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周紅萍
【摘 要】贊陽鑼鼓起源于古襄陽老河口市,2006年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表明:贊陽鑼鼓起源于戰(zhàn)爭,經歷了初始發(fā)展階段、重新認識階段和快速發(fā)展階段。提出:政府引導、市場開發(fā)、社會參與、多方聯(lián)動的傳承措施。
【關鍵詞】贊陽鑼鼓;傳承;途徑
贊陽鑼鼓起源于古襄陽老河口市,它可與陜北大鼓相媲美,也可稱戰(zhàn)場鑼鼓,為古贊陽歷史文化之一。2500年前楚漢相爭時贊陽一帶戰(zhàn)事頻繁,為了鼓舞士氣、大敗敵軍,鑼鼓在陣前大派用場,后來經過古代軍事家孫武、伍子胥的戰(zhàn)場運用及楚漢戰(zhàn)爭和民間的不斷演變,形成了自成體系具有一定風格的百余人演練的贊陽鑼鼓。直至2006年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老河口贊陽鑼鼓的傳承途徑,更好地保護與傳承贊陽鑼鼓文化遺產。
1 襄陽市老河口贊陽鑼鼓的起源
“老河口”這個名稱雖然在清初才有,但是這座城市的雛形,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便已出現(xiàn)。“陰,唐虞時國,商世陰長生之祖。”(《路史國名記》)。春秋時,楚國先后滅“陰”等64國,楚平王派管修任陰大夫,至秦始皇“割陰地,置贊縣”。湖北省老河口市贊陽辦事處為古贊陽舊址,是贊陽鑼鼓的發(fā)祥地。人文底蘊厚實,秦時設贊縣,漢初名相蕭何被劉邦封贊侯于此地,也是春秋楚吳大將伍子胥故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治所。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鄂豫川陜之要處,素有“襄鄖要道,秦楚通衢”之稱。2500年前楚漢相爭時贊陽一帶戰(zhàn)事頻繁,為了鼓舞士氣、大敗敵軍,鑼鼓在陣前大派用場,鑼鼓的多少,鼓聲的大小,直接影響軍隊士氣,著名的《曹劌論戰(zhàn)》就說明了鑼鼓可以導致戰(zhàn)爭勝敗。后來經過古代軍事家孫武、伍子胥的戰(zhàn)場運用及楚漢戰(zhàn)爭和民間的不斷演變,形成了自成體系具有一定風格的百余人演練的贊陽鑼鼓。
2 襄陽市老河口贊陽鑼鼓的主要特點
音樂是心的靈魂,是精神的寄托。中國的民間樂器大致分為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三大類。鑼鼓則是打擊樂器的代表,在其它樂器的相比之下,鑼鼓更有一種粗狂樸素的風格。無論在什么地方,一旦有了鑼鼓,氣氛馬上就會熱烈起來。在“楚漢之爭”時期,贊陽鑼鼓形成,鼎盛于唐、宋、元、明朝代。經過兩千余年的不斷演變,贊陽鑼鼓由戰(zhàn)場進入民間,形成了百余人的隊伍及獨特的演奏風格,并流行于民間。贊陽因漢初名相蕭何功高封為贊陽侯而聞名。贊陽鑼鼓陣勢宏偉,氣勢磅礴。其中直徑150厘米帥鼓1面、直徑100厘米將鼓2面、直徑100厘米風鑼1面、中虎鑼4面、高虎鑼4面、抄鑼2面、大京叉6對、漢川鈸6對、河南川鈸6對、夾板8付、馬鈴10個、嗩吶2個、號角8個、軍旗36面。贊陽鑼鼓共分為四個樂章 “楚漢爭天下,四面楚歌起”、“烽火戲諸侯,戍邊傳軍情”、 “鼓聲振天威,將士凱旋歸”、“贊陽夕陽照、國泰民安居”, 演奏時百人組成方陣,用大鼓、大鑼、大釵等樂器演奏,其鼓點輕如漂、重如雷、快如風、急如雨,輕重緩急恰到好處。其服裝道具有:分為帥、將、校、卒四種基本鼓種。贊陽鑼鼓古樸、雄壯、威武、熱烈,充分發(fā)揮了敲鼓邊、擊鼓心、打鼓幫、頂鼓腔、搓鼓槌、磨鼓釘、捂擊鼓等多變的擊鼓技巧,使鼓點變化多端,恰到好處。鼓聲乍起,萬山為之抖擻;鑼聲一響,大地為之喧嘩。和那些斯斯文文的琴蕭琵琶相比,贊陽鑼鼓則更顯得古樸、雄壯、威武、激昂。贊陽鑼鼓是多人齊演奏的樂器,演練中配以吶喊及古樸的民間舞蹈,使節(jié)奏張弛有度,場面活潑、氣氛熱烈,讓人心醉不已。仿佛讓人看到祖先們?yōu)楹葱l(wèi)國家領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場面:那種氣勢滂沱,那種勇往直前,那種團結奮戰(zhàn),不斷激勵人們勇敢前行。
3 襄陽市老河口贊陽鑼鼓保護的重要性
