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近來幾位石友跟我說,畫面石“動手”也出現(xiàn)了,這樣下去,不敢玩了。還有人發(fā)照片給我看——這人物,好像不大對勁兒啊!
不對勁兒,就不要買。因為那些讓你感覺不對勁的石頭,百分之九十九真的有問題。有人說,“就是太像了!太像,值得懷疑?!蔽矣X得這說法實在不確切。所謂“動手”,大多拙劣,連挖帶填弄個太陽,又酸又描做個人物,僵硬呆板,面目可憎,哪有什么“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風(fēng)度。這種“像”,像現(xiàn)實?像繪畫?既丑且俗,真不知像在哪里?
奇怪的就是這類直白、僵死、毫無美感的畫面,竟能成為某些藏者追逐的對象。按理說,這種賞石風(fēng),追古,沒有古人借石寄懷的孤高超逸;鑒今,又不見當代美學(xué)的表現(xiàn)、表達。不用說動手,即便純天然,也屬下品,卻能在一時之間登堂入室,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許多學(xué)者都提出中國當代美育教育缺失的問題,這當然是根本——不辨美丑往往導(dǎo)致不分好賴嘛。但這題目太大了,我們還是回到石頭本身。缺乏對石頭獨立屬性、獨立審美的體認、探索,浮皮潦草和概念先行(何況還是審美缺失的概念),才有了當代賞石中以丑為美的尷尬。
中國古代賞石是有獨特的審美體系的。那種審美特征為石獨有,所以文人賞石精神獨立,底氣足,詩詠畫賞,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以至當代藝術(shù)家還要從中汲取營養(yǎng)或攫取噱頭。當代賞石卻是橫空出世的架勢,與古代的文化臍帶已斷,不少石友執(zhí)迷“發(fā)現(xiàn)”,沉醉于尋人覓物,對“主題先行”深信不疑。于是不管美不美,只管有沒有。上述的動手現(xiàn)象,就是這類市場需求的產(chǎn)物,套用姚明的廣告語——“沒有買賣就沒有動手”。
其實,石有石理石性:紋該順著走,為了圖案明確,悄悄酸掉了;石膚的毛孔,硬生生磨沒了……所以不對勁兒,所以不自然。熟悉石頭,那點矯揉造作是一眼看出來的。就像王世襄說假古玩,氣息不對。不看石頭,再抗拒不了貪心和僥幸,自然中招。
另一種不看石頭更“高級”。號稱從繪畫、雕塑、園林盆景甚至珠寶玉器等門類尋求借鑒。門道極多,句句有出處,但以此為依據(jù)回來看石頭,卻難免“四顧心茫然”。所以你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樣的理論大作配圖往往靠手繪,而不是石頭圖片,原因很簡單——很難找到那種符合規(guī)定的石頭。功夫在石外,任何行業(yè)的涉獵都不會是多余的,但都不可能套用。你有高遠、深遠、平遠,石頭是隨時可能移步換景的。石頭的極致魅力正在于自然的隨心所欲不可控,在于不可控處出乎意料,超越想象,令人張口結(jié)舌的大美。因此承認石頭某種程度的無解,承認我們面對石頭的某種無能,或許反倒享受了石頭的真趣。非要用小技巧去束縛,去圖解,不僅徒增煩惱,也容易落入動手的陷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