代許多作家的。沈從文不像茅盾等人那樣依著一個嚴密的結構圖式按圖綴文?!哆叧恰方Y構上的散漫為許多人詬病,這并不是沈從文對結構的忽視,只是他不想讓小說的結構太顯露而有意識地使其隱入文本濃厚的詩情畫意里了。試看汪曾祺早期作品,如《復仇》,[8]可以明顯看出沈從文對他的影響。汪曾祺在《復仇》里表現(xiàn)出的詩意化、散文化傾向正是傳承了其師隱去小說結構而沖淡敘述的邏輯性,使其自然化、詩意化的美學追求。

      如果把《邊城》的結尾從整體的結構上剝離而來做一個單獨的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結尾透露出意猶未盡的綿綿詩意。

      汪曾祺在《沈從文和他的邊城》里說,“《邊城》的收尾是‘度尾和‘煞尾‘兩種兼見”。所謂“度尾”“煞尾”,有人描繪,“如畫舫笙歌,從遠地來,過近地,又向遠地去;而‘煞尾如駿馬收韁,忽然停住,寸步不移?!本汀哆叧恰返慕Y尾而言,其結尾明顯和所說的“度尾”是類似的,是一個開放式的令人遐想聯(lián)翩的結尾。

      《邊城》最后一句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弊骷野堰@一令人心碎的不確定因素和翠翠的幸福連在了一起。這樣,它一方面使小說的悲劇意味無止境地延續(xù)了下去,另一方面也使讀者的閱讀在猜度與想象里一直延展。也難怪沈從文總愛說,“美好的東西總帶著那么幾分悲涼”[4]54。這樣的結尾對這樣一個“夢”一樣的小說來說真是恰如其分,它讓讀者的心里生出好多奇思異想,綺麗飄渺,不絕如縷。

      最后,《邊城》的詩意還體現(xiàn)在作家對人物性格以及行為的普遍美化上。盡管在解放前有“左翼”作家的責難,在解放后又遭“人民群眾”的批判,[9]但在當前后現(xiàn)代主義“多元文化格局”的形勢之下,觀照這紛紜的世界,提取一種自由、純凈的角度來審視、剖析《邊城》已成為一種可能。

      在小說里,除了中寨的那個鄉(xiāng)紳為了得到二老作其女婿,其所作所為稍顯齷齪外(實際上他們的行為本也不過分),其余的形象都是那么健康、優(yōu)美。老船夫、順順、大老、二老、翠翠、楊馬兵都顯得過于完美,甚至那些妓女也比城市中人要強。作家沒有發(fā)掘人性中卑劣、陰暗的一面,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這的確有失偏頗。但對于這樣一個詩性的作品,少一點丑惡也許更好。沈從文曾表述,“《邊城》里充滿了善,希望讀者能夠從一個鄉(xiāng)下人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一種燃燒的感情,對于人類智慧與美麗的永遠傾心,健康誠實的贊頌,以及對于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這種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們,引起你們對人生向上的憧憬,對當前一切腐爛現(xiàn)實的懷疑。”[10]這大概可以看作其寫作的動機和出發(fā)點。

      80年代有評論說,“許多人對《邊城》評價過高,連其思想傾向也全盤肯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被《邊城》精美的藝術形式所惑。”[11]《邊城》表現(xiàn)生活的范圍確實有偏狹的嫌疑,但以其在藝術手法上卓越的成就來看,它不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精品。其精致、靈巧、含蓄、雋永的風格,其彌散在故事中的綿綿詩意,憨厚盡職的老船夫、清純美麗的翠翠、勇敢質樸的大老二老……這一切,都為后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典范,為現(xiàn)代人尋求到一個“詩意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14.

      [2]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253.

      [3]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4]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5]王潤華.論沈從文《邊城》的結構、象征及其對比手法[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9:214.

      [6]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303.

      [7]朱光潛.從沈從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藝風格[J].花城,1980(05).

      [8]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說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5.

      [9]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9.

      [10]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北京:友誼出版有限公司,1979:162-176.

      [11]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十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79:23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學院教改課題“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與方法”(項目編號:XKYJ2015013)。

      (作者簡介:沈德康,男,湖南科技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神話學)

      猜你喜歡
      詩化邊城沈從文
      邊城
      “本”性的詩化建構與文化糾結——阿來《河上柏影》簡論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論西夏偈頌的詩化——以西夏文《賢智集》為例
      大庸邊城的蠻與嬌
      廢名詩化小說的敘事策略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沈從文小說開頭藝術初探
      冷水江市| 个旧市| 乐亭县| 鞍山市| 通道| 怀远县| 彰化县| 宁国市| 军事| 金华市| 宜州市| 峨边| 图们市| 甘肃省| 多伦县| 沅陵县| 永胜县| 青龙| 大港区| 辽宁省| 望城县| 乃东县| 和田县| 台中市| 澎湖县| 揭西县| 通山县| 济阳县| 永福县| 玉山县| 东山县| 阿城市| 杭锦旗| 阿勒泰市| 伊宁市| 陇南市| 隆林| 荔波县| 临清市| 龙岩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