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多依布”研究*

      2016-06-15 17:07:36錢建東趙譽千曾建明
      新疆社會科學 2016年6期
      關鍵詞:棋類哈薩克族棋盤

      錢建東 武 杰 趙譽千 曾建明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多依布”研究*

      錢建東 武 杰 趙譽千 曾建明

      文章運用人類學和社會學對“物”的研究范式,通過田野調查、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哈薩克族“多依布”的起源、器物、規(guī)則、發(fā)展現(xiàn)狀、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認為:“多依布”與國際跳棋存在親緣關系,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不容樂觀,必須加強對其的活態(tài)保護、培育其核心價值、提高知識產(chǎn)權保護意識,挖掘其器物的文化內涵。

      哈薩克族“多依布” 起源 規(guī)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一、哈薩克族“多依布”起源

      “多依布”為哈薩克語譯音。依曼曼德·巴依哈力在《哈薩克多依布》一文中說:“多依”在某些部落語中是數(shù)字“2”的意思,其意思是兩個首領之間的較量。原來是“多依比”,其中“比”的漢語意思是首領,隨著時間的變遷其語音發(fā)生了變化,變成“多依布”。木力達合麥提·沙帕爾哈力發(fā)在依曼曼德·巴依哈力研究的基礎上討論了“多依布”的起源是奴隸社會,棋子的叫法也與當時的社會制度相吻合?!岸嘁啦肌逼鹪粗两裆形匆妼W者有科學的解釋。筆者通過對新疆裕民縣哈薩克族“多依布”的田野調查、對項目傳承人的深度訪談及“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中“裕民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哈薩克族多依布”視頻資料的整理,了解到“多依布”起源于部落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戰(zhàn)爭,部落首領苦于無法預計戰(zhàn)爭的勝負而發(fā)明了“多依布”游戲。由此推斷,哈薩克族“多依布”是由于部落間戰(zhàn)爭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棋類游戲。

      二、哈薩克族“多依布”器物研究

      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的器物包括棋子和棋盤,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過程中,大部分人忽視對項目中“物”的研究?!岸嘁啦肌表椖康钠魑锊粌H是簡單的物質表現(xiàn),也是我們將項目傳承下去的文化基因,通過器物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多依布”的起源及深層底蘊。

      (一)哈薩克族“多依布”棋盤

      棋盤在哈薩克語中被稱為“塔合達”。目前,“多依布”棋盤使用皮革或者帆布制作,主要選取柔軟的羔羊皮和馬駒皮,大小不定,形狀多為正方形;棋盤格式是網(wǎng)格式,由15條斜線交叉、32個交叉點組成。棋盤四邊均可擺棋(見圖1)。通過對哈薩克族“多依布”棋盤結構與圖像的分析可發(fā)現(xiàn),棋盤的格局與哈薩克氈房的環(huán)形氈墻圖形結構極為相似(見圖1)。*波拉提:《哈薩克族建筑藝術》,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頁。由此推測“多依布”棋盤的圖形可能來源于或模仿哈薩克氈房框架中的環(huán)形氈墻圖案。

      新疆哈薩克氈房歷史比較久遠,尼勒克縣阿吾拉勒山發(fā)現(xiàn)了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氈房巖畫(見圖2)。*蘇北海:《新疆巖畫》,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第11頁。據(jù)《漢書》記載,元封六年(前105)漢武帝為聯(lián)合烏孫抗擊匈奴,將江都王劉健之女劉細君(史稱“江都公主”)嫁給哈薩克人祖先烏孫王,細君在《黃鶴》歌中唱到:“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食兮酪為漿”*班固:《漢書·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1453頁。,詩中“穹廬”描寫的就是氈房。由此推測哈薩克族“多依布”是一種歷史久遠的草原游牧民族體育游戲項目,產(chǎn)生年代可能在哈薩克氈房出現(xiàn)之后。

      (二)哈薩克族“多依布”棋子

      在哈薩克語中“多依布”的棋子被稱為“塔斯”,在行棋之初所有棋子的身份都是“奴隸”,當棋子走到對方棋盤底線交叉點時身份變?yōu)椤笆最I”或“頭人”,哈薩克語中部落的“首領”或“頭人”被稱作“比”或“靡”?!岸嘁啦肌逼遄用Q中的“奴隸”“比”(首領或法官)的稱呼具有典型的部落和奴隸社會的特征,從哈薩克族“多依布”棋盤的樣式和棋子的名稱與哈薩克族民間故事中所說的“多依布”起源于哈薩克族原始部落時期的時代特征相吻合。

