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萌 燕道成
[摘要]2012年上映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引領了國產(chǎn)青春電影的拍攝熱潮,但拍攝者的誠意并未與拍攝數(shù)量的驚人數(shù)字并駕齊驅(qū),一部部“青春拼盤”式的影片橫空出世,將所謂的青春元素串入并不合情合理的劇情架構(gòu)中,快餐式的影片生產(chǎn)模式已經(jīng)讓觀眾有些“營養(yǎng)不良”。這是華語電影市場的悲哀,也終將成為青春題材類電影繼續(xù)發(fā)展和提高的絆腳石,應當引起電影制作方及導演的重視。
[關鍵詞]國產(chǎn);青春電影;退化;出路
2012年1月6日,由九把刀執(zhí)導的青春題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在內(nèi)地上映,最終以7580萬人民幣的傳奇性票房創(chuàng)下了臺灣電影在內(nèi)地票房的新紀錄,由此,一場青春片的制作熱潮在華語電影市場悄然升騰。不可否認,當一部標桿式的電影橫空出世,必然會成為投入疲軟的青春題材類電影市場的一顆深水炸彈,表面的漣漪掩蓋的是洶涌的青春電影拍攝浪潮。從2012年開始,各類青春電影借由人們心底對青春固有的珍惜與懷戀,加上偶像面孔撐起的門面,微博營銷等新穎的宣傳模式,一度獲得喜人的過億元票房成績。近些年上映的青春電影如同“青春拼盤”,將所謂的青春元素串入并不合情合理的劇情架構(gòu)中,快餐式的影片生產(chǎn)模式著實讓觀眾有些“營養(yǎng)不良”。
一、《那些年》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關于青春的誠意
《那些年》是臺灣小說家兼導演九把刀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該片圍繞柯景騰與沈佳宜之間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而展開。關于青春,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卻都上演著不同的故事?!赌切┠辍冯m然情節(jié)架構(gòu)和拍攝地根植于臺灣本土,卻摒棄了濃烈的地域性氣息,而直指人們心中關于青春的共同記憶,無論是影片主旨——青春初戀,還是渲染性的熱血兄弟情的出現(xiàn),都表達了青春最本真的情感,不嘩眾取寵,不偏離本心,滿滿的是關于青春的誠意和贊美。單就《那些年》的故事情節(jié)而言,單純上進的沈佳宜與喜歡搞惡作劇的“壞男生”綁在一起是以青春愛情作為主題的電影的慣用式老套情節(jié),但導演九把刀卻利用一些重口味的情節(jié)設置打破了這種故事情節(jié)固有的小清新態(tài)勢,又通過錯落有致的情節(jié)設置,燈光、鏡頭、聲音等的巧妙運用,給了觀眾一場關于青春的回望,真實而濃烈,扣人心弦。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自辛夷塢的同名暢銷小說,是趙薇的處女導演作品,也是她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yè)作品,就整部作品的呈現(xiàn)而言,學院派氣息濃厚,從電影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風格把握上,算得上一張優(yōu)秀的畢業(yè)答卷。但不可否認的是,深究影片細節(jié)的處理與情節(jié)延伸以及人物刻畫,這部作品稱不上盡善盡美,而就影片體現(xiàn)的青春本質(zhì)而言,這部作品充滿誠意。影片女主角鄭微是一個自稱“玉面小飛龍”的活力女孩兒,純真善良,她與陳孝正的感情糾葛構(gòu)成了整部影片的主線。鄭微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影片中她為了追隨令她情竇初開、刻骨銘心的鄰家大哥哥林靜而考入林靜的鄰校,雖因林靜的出國而失落消沉過,但在朋友的陪伴下她逐漸走出陰霾,而后她愛上了她的歡喜冤家陳孝正,而這段感情最終也因為陳孝正的出國戛然而止。但時隔多年,林靜與陳孝正又一次闖入了鄭微的生活……影片中關于鄭微的這兩段感情的設置,并沒有逃脫言情影片固有的老套模式,但影片的誠意在于用龐大的人物線索和充滿懷舊意味的場景營造了一種至臻完美的浪漫氣氛,整部影片情節(jié)脈絡的發(fā)展夠豐富、夠曲折、夠精彩。為了男人敢于犧牲自己的冷艷的阮莞,被逐出校門的張小北,負責插科打諢的老張,直白隱忍的“娟姐”,一心追隨鄭微的許開陽等人物的設置使整部影片呈現(xiàn)的青春意味更加生活化,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部關于純真的青春歲月和戀情背后的殘酷現(xiàn)實的青春史詩,在這部青春挽歌里,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夠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青春伙伴的影子,這正是一部青春影片該有的態(tài)度。