市文體局充分利用襄陽市文化底蘊豐富、文化積淀深厚的優(yōu)勢,積極挖掘保護傳統(tǒng)民間文化。贊陽鑼鼓由戰(zhàn)場轉入民間,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節(jié)奏與器樂演奏風格,成為百姓祈晴禱雨,求福祝愿的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活化石。它與杜甫、孟浩然、張繼、皮日休、米芾、宋玉等名人文化,還有《三國演義》中襄陽故事等構成了襄陽深厚的歷史文化。襄陽歷史人文資源是襄陽的城市特色和金字招牌,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襄陽的寶貝。近年來,襄陽確立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建設兼?zhèn)錃v史文化魅力和現(xiàn)代文明氣息、在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名城,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和中國最佳旅游城市。贊陽鑼鼓2006年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既是襄陽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它是構建襄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贊陽鑼鼓是襄陽特有的大型戶外文化活動,群眾參與面廣,氣勢壯觀。穿越兩千多年歷史風雨,襄陽發(fā)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588萬襄陽人民,凝神聚氣,在不斷增強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實力的征程里,昂首闊步,步履鏗鏘。因此,要著力繼承和發(fā)楊贊陽鑼鼓文化,喚醒人們對襄陽的熱愛。
4 贊陽鑼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
4.1 初始發(fā)展階段
早在20世紀70年代,老河口市的文化工作者就發(fā)現(xiàn),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許多關于戰(zhàn)爭的傳說、故事、曲藝小調等?!跋扇硕伞笔顷P于伍子胥從楚國逃跑時,幸遇一老仙翁擺渡過漢江的故事而得名,“攔馬河”是關于闖王的戰(zhàn)馬過不了河的故事,“霸王墳”是關于楚霸王項羽兵敗被殺的故事,“宋長城”是關于岳飛抗金時期的故事等等。伴隨這些戰(zhàn)爭故事,處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地區(qū)的老河口,反映戰(zhàn)爭題材的敲鑼打鼓等打擊樂在民間非常流行。據(jù)考古資料考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贊陽就出現(xiàn)了戰(zhàn)鼓,以戰(zhàn)鼓為主要樂器的民間音樂也出現(xiàn)雛形。后隨戰(zhàn)爭發(fā)展,以鼓、鑼、鈸(镲)為主要樂器,結合陣形演變等舞蹈動作的鑼鼓演奏在秦漢時期逐漸成形,主要在戰(zhàn)場上起到號令三軍、鼓舞士氣、震懾敵軍之作用。經過千余年的不斷演變,“贊陽鑼鼓”由戰(zhàn)場傳入民間,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節(jié)奏與器樂演奏風格,并廣為流傳,在清朝中后期大規(guī)模的鑼鼓演奏逐漸失傳,僅留下一些老藝人對其宏大表演場面及音樂節(jié)奏的追憶。
4.2 重整認識階段
隨著襄陽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追求不再局限在當今璀璨的現(xiàn)代文化,人們更多的是對歷史的追憶,對祖先偉大成果的肯定。時任老河口市贊陽辦事處文化館館長的余光華對贊陽鑼鼓情有獨鐘。他從1986年開始,對贊陽鑼鼓的演奏形式、音樂結構、服裝造型等進行研究,尋訪民間老藝人,收集到一些相關的古譜、古陣形。但由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余光華收集的資料還不足以恢復贊陽鑼鼓的原貌。老河口市文化體育局社會文化體育科科長劉宏才和該市音樂、舞蹈專家一起,對余光華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結合老河口民間音樂“飛镲”、“風炮”,一點點撥開歷史的塵積,逐步勾勒出贊陽鑼鼓的原貌。兩千多年后,漢水之濱的老河口人通過音樂追尋祖先心靈的震顫,再現(xiàn)出古戰(zhàn)場的拼斗與撕殺。如今的贊陽鑼鼓不再為戰(zhàn)爭而吶喊了,它是現(xiàn)代人們精神世界里的強音,人們需要這種氣勢滂沱的干勁,需要這種轟轟烈烈的發(fā)展氣勢。