      三、哈薩克族“多依布”的游戲規(guī)則

      (一)哈薩克族“多依布”棋盤與棋子規(guī)格

      哈薩克族“多依布”是一種兩人進行的智力游戲項目,棋盤如圖1所示。游戲雙方各有24枚羊髀骨制成的紅色或者黑色棋子(見圖3)。棋子最常見的是使用羊腿的髀骨做材料,也有以木頭為材料的。一副“多依布”棋子共需12個羊髀骨,將切好的羊髀骨放入盛有染料的盆中加熱,待染料充分沁入髀骨后將棋子從盆中取出;棋子為紅、黑兩色;對局時,棋子的原始擺法為:12枚棋子排列在己方后三排的12個交叉點上。開局時雙方棋子都稱為 “奴隸”,當棋子走到對方底線的四個交叉點時其身份由“奴隸”升為“比”,即“首領”。 “多依布”棋盤與棋子的取材、圖形構造風格、名稱體現(xiàn)了哈薩克民族游牧部落的文化氣息。

      (二)哈薩克族“多依布”棋子的走法

      在走棋時,“奴隸”每步只能沿斜線向前方鄰近的空交叉點上斜向左或斜向右移動一格,只能前進不能后退?!芭`”的吃子法和一般跳棋的走法相似,只要自己的棋子與對方的棋子相遇,且這兩枚棋子在一條斜線上、緊挨著對方棋子的棋位是空著的,那么,輪至走子的一方就要跳過對方的棋子,放在緊挨對方棋子后面的空交叉點上將對方的那枚棋子吃掉;吃子時,“奴隸”每次只能吃掉對方一枚棋子。“比”的走法與“奴隸”不同,它可以前進,也可以后退,一次只能走一步,“比”的跳吃與“奴隸”的跳吃相比自由度更大,可以連續(xù)吃掉對方多個棋子。“多依布”吃子還有一條重要規(guī)則:能吃子必須吃,也被稱為“必吃”規(guī)則;如果將對方的棋子吃光或者讓對方?jīng)]有可以走的棋了即為獲勝,或者雙方都無法將對方棋子吃完時為平局。

      哈薩克族“多依布”不僅在棋子命名上體現(xiàn)了原始部落、奴隸社會的印記,在行棋規(guī)則中也體現(xiàn)了“奴隸”與“比”的社會等級地位與權力。在原始部落戰(zhàn)爭中奴隸的生命賤如草芥,是部落首領爭奪權力和疆域的工具;而首領在部落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和權力,可以決定奴隸的生死,這些特征在“多依布”規(guī)則中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其具有很強的原始部落特征。

      (三)哈薩克族“多依布”與國外其他棋類的比較

      在對目前國際上棋類游戲的對比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一些與哈薩克族“多依布”相類似的游戲,國際跳棋就是其中的一種。選取國際跳棋及國際跳棋的始祖棋類作為比較對象是因為,首先,國際跳棋具有目前國際上以“斜行”“跳走”和“跳吃”為主要特點的跳棋游戲的所有特點;其次,國際跳棋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參與人數(shù)最多、規(guī)則比較成熟的一種棋類游戲;最后,國際跳棋是目前國際跳棋類游戲中對起源研究較為清晰的一種棋類項目。

      國際跳棋具有上千年的歷史,關于其起源還有待考證,目前較為準確的說法是國際跳棋由埃及夾棋、索馬里跳棋、中東跳棋、西洋跳棋等跳棋演變而來。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珍藏的一副壁畫:獅子和羚羊在下跳棋,正是國際跳棋悠久歷史的見證。通過對世界上與“多依布”相似棋類的棋盤、棋子、規(guī)則的對比與分析探究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親緣關系(詳見表1),我們發(fā)現(xiàn)哈薩克族“多依布”與相似棋類的不同之處:其一,哈薩克族“多依布”的棋盤取材為皮革,棋盤的樣式為線條相互交叉的網(wǎng)格狀,其余五種棋類棋盤都為木質;其二,“多依布”棋子由羊髀骨染色制成,其他五種棋類都為木質棋子,“多依布”棋子稱為“奴隸”“比”(首領),較其他五種棋類棋子“兵”和“王”的稱呼歷史更為久遠?!岸嘁啦肌迸c相似棋類的相同之處有:其一,除埃及夾棋外其他五種棋類都具有跳走和跳吃的特征;其二,行棋的路線除埃及夾棋和索馬里跳棋外,其他四種棋類都為斜縱橫線行棋;其三,“多依布”與其他五種棋類都有勝負之分?!岸嘁啦肌迸c其他五種棋類在行棋線路和規(guī)則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在棋盤、棋子的材質、名稱上有很大的差異。埃及夾棋、索馬里跳棋、中東跳棋、西洋跳棋和國際跳棋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按照事物發(fā)展由簡到繁的規(guī)律,“多依布”羊皮線條網(wǎng)格狀棋盤要比木質雙色方格棋盤更簡單和原始,其棋子“奴隸”和“比”的稱呼比其他類棋子“兵”和“王”的稱呼要更為久遠,由此推斷“多依布”的歷史要比其他五種棋類更早,且與國際跳棋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

