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莉(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基于核心建模理論機械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與實踐
劉穎莉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雞西158100)
機械動力學屬于機械原理范疇,也是現代機械設計的理論基礎,在當前工業(yè)生產、航天、汽車等行業(yè)有著廣泛應用。建模理論在機械動力學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tǒng)教學存在諸多弊端,顯然不符合當前教育要求。因此,應當對該課程進行改革。本文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內容和方法兩方面對機械動力學課程實行改革。
機械動力學;課程改革;建模理論
作為現代機械設計的理論基礎的機械動力學,屬于機械原理范疇,在當前工業(yè)生產、航天、汽車等行業(yè)有著廣泛應用。傳統(tǒng)教學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如內容多而且雜,學生難以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難度較大,有很多抽象內容,增加了理解難度。以至于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為此,應從內容和方法上對傳統(tǒng)教學進行改革。
機械動力學專業(yè)主要研究的是機械運動過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關系,在實際教學課程中,往往會涉及一些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需要先構建數學模型,然后利用相應的方法對其展開分析。得到分析數據后,對數據進行整合處理,或通過開展試驗得到最終結果。可見,核心建模理論在機械動力學課堂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高教學水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特別是如何構建正確的數學模型,是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直接影響到后續(xù)一系列工作。如果構建模型失敗,其他教學工作很難繼續(xù)開展,而且教學效果極差。
為強化學生的建模意識,幫助他們掌握核心建模理論,并使其在指導下能夠正確建模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改進。傳統(tǒng)的課程涉及范圍廣,內容太多,使得學業(yè)任務很重,以至于不少學生都有畏懼之心,逐漸喪失了對該課的興趣。在新教育環(huán)境下,教學目標有所調整,對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更為重視,因此要對傳統(tǒng)內容予以刪減改動。同時,本著實用的原則,了解該專業(yè)的就業(yè)情況,并根據社會企業(yè)崗位要求來編寫教材,使學生能夠學習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內容改革后,通常包括理論、實踐兩大部分,前者有單自由度系統(tǒng)的振動、拉格朗日方程及其應用等課程,后者有模擬訓練、實習等。
其次,傳統(tǒng)教學內容太多,學生難以形成系統(tǒng)架構,也就無法從整體上把握該專業(yè)。內容調整后,需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能夠抓住各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機械動力學屬于機械自動化、機械設計與制造類專業(yè)的部分內容,是其理論基礎,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習核心專業(yè)內容。所以,僅僅改革機械動力學課程遠遠不夠,還應將其與自動化、設計制造等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確保學生能夠靈活掌握應用。一般在學習專業(yè)內容兩三年后,才會開設機械動力學課程,此時必須將以前所學知識的重點加以強調,和機械動力學串聯(lián)起來。
最后,實際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各種案例和工程,僅僅進行案例教學太過單調,而全部開展實驗也不太可能,而且實驗耗時耗物,會增加學校的經濟負擔。此時不妨引進現代高科技,研發(fā)仿真軟件,可以代替實驗操作,且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實踐操作的機會。除此外,經常還會用到其他軟件,比如Ansys、Maple等,也應當有所涉獵。
機械動力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yè),需要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傳統(tǒng)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對實踐課程有所忽視,而且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導致最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對其課程內容進行的改革的同時,還應改進教學方法,使其能夠適應新的內容。在此主要介紹一種研究型教學方式,即在學習之外,還培養(yǎng)學生研究探索的精神,鍛煉其實踐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應當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能夠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不論知識積累,還是思維方式,以及能力鍛煉,都會發(fā)生很明顯的變化。
第一,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多媒體的應用是現代教學的一大突破,為教學提供了諸多方便,而且資源更為豐富。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單純的理論解釋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不妨利用多媒體,把抽象復雜的知識簡單直觀化。比如,利用動畫將抽象的關系進行層層解析,可幫助學生理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多媒體教學就沒有缺陷。其實,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并不適用于所有教學,比如拉格朗日方程,或者推導其他公式時,需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而多媒體容易吸引學生產生別的興趣,轉移注意力,從而影響到課堂效果,因此板書這種傳統(tǒng)形式依然有著很大用處,不能簡單地將其淘汰掉。面對一些難度不大,但是耗費材料的實驗,教師有必要選擇一些相似的產品代替,進行實物展示。對于難度較大的課程,可安排學生組成小組,合理分工,通過合作研討解決問題。
第二,考評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能夠測試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夠幫助教師對學生的能力有更明確的了解,如此才能在今后教學中適當調整內容,選擇較為適宜的教學方法??荚囈膊荒茉偬^注重試卷題目,而應以測試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在課程作業(yè)考核之外,還要增加大作業(yè)專題考核。將班級分為若干小組,教師給出研究項目,令小組內部討論研究,合作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選取有實用價值的題目,在有限的課程中將系統(tǒng)簡化,最后分組匯報,全班討論交流。
從內容和方法上對機械動力學課程進行改革后,教學效果能一定提升,學生能夠學到實用的知識,對該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取得顯著成果,部分學生的大作業(yè)專題考核成績非常優(yōu)秀,達到了學術論文的水平。同時,大多數學生的綜合能力都有提高。
[1]郭長文,徐睿.地方高等院校機械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5,28(24):143-144.
[2]席曉燕.基于核心建模理論機械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與實踐[J].才智,2014,22(01):109-110.
[3]任海軍.淺談機械系統(tǒng)動力學課程教學方法[J].科學咨詢,2012,24(08):130-131.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0.249
劉穎莉(1986-),女,滿族,河北承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