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萍
1、一個在繪畫上眼高手低的人,攝影就是一種代償。
2、在看得見的現實中找出那些看不見的真相或幻象,這是攝影的要義。
3、最銳利的剪刀也從未背叛過內心機制。
4、如果不是為了抵制厭倦,誰會在每天躊躇的露臺上尋找風和落日的足跡?
5、當取景框低于一株狗尾巴草低垂的頭顱時,世界顯現出恒星般的寧靜。
6、一個懷疑論者所攝取的現實都是非現實。
7、一只手機鏡頭對日常事物所作出的推斷,其功效類似于福音書。
8、尼采說:“體驗一件美妙的事物意味著:有必要錯愕地體驗它?!彼麩o意印證了一種攝影理論。
9、水和它的漣漪、摩天大樓和它的倒影、一個雨滴逆向擋風玻璃的奔騰、一束光照臨內室的醒目時刻……都是對攝影劍走偏鋒的提示。
10、在靈魂景觀和社會景觀交互作用的時刻,攝影顯露了它的神通。明朗的節(jié)奏、卑微之物的神性、被抽象過的現實、一種被精心洗滌的潔凈,以及某種秩序感。我還想在一幅照片中表達什么?它們都自然而醒目地存在了嗎?
11、取景框有一種單純的沖動,它是去尋找光的。光,是福音書中最動人的篇章,也是攝影術中最華彩的驚鴻。在荒蕪的曠野,光能賦予荒蕪鮮為人知的生機。
12、讓過于清晰的退回到混沌,讓混沌不堪的抽出游絲般的長線,這是攝影術的詩學之為。
13、在構成世界秩序的連接體中,如何讓最弱小的一物獨立出來,自成秩序?這是取景框的奇跡,而造物主也在同時秘密署名。
14、放棄沉思,放棄對諸種問題的追問,接受被順服的時刻,落日就此有了新意。
15、在時間的裂隙里,一朵花開了,就不存在枯萎這個問題。
16、一尾被砍下頭顱的魚會死多久?在人類的記憶里,它從未閉上的眼睛就像從未睜開。而,取景框對這死亡的閃念,在心靈的密室中所進行的審判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流水對這死亡的顧念,在整個宇宙的因果律中才能得到明確。
17、取景框一旦穿透黑暗,除了光,所有東西都耀眼。
18、被開鎖的抽屜,是曝光過度的底片。
19、絕望一旦纏繞住光線,萬物將是同一種蒼白。
20、折射、變形、不連貫、拼接、幻象、互渉、消解……所有這些在顯影術中發(fā)生的事件,都是個人美學在遮蔽與敞開中對存在作出的證供。它是一個懷有敘述沖動的心靈對不可陳述之物的曲折指認,它有時突破困境,有時制造更深的密室。
21、在靜止的水邊,我投擲于鏡面的石頭會喚來湖夫人的一節(jié)紗裙。而我忠實于靈魂的攝影術就是讓這節(jié)紗裙從鏡子里一躍而起。
22、風在屋頂上來回摩挲,它全部的渴念就是為了讓屋頂變得透明,以便光從中漏進內室,讓最輕的東西以千鈞之力存照。
23、光是我們的私見,在漆黑的屋子里,它可能被裝在一只用封箱帶編織的籃子里。
24、兩只分開的枕頭,同枕在一棵闊葉灌木上,它們在陽光下貌合神離的樣子,是取景框詩學,更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秘密所在。
25、一片被蟲蛀的只剩下脈絡的枯葉,它對生命的敘述沖動不可隨意臆測。
26、讓事物以你的樣子重新誕生一次,這是攝影最蠱惑人心之處。
27、讓咆哮的寧靜、火熱的雅致、逝去的復活……這是取景框悖向時光的神話。
28、一種衰敗之物所具有的“危險性”恰是我們在日常中所忽略而在詩學中才可顯現的美與真。
29、光是黑暗的主體,只有虔誠的眼睛才可讓光在黑暗中策反。
30、有魅力的攝影就像陷入愛情一樣,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我們被某種強力吸引,但我們并不知道它的意義。
31、所有極簡主義者,都應該向枯枝求教。
32、若受靈魂指引,日常所見在鏡頭里要么新鮮欲滴,要么獲得一種頹廢的穿透力。有時,我們對生活的依戀,正好來自對生活的敵意。
33、夕陽通過曲折的道路,在垂直向下(向上)的樓道里留下的兩條細長劃痕,可以讓一個走向幽暗的人鋒芒畢露。
34、無論是否有光,枯枝完全沒有陰影。
35、一只翠鳥在竹林里息羽傾聽。沒有攝影術可以記下這一刻。
36、作為攝影中的感覺派,真的沒什么道理可講,無非是信手拈來。有時眼前一亮,有時心頭一喜,不過如此。亮過的人,喜過的人肯定懂的,這是一種煥發(fā)。
37、我與鏡頭里的攝取物之間必有心靈上的契約,我不從左、不自上、不加大距離、不追求熱鬧、不加以喧囂、不雜蕪……而擇其右、而仰望、而持有屬我的距離、而晴朗、具有明確的節(jié)奏、而靜默、洗練……這是審美,也是世界觀。
38、 在我這里,被裁剪的世界自有其“象”,它是詩歌的圖像版。它既不負責忠實于現實世界,也不負責讓現實世界更加抽象,在一個裂縫里,它如魚得水,自有生機。它是存在物本身,但因攝取了我的心象而又像是我想象而出的非存在物。我喜歡這種游弋,似是而非,它是現實世界里被凈化過的空氣,它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自足自喜的日常。
39、每天菜市場,每天按不一樣的念頭看缸中魚、冰上魚、柜中魚、生病的魚、被斬首的魚……于是,手機里群魚皆靈魂出竅。它們哪一個是我,哪一個是你?具象中的幻象,我攝之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