      表1 “多依布”與國際其他相似棋類比較分析表

      四、哈薩克族“多依布”的保護與傳承

      (一)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

      2009年,“多依布”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傳承人為哈某,現(xiàn)年56歲,男,哈薩克族)。在新疆裕民縣雖然每年都舉辦一次“多依布”比賽,但參加該項目的人群多數(shù)為老年人和男性。裕民縣哈薩克族“多依布”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傳承人或者愛好者通過家族傳承,第二種是通過傳承人到當?shù)毓_克語中小學校以授課的方式向哈薩克族學生教傳“多依布”技藝。由于現(xiàn)代城鎮(zhèn)化建設,大部分年輕人都到城市謀生,農(nóng)村和牧區(qū)僅剩下老年人、兒童和婦女,導致“多依布”項目面臨后繼無人或者無人可傳的局面。在全球一體化格局、網(wǎng)絡與新興娛樂項目的沖擊下,“多依布”正在被現(xiàn)代娛樂項目所取代,很多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已經(jīng)成為傳承人家族成員的罕見技藝、成為博物館和展覽室的“標本”。

      (二)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1.傳承人社會地位不高與傳播途徑單一?!岸嘁啦肌表椖總鞒腥说哪挲g結構偏老齡化、傳承途徑較為單一(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和當?shù)匦W課堂傳承兩種途徑),成為影響項目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問題。由于新疆經(jīng)濟和教育事業(yè)與內地相比發(fā)展較為滯后,尤其是在偏遠的村鎮(zhèn)與牧場,加之新疆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大多為老年人,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岸嘁啦肌表椖總鞒腥硕际寝r(nóng)民或牧民,多數(shù)人生活在農(nóng)村或者是牧區(qū)的深山和牧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了解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更談不上有什么社會地位。

      “多依布”項目傳承人和懂“多依布”項目的人群老齡化現(xiàn)象嚴重,如果沒有年輕接班人和新鮮的血液注入,該項目可能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消失;同時,項目的傳承也受到語言和地域的限制,“多依布”項目的傳承人和了解“多依布”項目的哈薩克人大部分不懂漢語,在傳播過程中只能向會哈薩克語的人群傳授技藝。無論是傳承人的年齡還是體力都限制了“多依布”向外地和其他民族的傳播,使項目的傳播具有很強的地域和語言限制。

      2.保護意識欠缺與研究深度不夠。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比世界上許多國家落后了很多年,直到2000年中國才開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與相鄰的日本相比整整晚了50年。在中國,公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在新疆,人們的保護意識更是淡薄。非遺保護被認為是文化廳、文體局等主管部門的工作,與普通百姓沒有什么關系。相關非遺部門的工作人員認為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現(xiàn)有的資料、確立合適的傳承人、申報非遺項目成功。筆者在對裕民縣文體局的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從當?shù)貙Ψ俏镔|文化遺產(chǎn)項目保護工作辦公室和人員的設置與配備來看,相關政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保護意識和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對“多依布”項目的保護工作主要集中在對該項目的現(xiàn)狀研究和現(xiàn)有實物的收集,缺少將項目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品牌來宣傳和傳承,且僅限在裕民縣當?shù)鼗蚬_克民族中開展比賽和宣傳教育,缺乏請進來和傳出去的理念、缺乏與當?shù)馗咝:涂蒲胁块T合作的意識。對“多依布”項目文獻資料的挖掘與整理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項目的游戲規(guī)則和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對于項目的起源、哈薩克語文獻資料的翻譯與整理工作沒有得到重視。由于語言和翻譯的限制使非哈薩克族科研人員很難對“多依布”項目歷史資料進行詳細和深入的研究。

      3.缺乏對器物的研究。在人類學與考古學中器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過程中大部分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主要是指“口傳身授,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與物質沒有關系的內容”,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相關器物的研究,而器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專屬性符號,是項目得以傳承的“基因”。目前,關于哈薩克族“多依布”的起源尚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和科學發(fā)現(xiàn),在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范式中,“多依布”的器物將成為我們揭開謎底的鑰匙,但是這些重要的線索尚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與發(fā)掘。

      (三)哈薩克族“多依布”保護與傳承對策的思考

      1.加強 “多依布”的活態(tài)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有一天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只在博物館才能見到,其身份已轉變成“文物”,這樣的保護是“標本”式的保護,也喻示該項目從我們的生活中消亡。這里的活態(tài)保護不僅僅指對“多依布”項目傳承人的保護,還應該包括對該項目生存環(huán)境的保護。對于“多依布”項目生存環(huán)境的保護是一項比傳承人的保護難度更大的工作。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賴以生存的草原游牧文化及其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使“多依布”項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即使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之下,我們也很難使其恢復原貌。我們必須加強對“多依布”項目賴以生存的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為其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傳承環(huán)境和文化空間。

