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愛
?
讓好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
文/王小愛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坐落于安定門內(nèi)深巷之中,毗鄰國子監(jiān)、雍和宮。學校始建于1865年,原名北平私立崇實中學。學校至今已有150年的辦學歷史,150年櫛風沐雨,150年歲月崢嶸,造就了如今的北京第二十一中學。
近年來,學校以“育人為本、師生共育;發(fā)展為本、求真務實”為辦學理念,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求真向善唯美尚勇之人”為育人目標,積極踐行“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育人理念。學校通過開展養(yǎng)成教育實現(xiàn)管理育人,通過課程建設和高效課堂實現(xiàn)課程育人,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活動育人,通過師生、家校牽手實現(xiàn)牽手育人,通過校園環(huán)境建設實現(xiàn)環(huán)境育人。如今,好習慣教育深得社會和家長的贊譽,學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多次獲得相關媒體的專題報道。
此外,在北京市教委指導下,學校與法國大使館、法中經(jīng)濟文化協(xié)會、中外多所高校合作,探索實踐在高中開設法語實驗班,幫助普通學生實現(xiàn)赴法留學的夢想。至今,學校已連續(xù)送走八屆畢業(yè)生,累計幾十名畢業(yè)生成功赴法留學。高中法語人才培養(yǎng)得到社會認可,法語辦學成為學校辦學特色。
習慣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質。教師教學能否做到有效、學生學習能否高效,都離不開良好習慣的支撐,課程是培育好習慣的重要載體,課堂是培育好習慣的重要陣地。因此,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牢牢樹立“教學為中心,質量是生命,課堂是關鍵,效益是靈魂”的觀念。明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課堂,學校育人要立足于課堂教學:一方面充分認識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將育人體現(xiàn)于課堂教學之中;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促進教學質量內(nèi)涵式提高。
開展教學實踐研究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整整十年的時間,“高效課堂”一直是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單獨立項的區(qū)級重點課題。從細化研究13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到深化研究6個“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從研討“高效課堂”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到著力研究實踐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教與學的良好習慣,到如今歷時整整7年,取得較好的成果,先后召開了兩次現(xiàn)場會,編印了八冊相關研究文集。2008年:研究13個教學環(huán)節(jié);2010年:重點研究六大教學環(huán)節(jié)、舉辦“課題研討會”;2012年:研究《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和《高效課堂的實施建議》;2013年:深入研究“學科教、學好習慣”、舉辦“課題中期研討會”;2014年開始致力于“學科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研究。學校先后聘請語文特級教師劉德水、化學特級教師李佳、物理特級教師蘇明義等十幾位學科專家與學校教研組一對一結成對子。專家們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與老師們進行了溝通,有理論培訓,有實踐指導。同時,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和探討了自己對所教學科學習習慣的梳理和認識,相關文集編印成冊。
加強教學常規(guī)管理加強落實教學各項管理制度,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確保教學質量。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教師好習慣守則》,以此為標準規(guī)范日常的教育行為。制定《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教師手冊》,從考勤、作業(yè)、聽講、考試等方面全面記錄學生的學習習慣表現(xiàn),逐級管理,層層監(jiān)督。
>>牽手育人
學校德育工作既是教書育人之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之根。重教為先,德育為首。中共十八大報告也首次將“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進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育的本質問題就是習慣問題。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生源基礎一般,學生普遍習慣較差,因此學校始終堅持“全員德育,知行統(tǒng)一,注重養(yǎng)成,講求實效”的理念,積極構建“好習慣育人模式”,讓“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以培養(yǎng)好習慣帶動學生健康成長,讓“好習慣教育”成為學校的品牌和特色。
注重養(yǎng)成教育,落實管理育人首先,在管理制度層面,學校進一步貫徹實施《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學生好習慣養(yǎng)成守則》《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學生一日行為規(guī)范》《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好習慣之星”評價標準》《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學生十大好習慣》《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學生獎懲制度》等制度,明確好習慣養(yǎng)成要求,建立學校、年級、班級和學生個人的多級管理約束機制。其次,開展各種活動,落實好習慣養(yǎng)成。比如,校門口每周有“本周好習慣培養(yǎng)要點”提示,值周生負責落實;各年級開展諸如“好習慣銀行”“好習慣積分卡”等習慣養(yǎng)成活動;學校每學期開展“好習慣”主題班會和板報評比,每學年開展一次的“好習慣之星”的評選表彰活動,在學生中樹立榜樣。
加強德育課程建設,提高德育實效性首先,在校外,開展各種“走進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圓明園——退隊建團”“走進奧森公園——定向越野”“走進植物園——春游”“走進國子監(jiān)——尊師活動”“走進軍營——軍訓”“走進故宮”“走進園博園”“走進污水處理廠”“走進北理工”等等。活動旨在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在校內(nèi),有計劃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有五月合唱,有元旦聯(lián)歡;為培養(yǎng)鍛煉健身好習慣,學校舉辦籃球聯(lián)賽、秋季運動會、冬季小型運動會;為養(yǎng)成學生讀書好習慣,每天中午各年級輪流上圖書館閱讀……
