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韓偉林
?
亦城亦寺美岱召
文·圖/韓偉林
美岱召城墻,墻土夯層筑外包石塊依稀可見
走進美岱召,巍巍大青山腳下4000平方米的古城古寺,那紅墻灰瓦的幽深里,好像藏匿了許多東西,又好像已經什么也沒有。偶爾又會傻傻地想,除了那些長成擎天的松柏,城墻根一年一年冒出地皮迎風招展的小草,什么不會是歷史的過客以及塵埃?指點江山的號令,涌動的激情早已不聞聲息,只有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故事依然鮮活。
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廣場的阿拉坦汗銅像
那個時候當然沒有國道、高速公路,美岱召的四野,英雄率領下的萬戶,千里萬里踏過,密林草原走過,急流小溪趟過,蒙古大汗分封的領地上任由安營扎寨。那個時候,距離元惠宗妥歡貼睦爾無奈棄別大都已過去150多年,1662年成書的薩襄徹辰之《蒙古源流》漢譯本這樣記錄:“四十萬蒙古軍,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被圍而陷矣?!焙迷趤G失大元中原版圖的蒙古大汗還有北方的草原可以退守,新的秩序需要新的構建,一時群雄混戰(zhàn)的局面在所難免。拯救蒙古于危難,征戰(zhàn)三十年才將六萬戶全部置于有效統(tǒng)治之下的是達延汗,中興之主達延汗亦被稱為六萬戶之主,而在六萬戶之外的蒙古各部,還有西北的衛(wèi)拉特、東北的科爾沁、遼西地區(qū)的兀良哈三部,還不在達延汗的直接管轄范圍。于是他將左右兩翼各三個土綿、兀魯思(萬戶、分地)分封給諸子,自己直接統(tǒng)率左翼三萬戶,即察哈爾、喀爾喀和兀良哈萬戶,駐牧于東部和北部。居西部的右翼蒙古是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永謝布萬戶。成吉思汗時期的部落禿馬惕右翼土默特萬戶,被封到達延汗之孫、巴爾斯博羅特之子阿拉坦名下。作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后裔的阿拉坦汗同樣懷抱了大汗爺爺的雄心壯志,從自己的領地出發(fā),開始向外開疆擴土,占有青海之時,穹廬萬里的好處在于還順便在土魯番見到世親、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后裔速壇沙,世代親情得到暢敘,打壓衛(wèi)拉特亦有了通道。
茫茫草原一黛青山之下,英雄阿拉坦汗手搭涼棚舉目一看,豐州灘平川萬里,不愧為遼金王朝找尋的一處風水寶地、邊關重鎮(zhèn),蒙古史稱之為哈敦高勒(夫人河)的黃河滔滔東流,他知道漢國的關隘從很遠的海邊開始一直向西一字排開,據探報,豐州灘向南的關隘上有對方將士還在不時探頭眺望。英雄率領的亦軍亦民,可不是為了打仗,成書于十七世紀初的蒙古文《阿拉坦汗傳》這樣頌揚:“妙圣阿拉坦汗于紅蛇年(1557年)倡修五塔與八大板升,令種谷薯及諸多果木,種植美味食物于蒙古地方?!卑⒗购箿视枇魅霛h民屯墾筑屋,豐州灘田垅萬頃,富足一方。而阿拉坦汗下一個目標是打開一條草原與中原自由貿易的通道,常年的民族仇殺,嚴重的軍事對立,無不給蒙古、明朝造成最大的傷害。