2004年初,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將贊陽鑼鼓的搶救挖掘作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一項重大工程,成立了由文體局、贊陽辦事處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贊陽鑼鼓開發(fā)領導小組,投入近20萬元,對贊陽鑼鼓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進行深度開發(fā)。該研究團隊前往陜西、河南、武漢等地購置各種器材,制作服裝道具,文體局派文藝骨干組成技術專班對百余名人員進行一個月的封閉式演練。2004年6月24日宏大的贊陽鑼鼓已在老河口市試演。
4.3 快速發(fā)展階段
老河口市劉宏才等人收集整理了贊陽鑼鼓“演奏布陣圖”“鑼鼓古譜”“服飾圖樣”等資料,為搶救、保護贊陽鑼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拯救贊陽鑼鼓一刻不停在進行著。2005年4月8日,老河口市第七屆梨花節(jié)開幕式上,倍受關注的千年古樂“贊陽鑼鼓”終于重現(xiàn)舞臺。復原后的贊陽鑼鼓,氣勢磅礴,古樸雄壯。共有近百名演員身著仿漢朝軍裝,演奏“一帥二將九校十二卒”24面大鼓,10對風鑼、虎鑼、抄鑼,8對金镲、漢川镲、河南川镲等多種銅樂器及響板、號角等。一時間,鼓聲震天,金角齊鳴,千年樂音回蕩在高空。全場演奏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軍威:放煙火,擊戰(zhàn)鼓,演習三軍,再現(xiàn)古人出征前的場景;第二樂章,征戰(zhàn):吹號角,眾搖旗,猛擂鼓,飛擊镲,再現(xiàn)古戰(zhàn)場兩軍撕殺,爾虞我詐的慘烈場面;第三樂章,凱旋:偃旗息鼓,鑼镲齊鳴,再現(xiàn)古人歡凱旋歸來歡樂的感覺。
為進一步豐富、完善“贊陽鑼鼓”,老河口市正籌建有力的領導機構和民間文藝工作專班,力爭將贊陽鑼鼓開發(fā)成為該市乃至襄陽市、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品牌,并加大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立項工作,爭取資金扶持,對贊陽鑼鼓進行精雕細琢,打造文化精品。
為了確保我市代表隊重點表演節(jié)目“贊陽鑼鼓”在農歷正月十五“襄陽市第五屆舞龍舞獅大賽暨民間文藝展演活動”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正月初七以來,贊陽辦事處迅速淡化節(jié)日氣氛,黨委書記李延強、副書記李長海、宣傳委員袁靖敏等領導親自組織近百人的演練隊伍,加緊排練“贊陽鑼鼓”。加快了贊陽鑼鼓的發(fā)展步伐。
5 贊陽鑼鼓的傳承
贊陽鑼鼓要保持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形成長效機制,即政府引導、市場開發(fā),社會參與和多方聯(lián)動的合作發(fā)展模式。
5.1 政府引導
為挖掘和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每年組織申報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申報立項建設項目給予不同額度的經費資助;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每月給予一定的工作津貼;建立地方非遺產保護中心或委員會,有目的、有計劃組織不同形式的非物質文化展示項目,以展示活動帶動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挖掘、保護與創(chuàng)新。
5.2 市場開發(fā)