再次,走班制開展課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專長:藝術方面有攝影、茶藝、陶藝、合唱、紙蠟染等;科技方面有3D打印、快樂搭建、觀鳥、綠植等;體育方面有乒乓球、足球、形體等。
最后,由校團委組織公益活動,為學生積蓄正能量:比如有“走進社區(qū)——給孤寡老人送溫暖”“走進大自然——植樹活動”“走進奧運、走進國子監(jiān)——雙語導游”等等。
在活動育人中,實現(xiàn)教育無痕倡導全員德育,開展“牽手未來”導師制實踐研究。學校的“導師”承擔三個角色:其一、作為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做研究性學習課題;其二,作為個性化教育導師,對認領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牽引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思維、學習好習慣;其三,作為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的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完成,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評價和人生規(guī)劃。同時,將其納入績效考核內(nèi)容,以此提高了牽手活動和管理的實效性。
>>校本課程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庇纱丝梢姡x權于學校,讓學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如今已經(jīng)成為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學校提出,“寫一筆好字、刻一方印章、打一手乒乓、彈一曲鋼琴、講一口法語”應該成為二十一中學生的標志。學校一直在開發(fā)各類校本課程,涵蓋多個領域、多種形式,漸成體系。禮儀、電鋼琴、書法、法語、乒乓球、廚藝、形體、攝影、快樂小手藝、3D打印等多門校本課程日趨成熟,每個學生選修課程時,立足于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特長發(fā)揮。在無痕的課程教育中,學生培養(yǎng)了自身交際、健身、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諸多好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法語辦學是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的一大特色。學校從2004年伊始,法語辦學至今已近12年,克服很多困難,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辦學成果,先后有幾十名畢業(yè)生赴法留學,舉辦各種友好交流活動幾十次。
“十二五”以來,由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的法語辦學也在向更深層次的水平推進:課程計劃開始做到有綱有本有標準;課程體系由單一的語言教學向綜合課程、實踐課程等全方位的課程體系延伸;聘用專門的法語教師,建設了專門的法語教室,課程實施愈加規(guī)范有序;學習法語的學生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
當前,一些新的形勢變化為學校繼續(xù)堅持和完善法語辦學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新的高考政策逐漸明朗,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應該是考試改革的方向之一。英語社會化考試的改革舉措,能讓一些語言能力相對突出的學生可以較早地完成英語課程,他們可以借機選修其他的語言課程,比如法語。北京市高考即將增設法語等小語種考試,這項新的高考政策,較好地解決了“同時兼顧學習雙外語可能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問題。此外,中法兩國教育部去年簽署了新的教育合作框架協(xié)議,在全國挑選了8所中學開設“法文班”,學校作為首批入選的學校之一,在法語教學監(jiān)控、師資力量、課程設置等方面得到了教育部和項目組的支持??傊?,開設法語課程對于學校來說是“利生利?!钡拇蠛檬拢瑢W生更是可以在學習法語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好習慣,健全自己的人格,拓寬自己的人生道路。
>>師生好習慣
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正因如此,學校提出“文化引領,制度規(guī)范,課題引路,實踐成長”的教師培養(yǎng)基本途徑。
以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引領教師成長發(fā)展。學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凝練百年歷史、體現(xiàn)數(shù)代優(yōu)秀教師的崇實精神,其內(nèi)容就在于“求真、務實、奉獻、進取”。 崇實精神提倡對人對事要樹立求真為本的價值觀,對工作要踐行務實作風,對社會對學生要報以奉獻精神,對事業(yè)對生活要永葆進取態(tài)度。崇實精神代代傳,繼2009年學校召開“孟慶閣老師教育經(jīng)驗研討會”之后,2015年學校召開高雪梅、任立紅、陳東升、吳美榮四位老師師德建設研討會,挖掘身邊的榜樣,活靈活現(xiàn)地詮釋崇實精神內(nèi)涵,帶動教師隊伍的成長。
黨支部牽頭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給教師全員訂閱每期《讀者》,每學期給所有教師訂閱一本教育書籍,以此進一步提高教師師德修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組織學校5年教齡以內(nèi)的青年教師開展“青年教師風采展”活動,宣講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案例,并展示個人特長,在教師中產(chǎn)生良好影響。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高尚的師德、良好的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格修為。學校高舉“崇實精神”火把,點燃師德師魂,踐行著“師生共育”的辦學理念。
憶往昔,歲月崢嶸,春華秋實。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中,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勵精圖治,團結精進,校風嚴謹,厚德載物,校友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如今,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在“好習慣教育”的道路上已經(jīng)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展望未來,相信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好習慣”必將成為二十一中學子的閃亮標簽,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編者按:在生命的路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擾,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在困難面前從容不迫,應付自如,所以他們脫穎而出。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笔堑?,沒有人天生就擁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徑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