可是嚇破了膽的明廷,根本不懂得草原英雄的誠意,經過千百年農業(yè)社會彎彎曲曲的浸透,他們的心思還不能理解蒙古人性格中勁草一樣的直挺與坦然。莊稼和牧草的主人開始較量,擁有草原的一方有了足夠的和顏悅色,自1534年年方27歲的阿拉坦汗第一次派出使官向南邊的漢國發(fā)出邊境貿易的要求,吃飽喝足的牧馬、堆積如山的皮毛中原人需要,鐵器、糧食,蒙古人更為需要。這完全是公平的交易,可是敢于造反推翻元朝統(tǒng)治,將元朝官將趕回北方祖地的中原人害怕了,這刻骨銘心的記憶已經成了他們延續(xù)數代人的心結,心結又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于是無數民夫被征召到蒙明邊境,修筑起綿延萬里的或石或磚或土的老墻?,F(xiàn)今的人們如何體會到那般祖祖輩輩沒有窮盡的苦役???所以后世的人們寧可相信,孟姜女真的哭倒了要了她丈夫性命的長城。屢次蒙漢兩利的通貢遇挫,一次次撬開口子的是長驅直入、殺向明朝京師的蒙古鐵騎,懾于阿拉坦汗的“以戰(zhàn)求和”,明朝皇帝被迫同意開放馬市,之后反悔,戰(zhàn)爭和貿易好像成了車之兩翼,打了停停了打已近40年。
長期的戰(zhàn)爭,疲憊不堪的明朝皇帝不得不清醒了過來,他知道互市不互市是靠實力說話的,于是決定按照阿拉坦汗的要求,通貢互市,蒙明關系最重要的戰(zhàn)爭貿易情形總算等到了改變。1571年5月21日這一天在明朝邊鎮(zhèn)得勝堡,約在今天的內蒙古豐鎮(zhèn)市之南,高筑晾馬臺,廣設黃幃藍帳,在喧天鼓樂聲中,阿拉坦汗接受了明帝所封的“順義王”稱號,雙方宣布了十三條和平條款。明朝史乘大筆一揮叫作“通貢”,蒙古方面對此事的記載則另有不同,認為明朝之所以封阿拉坦汗為王,完全是在蒙古軍事壓力下出現(xiàn)的結果。
琉璃殿,始建于1566年,是阿拉坦汗土默特萬戶的議事廳,后改為三佛殿
乃瓊殿,四世達賴喇嘛的代表邁得哩活佛曾在此坐床傳教
對面漢國深藏宮室的文書游戲,對于實用主義者的阿拉坦汗是沒有意義的,“回賜”大于“進貢”何樂而不為?“俺達(阿拉坦)封貢”結束了蒙古與明朝長達二百余年的戰(zhàn)爭局面,自此由板升發(fā)端,“依照失陷之大都修建”的庫庫和屯(呼和浩特)城在漠南蒙古祥瑞修筑。阿拉坦汗對漢使說,我為“款貢大事筑城,意在久遠”,并要求“每春秋二季,(漢)軍民出邊,在我城內交易給糧食”。明朝是否完全答應阿拉坦汗要求我們已不可知,但那規(guī)模宏麗的大城歷經時光之火,倒了消失了,可根基與地位卻始終沒有變化。
美岱召,此時初露在了歷史的一個閃念之中。故事發(fā)生在1558年阿拉坦汗第四次用兵青海期間,大軍遭遇到一支商隊并發(fā)生沖突,被征服的商隊做了俘虜,阿拉坦汗卻釋放了隨行商隊的1000名喇嘛。也許這是一顆種子,也許這是一次機緣,那一次,阿拉坦汗對世祖忽必烈汗尊崇宗教的政策生出無限的親近之感,應該在情理之中。阿拉坦汗并不知道,此時他遠在西亞、歐洲的蒙古諸王族親已經皈依到了伊斯蘭教,畢竟那里已經是一片新月的海洋,蒙古西道諸王進行有效統(tǒng)治須要順應民意,這不是攻城拔寨所能做到的。阿拉坦汗依稀知道祖上邀請土番僧人巴思巴為國師的事,正當阿拉坦汗想象連連之時,1571年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首領索南嘉措(后來的三世達賴喇嘛)的使者阿興喇嘛也不期來到土默特,這是黃教聽到阿拉坦汗的威名,決定借助蒙古的力量與敵對勢力抗衡重整佛教的一次重要行動。而阿拉坦汗又何嘗不是?他接受了阿興喇嘛提出的邀請索南嘉措到蒙古會面的提議,為此專門指示在將要會面的青海建立寺廟,并在準備前往青海前向明朝修書請求支援顏料等,以便在庫庫和屯之外再次“修城蓋寺”。