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審,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教研室教研員。
?
有用和無用
王維審,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教研室教研員。
專欄
有朋友在博客發(fā)來紙條:王老師,我讀了你的很多教育隨筆,特別喜歡。我發(fā)現(xiàn)你的文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敘事過程中使用一些精短的小故事,借助小故事來點亮你的觀點。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找到這些恰如其分的經(jīng)典故事的,請賜教!
我很感謝這位朋友,能夠耐心讀完那么多閑散的隨筆,更感謝的是他的用心,一語道破文章的基本架構(gòu)。離開一線以后,我很少有機會寫以校園故事為主的教育敘事,而是把更多筆墨轉(zhuǎn)向偏重理性分析的教育隨筆。而理性,恰是我的弱點,為了能夠準確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我便經(jīng)常借用一些經(jīng)典故事來說明問題。這樣,就有了朋友的困惑——那些故事從哪里來?
同樣的問題很多朋友都問過,我也都做著同樣的回答,那就是一個字:攢。我理解的攢,就是把那些暫時無用的東西存起來,好好珍藏。攢故事是我的愛好,翻看報紙雜志時,讀到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小故事,就隨手攢起來。這些攢起來的故事,我會把它們分類,把能夠說明一類問題的放在一起,當(dāng)需要某個故事時,找起來自然方便了很多。閑時,我還會時時翻看這些故事。同樣一個故事,白天讀沒有感覺,晚上再讀或許就會靈感四起;同樣的情節(jié),喝著茶想是一種感受,嗑著瓜子想就成了另一種滋味。所以,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在看這些“藏品”時,有了想法后一氣呵成。
“攢”是一種關(guān)于價值的辯證:有用和無用并不絕對,此時無用,彼時也許會有大用。其實,對于教師成長來說,也存在這樣一種辯證關(guān)系。很多老師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事分成有用和無用兩類。比如說,做好常規(guī)工作是有用的,既可以滿足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得到領(lǐng)導(dǎo)的認可;講課比賽是有用的,可以獲得增加分值的證書,讓自己的職稱晉升得快一些。而像讀書寫作之類的事情,很多人則會認為是無用的,因為它不像常規(guī)工作那樣,很快會有利益反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有用”的工作上,而對那些暫時“無用”的事情則冷落一旁。
這讓我想起繪本故事《田鼠阿佛》:夏天快要過去了,田鼠們忙著收藏堅果、稻谷和其他食物,準備過冬。有只田鼠阿佛在發(fā)呆,別人問他在干嗎,他說在為冬天收藏陽光、顏色和單詞。冬天來了,躲進山洞里的五只小田鼠很快吃完了堅果、稻谷,無聊而寒冷之際田鼠們想起阿佛收藏的東西?!澳銈兿乳]上眼睛”,阿佛開始說到太陽,田鼠們開始感到暖和了?!邦伾??”阿佛開始描述紅的花、綠的葉和黃的稻谷,說得那么生動,田鼠們仿佛真的看到了夏季田野的美麗景象?!澳敲矗切﹩卧~呢?”阿佛于是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田鼠們聽得入了迷。最后,他們變得興高采烈,雀躍歡呼:“阿佛,你真是一個詩人!”
堅果、谷物是可以讓田鼠們活下去的東西,而陽光、顏色和單詞則可以讓田鼠的生活變得溫暖而富有詩意。對于生命來說,這些都重要。我們做老師的,需要堅果,需要稻谷,但別忘了收藏一些陽光、顏色和單詞?;蛟S,這些恰是你突破成長的瓶頸,在成長路上亟需的東西。
因為,有用和無用,要放遠眼光。有些東西是為了讓你走到高處,有些東西則是為了幫你走到更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