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鮮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通過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閱讀理解以及表達交流等各種基本能力”。根據(jù)小學生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持續(xù)較短、好奇心強、不喜歡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說教等特點,教師應該多方引領,讓學生細讀文本。文本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閱讀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一環(huán)。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本文從教學過程的前、中、后,對如何引領學生細讀文本,提高學生閱讀效果,提出幾點有效策略。
一、巧設導語激發(fā)興趣
在正式進入文本學習之前,巧設導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中千篇一律的導語設計,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的教學需要。
比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筆者首先在課堂上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瓶子,瓶子里面裝上半瓶子水,然后在旁邊放上小石子、吸管等。接著開始發(fā)問:“假如你是一只小烏鴉,在不能用手把瓶子拿起來的情況下,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先引導孩子們觀察和思考,然后讓他們試著做一做。很簡單的一個設計,就使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問題,主動要求自己動手,將一塊塊小石子投入瓶子,看著水位逐漸提升……學前的鋪墊做足了,學生的探究和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fā)出來,接下來再導入文本展開閱讀,收到了不錯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導入階段,讓學生開動腦筋,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緊緊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綜合利用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出富有新意的課前導語。
二、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理解
到了具體的文本講解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是通過閱讀和講解,讓學生憑借想象力去理解和感悟文本。但是小學生的經(jīng)驗有限,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聽過文本中的物態(tài),就很難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畫面,這樣的話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
在教學《春筍》一課時,很多小學生沒有切身體驗過大自然中春筍生長的經(jīng)歷,所以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種更直觀、更形象、更可感的春天、春雷、春雨的情景。隨著這些畫面和聲音的出現(xiàn),筆者適時引導:“聽!這是什么聲音?看!什么長出來了?誰見過大自然里的春筍?想知道它們是怎么鉆出來的嗎?”然后畫面演示春筍生長的過程,以全文朗誦為配樂讓孩子們在視覺、聽覺、感覺都被調(diào)動起來的情況下,進入文本。接著再讓孩子們逐句通讀,自己進入文本去感受春雷是“轟隆隆”地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春筍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起來……課堂上的多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形象的畫面,可以讓孩子們?nèi)娓惺芪谋局械囊庀?,加深理解?/p>
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有效彌補小學生的體驗不足,對加深文本閱讀印象和理解非常有幫助,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學條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多作嘗試,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或模擬情境中進行感悟?qū)W習。
三、拓展學習增加快樂
在課文學習完成以后,閱讀拓展是提高學習效果的又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對文本閱讀的鞏固、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跟進環(huán)節(jié)中,利用朗誦比賽、背誦比賽、表演比賽等等形式,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快樂、多彩的語文空間。
比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結(jié)束后,筆者就專門安排了一堂表演課,讓學生們以童話劇的形式,對《狼和小羊》文本中的情景進行表演。孩子們興趣很高,表演得很投入,效果很好。其中一個小組的同學在表演的時候,沒有按照文本的內(nèi)容照本宣科,而是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拓展”,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編創(chuàng)了新的故事情節(jié):小羊在狼撲過來的時候,急中生智,趕緊對狼撒了個慌,說自己誤吃了噴灑過農(nóng)藥的毒草,并且裝作渾身發(fā)抖的樣子躺倒了。狼害怕吃了小羊中毒,于是小羊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zhàn)勝了狼。這個小組的表演最終獲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
通過多種形式的拓展學習,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提高,不僅進一步調(diào)動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閱讀效果自然也會得到有效加強。
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文本閱讀體驗,多種角度、多種方式、多種策略進行合理引導,才能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細讀文本中,讓學生閱讀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