      2.培育“多依布”的核心價值。要使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多依布”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我們就必須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觀的“多依布”項目,要深入挖掘項目中蘊藏的哈薩克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通過項目的傳承樹立哈薩克民族在長期草原游牧生活勞動中積淀的民族精神,樹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民族價值觀,努力將“多依布”培育成具有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域特色、能夠體現(xiàn)哈薩克民族文化與本質的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3.提高“多依布”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意識。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尚是一項薄弱和有待加強的工作。著名的中韓“端午節(jié)之爭”,一時引起了國人的震驚,國人熟悉的“端午節(jié)”變成了韓國人的知識產(chǎn)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的“少林功夫”已被美國搶注了70多種以“少林功夫”“少林武術”為名的商標,這些鮮活的事例都為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多依布”項目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

      我國在2011年6月1日起執(zhí)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法》中也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納入知識產(chǎn)權法的保護范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還需深入研究、積極獻策;比如我們應該對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棋具的制作工藝進行專利申請、對“多依布”項目相關的文字與專業(yè)術語注冊商標,以防被他國或他人搶注。

      4.挖掘“多依布”器物的文化內涵。新疆少數(shù)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其一,關于少數(shù)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起源的相關文獻較少,尤其是漢文文獻極少;其二,傳承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為文盲或半文盲,大部分傳承人漢語交流能力有限,對自己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起源知之甚少;其三,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一般多為本民族或家族式傳承。以上三個特點嚴重阻礙了對新疆少數(shù)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學術研究與保護,并將非本民族、不懂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人員和研究者擋在門外。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應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對“物”的研究范式,對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的器物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對“多依布”項目的棋子名稱、制作材料、形狀進行探究,對棋盤的圖案形狀、材質、繪制方法、名稱等重要信息進行挖掘,對游戲規(guī)則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對“多依布”項目的起源進行考證。

      通過對哈薩克族“多依布”項目傳承人的訪談、民間故事的整理、棋盤格局、棋子名稱和規(guī)則等進行分析與對比,推測“多依布”可能是由于部落戰(zhàn)爭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其歷史年代大約在原始部落時期。依據(jù)“多依布”與國際跳棋的規(guī)則與起源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哈薩克族“多依布”與國際跳棋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哈薩克族“多依布”是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娛樂和智力于一體的自治區(qū)級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但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不容樂觀,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傳承人群體的老齡化、傳播途徑單一、保護意識欠缺、研究深度不夠、保護經(jīng)費不足和缺乏對器物的研究等問題都成為困擾該項目保護與傳承的主要障礙和瓶頸。因此,我們必須加強 “多依布”的活態(tài)保護;培育其核心價值;提高其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意識;挖掘其器物的文化內涵,突破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努力形成一種地方與研究機構合作、科研項目與保護單位掛鉤、高校與文化部門聯(lián)合的立體研究模式,建立健全保護制度與措施。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馮瑞(熱依曼):《哈薩克族民族過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吳秋林:《圖像文化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圖典》(一),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

      張樹錚:《語言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葉魯拜·阿布里哈森:《哈薩克民間游戲》(哈薩克文),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年。

      楊樹森:《普通邏輯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責任編輯:劉 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疆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chǎn)的挖掘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13CTY012)、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疆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chǎn)器物的挖掘與整理研究”(15BTY020)、新疆文科基地一般項目“新疆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chǎn)研究”(XJEDU040614C09)及新疆師范大學博士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傳承與保護研究”(XJ1076215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新疆重點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資助。

      G891.936

      A

      1009-5330(2016)06-0120-06

      錢建東,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講師、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生;武杰,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譽千,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曾建明,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猜你喜歡
      棋類哈薩克族棋盤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哈薩克族諺語在數(shù)學分析課程教學中應用及實踐
      56個民族56枝花 哈薩克族
      啟蒙(3-7歲)(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7
      阿勒泰地區(qū)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學(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
      棋盤人生
      棋盤里的天文數(shù)字
      棋盤疑案
      棋盤游樂園
      棋類游戲
      棋類游戲
      潮安县| 延庆县| 龙岩市| 安陆市| 安龙县| 炎陵县| 夏河县| 东乌| 达拉特旗| 阿克苏市| 曲周县| 永州市| 中宁县| 赣榆县| 仲巴县| 海城市| 灵寿县| 泰顺县| 肇州县| 郁南县| 西宁市| 正安县| 阳山县| 朝阳市| 星子县| 耒阳市| 大田县| 商河县| 克山县| 龙胜| 英超| 马山县| 加查县| 德清县| 长葛市| 盘锦市| 哈巴河县| 广丰县| 碌曲县| 鹰潭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