二、國產(chǎn)青春電影的退化
《那些年》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好口碑和高票房逐漸打開了國產(chǎn)青春電影拍攝市場虛掩的閘門,隨后多部青春影片涌現(xiàn),同樣打著青春的旗號,卻終被打造成基因相同的“孿生兄弟”,消費著觀眾的青春情結(jié)。下面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為例,闡述國產(chǎn)青春電影在情節(jié)設置與整體把控等方面的退化。
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都是以謳歌青春為主題的電影。于2014年4月25日上映的影片《同桌的你》由郭帆執(zhí)導,影片靈感來源于1994年高曉松創(chuàng)作的校園民謠《同桌的你》;于2014年12月5日上映的影片《匆匆那年》改編自九夜茴的同名小說,由張一白執(zhí)導;于2015年4月24日上映的影片《左耳》改編自饒雪漫的同名小說,是蘇有朋作為導演的處女作。三部影片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靈感來源不同,卻都有“販青春”的嫌疑,存在失真意味。
(一)無“愛情”不青春
愛情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這三部影片的主題,也是眾多青春電影的主線,這無從苛責,朦朧的情感本就是青春該有的標簽,這不只是青春荷爾蒙的觸動,更是青春最直指人心的部分,青春因此而充滿精彩、沉淪、妥協(xié)、成長……但是令觀眾有些失望的是,這類電影的情節(jié)設置典型到可能發(fā)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卻只是被密集、潦草地搬上銀幕,猶如命題作文般應運而生。
《同桌的你》中以時間為牽引,以歷史事件的串聯(lián)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將青春電影流行的典型元素統(tǒng)統(tǒng)拿了過來,在情節(jié)設置及發(fā)展上有失偏頗。影片中,林一和周小梔相識于1993年,讀初一,轉(zhuǎn)學而來的周小梔被老師安排坐在林一身邊,周小梔摘下治療近視的眼鏡的一刻是林一情感升騰的伊始,之后林一為了周小梔打過架、挨過罵,而周小梔也有所回應,關于這部分情節(jié)的設置并非常態(tài),但是符合人們關于青春沖動的想象,更像是青春固有的形態(tài),是誰都說不清的,情有可原。但是接下來,升入高中的周小梔選擇了文科,本來學理科的林一為了追隨周小梔硬是也改成了文科,然而,高考時林一報考的專業(yè)竟是計算機專業(yè),這著實不符合常理,這不得不說是一枚導演硬性地將熱門的信息技術(shù)專業(yè)套在林一的頭上而導致影片邏輯發(fā)生混亂的印章,一個關于影片情節(jié)設置的污點。而后,影片關于林一和周小梔的感情交代也是拖沓不清,兩人關系若即若離,雖然契合了結(jié)尾林一說出周小梔規(guī)定的每天和林一談戀愛的分鐘數(shù)構(gòu)成了一句“我愛你一生一世”,但并沒有烘托出這種愛情的濃烈,并不符合兩人無視“非典”帶來的危險,不顧一切逃離隔離區(qū),歷經(jīng)十年雖相隔萬里仍舊初心不忘的刻骨銘心。除了林一和周小梔的愛情這條主線,其他情節(jié)的架設并未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家長的阻止一筆帶過,無關痛癢;片中林一初入大學時對室友三人“Beeman”、王爾德、李瀟的詳細交代以及后來他們與周小梔室友的戀情,除了迎合了結(jié)尾幾人職業(yè)的歸屬,都交代得有頭無尾,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匆匆那年》雖然改編自九夜茴的同名暢銷小說,但似乎少了一些書中關于青春的最本真的誠意,該片好似一部青春的克隆片,早戀、暗戀、備胎構(gòu)成了影片關于愛情的框架,但卻交代得不清不楚。該片中方茴的表妹以趙燁婚禮VCR攝影師的身份追問陳尋關于青春的過往,構(gòu)成了影片情節(jié)推進的重要部分,但是這個人物的表現(xiàn)卻大失水準,一個資深的攝影師是一個連攝影機都拿不穩(wěn)的小姑娘,而且每次她的追問語氣上都帶有牽強的意味,極不自然。方茴與陳尋之間愛情的萌芽就像大多數(shù)人青春的刻錄版,但卻發(fā)展得莫名其妙??梢栽诟呖贾袨榉杰罘艞壱坏?3分大題的陳尋在剛上大學之初就對方茴不聞不問,而原因則以陳尋一句“咱們都忙,課表都不一樣……”一帶而過,而后他卻和沈曉棠交往甚密,這是兩人分手的導火索,但卻將這段感情襯托得平淡如水。趙燁是一個自認是備胎卻心甘情愿為林嘉茉付出的人,他心疼同樣是備胎的林嘉茉,影片關于兩人感情的交織只有兩人都是備胎的這個事實比較清楚,因為直到幾個青春時期的伙伴再次聚首時觀眾才得知兩人都已經(jīng)“在一起”了,但卻是在林嘉茉提分手的同時……這種交代顯然不足以使觀眾買賬,雖然兩人的感情并不是影片主線,但也是有些讓人失望。