保護贊陽鑼鼓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靠政府撥款維持,遠遠滿足不了該項目開發(fā)與發(fā)展需要,必須多方面籌集資金,最關鍵的還是將該文化推向市場,走產業(yè)化發(fā)展之路,使之形成一種文化品牌,成為一種新興文化產業(yè)。因此,成立贊陽鑼鼓隊,主要利用閑暇時間組織隊員集中訓集,也可以根據(jù)要求就近分散訓練,鑼鼓隊可以根據(jù)市場需求,代表老河口市參加襄陽各地、乃至全省、全國各地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又可以與地方大型活動慶典、旅游,休閑市場等掛鉤。這種市場運作方式無疑是一種開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保護方式,采用市場開發(fā)運行模式必將成為贊陽鑼鼓保護與發(fā)展的強大原動力。
5.3 社會參與
一是,企業(yè)參與。企業(yè)給予資金、人力、場地資助,可以冠名贊陽鑼鼓隊,作為企業(yè)文化宣傳品牌;二是,學校參與,學校人力、物力、場地設施資源豐富,可以開設贊陽鑼鼓課程,可以建立贊陽鑼鼓隊,組織訓練、競賽,保護與推動贊陽鑼鼓的發(fā)展;三是,以社區(qū)為載體,組織社區(qū)具有一定興趣、愛好、精力充沛人員參與訓練,社區(qū)提供物質、場地和師資保障;檔案館積極收集、整理資料,提供原生態(tài)性和活態(tài)流變性贊陽鑼鼓資料。社會各界應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場地、時間和信息支持,確保贊陽鑼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5.4 多方聯(lián)動
贊陽鑼鼓的傳承與發(fā)展,必須依靠多方聯(lián)動。其中政府引導是關鍵。政府的政策導向、資金資助,環(huán)境營造,必將刺激市場、企業(yè)、學校積極申報贊陽鑼鼓項目、組建贊陽鑼鼓隊、開設贊陽鑼鼓課程、舉辦贊陽鑼鼓競賽等活動。市場運作是動力。需求拉動供給,追求利潤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驅動力,市場經濟運行的動力是人們追求經濟利益增加的愿望。社會參與是基礎。有了政府的引導,有了市場,才能最大限度激發(fā)活力,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相關部門發(fā)揮功能,集思廣義,多方聯(lián)動,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益。
6 結束語
老河口市贊陽鑼鼓是老河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文化襄陽”的重要內容。雖然2006年已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也給予資金進行保護,但還存在發(fā)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必須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開發(fā),社會參與,多方聯(lián)動的運行發(fā)展模式,確保贊陽鑼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老河口贊陽鑼鼓詳細介紹.[EB/OL].2013-03-17,14:05.http://fy.folkw.com/view.asp?id=2843.
[2]老河口論壇[EB/OL].2012-08-22,10:01,http://www.lhkzy.com/thread-294-1-1.html.
[3]老河口文化[EB/OL].2014-05-20,14:22,http://www.laohekou.com.cn/whys/.
[4]詩經·周南·漢廣[EB/OL].2008-08-25,17:10,http://www.laohekou.com.cn/2008-08/25/cms117010article.shtml.
[5]老河口市文化體育旅游局.[EB/OL].2013-10-20,15:20,http://lyzx.lhk.gov.cn/ViewInfo.aspid=354.
[6]梁維卿,文曉蘇,王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晉南威風鑼鼓的體育文化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08(03):17-20.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