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補肺健脾方配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嬰幼兒哮喘緩解期臨床研究
李紅梅
目的 分析和研究補肺健脾方配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嬰幼兒哮喘緩解期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嬰幼兒哮喘緩解期患兒90例,將其按投幣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儲霧罐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氣霧劑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口服補肺健脾湯劑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將2組患兒4周后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進行對比。結果 2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期間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相比較:觀察組2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補肺健脾方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方法應用于嬰幼兒哮喘緩解期患兒治療中,其能夠有效促進患兒肺功能恢復,減少哮喘發(fā)作與呼吸感染次數,對提高治療效果及減輕患兒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補肺健脾方;中藥穴位敷貼;嬰幼兒哮喘;緩解期
嬰幼兒哮喘在兒童哮喘發(fā)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大多數與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相關,因氣道的慢性炎癥疾病,導致個體氣道高反應性,發(fā)作時支氣管痙攣,支氣管粘膜水腫充血,粘液分泌量增加、栓塞、氣道狹窄而致咳嗽、氣喘、多痰。臨床根據患兒癥狀表現(xiàn),將其分為:過敏性哮喘、非過敏性持續(xù)哮喘、暫時性哮喘等三種類型[1]?;純杭毙园l(fā)作期經治療后,病情均可得到緩解至緩解期,目前,由于臨床治療常以急性發(fā)作用期為主而忽略緩解期治療,致患兒病情常反復發(fā)作[2]。為了探尋嬰幼兒哮喘緩解期有效治療方法,本文選取嬰幼兒哮喘緩解期患兒45例,給予口服補肺健脾湯劑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療效頗為滿意,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中醫(yī)醫(yī)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嬰幼兒哮喘緩解期患兒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0.6~3歲,平均年齡(2.1±0.5)歲;病程0.2~17個月,平均病程(3.7±0.9)個月。入選標準:病情穩(wěn)定患兒;無咳喘發(fā)作患兒;肺部聽診時無陽性體征患兒;患兒與家長知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實驗患兒。將90例患兒按投幣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指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0.6~2.9歲,平均年齡(2.1±0.4)歲;病程0.2~17個月,平均病程(3.6±0.8)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0.6~3歲,平均年齡(2.2±0.4)歲;病程0.3~17個月,平均病程(3.5±0.6)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儲霧罐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氣霧劑(葛蘭索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88)治療,50~100μg/次,1天2次,患兒連續(xù)服用4周。
觀察組患者給予口服補肺健脾湯劑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1)中藥方劑組成:黃芪10 g、白術5 g、防風3 g、太子參10 g、山藥8 g、薏苡仁8 g、五味子3 g、茯苓5 g、煅牡蠣10 g、白芍5 g、蟬蛻3 g、炙甘草3 g,根據患兒年齡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1天1劑,用水煎煮取汁達50~150 mL,分早、晚2次服用。1星期5付,患兒連續(xù)服用2個月。(2)穴位敷貼方劑:細辛、甘遂各1份,丹參、延胡索、白芥子各2份,將其研制成細未,用凡士林將其調成膏狀并做成直徑約1.5 cm左右藥餅備用。取穴:膻中、肺俞、膏肓、大椎。用法:將藥餅用藥貼貼片固定在各穴位上,根據不同年齡選擇敷藥時間,6個月~1歲,每次0.5~1 h,1~3歲,每次1~2 h,每天1次,以皮膚輕微潮紅為度。若患兒敷貼后出現(xiàn)皮膚水泡、紅腫、疼痛等癥狀,減少敷貼時間,7天為1個療程,間隔3天后可重復,連用3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1)采用哮喘癥候積分量表對患兒治療前后哮喘癥候進行評分[3]:量表包括哮喘發(fā)作頻度;易感冒;出汗;鼻塞噴嚏等方面,評分按癥狀輕與重依次記為0~6分。依此來判定患兒治療4周后療效。療效評價標準[4]:臨床控制:癥候積分下降幅度超過95%以上。顯效:癥候積分下降幅度在70%~95%之間。有效:癥候積分下降幅度在30%~70%之間。無效:癥候積分下降幅度低于30%或增加。(2)觀察2組患兒治療期間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行數據分析與整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2組患兒治療期間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相比較 觀察組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期間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比較(x±s,次)
2.3 2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 例數 皮疹 胃腸道反應 發(fā)熱 頭痛 肝功能障礙 發(fā)生率(%)觀察組 4 5 3 2 0 0 0 1 1 . 1對照組 4 5 2 5 2 5 1 3 3 . 3 χ2值 5 . 4 0 P值 <0 . 0 5
嬰幼兒哮喘在中醫(yī)學上屬于哮喘范疇。其具有起病急、病程長、易于反復等特點。嬰幼兒哮喘多數可治愈,但有少數患兒久治不愈,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長與發(fā)育。中醫(yī)認為嬰幼兒哮喘多因先天不足與后天失養(yǎng)所致,內因以肺、脾、腎三臟虧虛為主,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導致痰飲留伏,痰瘀互結,成于哮喘之宿根。因此,中醫(yī)治療嬰幼兒哮喘緩解期原則為:重三臟器之補養(yǎng),兼以祛痰對癥治療[5]。補肺健脾方劑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白術、茯苓健脾補氣、滲濕利水的;防風祛風御邪;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白芍養(yǎng)血斂陰和營;煅牡蠣固澀止汗;蟬蛻祛風宣竅;山藥補肺健脾、補腎固攝;薏苡仁健脾滲濕;甘草為使藥,對諸藥起到調和作用。諸藥配伍應用,共奏健脾補肺,益氣固表之功效。另外使用中藥敷肺俞穴,既可達補益肺氣之功,又發(fā)揮散肺中寒邪之效;敷膏肓扶陽固衛(wèi),敷膻中理氣寬胸,敷大椎祛風御邪,將其與中藥內服聯(lián)合應用,可達到扶正固本、散寒祛痰、平喘止咳、疏經通絡之目的,故嬰幼兒哮喘發(fā)作與呼吸道感染次數減少,治療效果得以提升,另外,中藥無論內服與外用,毒副作用均較輕微,更符合嬰幼兒用藥原則。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患兒治療期間哮喘發(fā)作次數、呼吸道感染次數低于對照組,其與劉國強等人研究結果相一致[6],這一結果提示出:對于哮喘緩解期患兒采用補肺健脾方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通過化痰祛邪、扶正固本之作用達到改善患兒免疫缺陷的目的,是一種有效、安全、經濟治療方法,具有較高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1] 孫東海,洪佳璇,詹建華,等.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防治嬰幼兒哮喘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21(12):1842-1843.
[2] 聶會軍,劉國英.嬰幼兒哮喘的臨床特點和診治[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3):103.
[3] 張衛(wèi)平,白建民.中藥內服結合穴位貼敷治療嬰幼兒哮喘30例療效觀察[J].國醫(yī)論壇,2012,27(2):24.
[4] 徐孝華,蔡迎慶,杭杲,等.不同藥物對嬰幼兒哮喘的影響分析[J].交通醫(yī)學,2014,9(3):243-244.
[5] 胡文福.嬰幼兒哮喘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7(30):332-333.
[6] 劉國強,江健如,謝海瑞,等.3歲內喘息疾病患兒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2(14):197-198,2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4.105
湖南 426100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