《左耳》是蘇有朋作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而這部影片的原著為他保駕護航的同時也凸顯了其很多不足。李珥作為影片的第一女主角,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卻幾乎不見其一點重要性,她與黎吧啦的友情來得莫名其妙,面對自己暗戀對象許弋的“瘋狂追求者”黎吧啦,李珥的表現(xiàn)過于冷靜和不符合常態(tài)。李珥為了許弋放棄了去北京的機會,轉(zhuǎn)而去上海求學,雖然她后來與許弋走到一起在情理之中,但只透過幾場戲的描繪,著實沒有表達出這種情感該有的濃烈。關于黎吧啦這個人物的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謂是濃墨重彩,但一切卻在她出車禍去世之后戛然而止,雖然這件事是張漾心中抹不掉的傷疤,是李珥心中不曾遺忘的懷念,但卻并未喚起觀眾關于她的一絲想念,這個花了大力氣的鋪墊是令眾人傷痛的存在,卻不了了之了。最后,張漾與李珥的結(jié)合也稍顯牽強,李珥與張漾的交集大多關于黎吧啦,輕描淡寫到觀眾甚至找不到他們可以在一起的理由。
(二)無“打架”不青春
某種程度上,青春是沖動的代名詞,青春可以讓一個人無所畏懼,也無所顧慮,因為總會有各種合情理的理由為青春所犯下的錯買賬,但這并不意味著青春就是胡作非為、不計后果。打架是青春片中另一個被用爛了的元素,每個人都有沖動的過往,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是用打架來解決的,尤其是愛情方面。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中都有關打架的橋段,好似誰沒有為了愛情而流下沾滿全臉的鮮血就少了點真心的意味,但這并不是人們心中青春該有的樣子。
(三)無“墮胎”不青春
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存在“墮胎”的橋段,青春沖動下,每個人都免不了偷嘗禁果的欲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將這種欲望轉(zhuǎn)化成了事實,而“墮胎”情節(jié)在快餐式的青春電影的“固有元素”中仍舊榜上有名,這是在表達什么呢?如果這種設置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并未尋得這樣的影子,這是青春的陣痛,并不是值得謳歌的部分。
三、國產(chǎn)青春電影的出路
青春電影在華語電影市場的輪番上演,已然使這類影片在量產(chǎn)上達到了高潮,但并不是每一部都是充滿誠意之作,雖然叫座,但并不叫好,這是華語電影市場的悲哀,也終將成為青春題材類電影繼續(xù)發(fā)展和提高的絆腳石,應當引起電影制作方及導演的重視。國產(chǎn)青春電影的發(fā)展路上,借鑒必不可少,但借鑒不等于雷同,并不等同于用相似的元素表達相同的主題,這是國產(chǎn)青春電影制作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青春無悔是青春期最耀眼的徽章,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擁有無悔青春的幸運,電影的作用除了滿足大眾關于理想達成的快感,拋卻現(xiàn)實痛苦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傳播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讓觀眾通過一方屏幕的傳達找到生活正確的航向,尋得解決問題的辦法,修復受傷的心靈,青春類影片要做的是少些關于傷痛的刻畫,多些對正能量的謳歌,在情節(jié)設置上更是要避免落入俗套,不要以將眾多所謂的“青春元素”囊括進一部電影為傲,避免將過多的青春幻象強制安放于影片中,不要販賣青春,更不要消遣觀眾的青春,這是每一位電影人的責任和面對觀影人時該有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徐進毅.青春電影,撐起集體懷舊的天空——解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J].大眾文藝,2012(02).
[2] 徐麗娜.紀念青春的一種方式——解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學家,2012(08).
[3] 孫曉鳳.論當代國產(chǎn)青春電影的現(xiàn)狀、困頓及對策[D].保定:河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