按照約定,1578年五月十五日阿拉坦汗與索南嘉措相會于青海恰布恰廟(明稱仰華寺),會談前后歷時一年零兩個月,這是一次讓我們現(xiàn)代人無法忍受的漫長會談,會談確立了阿拉坦汗及后來的蒙古統(tǒng)治者長期奉行的宗教政策,蒙古和黃教的僧俗領袖都得到了一連串的崇高稱號。對阿拉坦汗來說,以宗教的形式承認了他作為汗的尊嚴地位;對索南嘉措來說,阿拉坦汗贈給的“達賴喇嘛”稱號和金印,則承認了他本人及黃教在西藏教界的頭等地位。從此,“達賴喇嘛”這一尊號及傳承系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1580年,等到阿拉坦汗皈依佛教從青海歸來,亦城亦寺的美岱召也已經完工。此時的阿拉坦汗,政治抱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F(xiàn)藏于英國利物浦市博物館的藏文手抄本《阿拉坦汗法典》,就是阿拉坦汗與明朝建立較為穩(wěn)定的和平關系后,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鞏固蒙漢關系和社會內部的穩(wěn)定,傳播黃教而制定的法典。法典吸收漢藏刑律,對蒙古習慣法作了一些改變的法條,無疑就是當時蒙古社會的寫照。
美岱召的城墻,由圓圓的石塊包砌,就地取材的粗獷簡便,想象一下,由不得對當年的蒙古人及后世的族眾頓生親近與暖意。當然,如今我們踏入泰和門所能見到的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的“人佛共居”建筑,并不是幾百年前阿拉坦汗自青海返回初見時的模樣。通過實力,阿拉坦汗成為蒙古右翼實際首領,擁有了廣闊的統(tǒng)治區(qū)域,結束了蒙古與明朝的對抗,并從“封貢互市”中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優(yōu)勢。此刻,他充當了包括蒙古大汗在內及其他萬戶首領都無法比擬的角色。也是從這里開端,藏傳佛教猶如風暴卷向蒙古草原,開始直搗強悍民族的柔軟心尖。
①三娘子的斗笠
②三娘子的首飾盒
③腰帶環(huán)
④泰和門石匾。根據銘文記錄,泰和門建成于公元1606年10月4日正午
⑤大雄寶殿
人生就像草木的枯榮,英雄完成了許多許多的歷史使命,此時也已到了垂暮之年,迷戀權力還是傳承權勢,阿拉坦汗早已想到,他將大多政務交予年輕的愛妃,二次進入青海時娶自衛(wèi)拉特奇喇特古特部的“三娘子”鐘金哈敦,而且他這位鐘愛的哈敦也有足夠的能力與膽識接過這一重任。不久之后的1582年,蒙古土謝圖汗、黃教持教法王徹辰汗、明朝加封的順義王阿拉坦逝世,享年76歲。自此,政治、情愛、高超的統(tǒng)治智慧,在佛樂聲聲中次第開放,以至遠遠超出了今人任何自由想象的范圍。為了避免內部及蒙明之間的政治危機,維護蒙明貢市關系的長期穩(wěn)定,經明朝遣使勸說并按蒙古習俗,33歲的鐘金哈敦嫁給阿拉坦汗長子、年過六旬的辛愛都隆黃臺吉。辛愛都隆稱汗后留于史的事情不多,邀請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到位于庫庫和屯的大召寺主持銀佛開光法會即是不多的一例。1586年,辛愛都隆汗死,在明朝的勸說下鐘金哈敦再嫁辛愛都隆汗長子、曾任大汗汗庭“五執(zhí)事”之一的扯力克。之后扯力克汗襲封順義王,鐘金哈敦扶持愛子目的也得以實現(xiàn),這是蒙明以及土默特萬戶內部各方經過斗爭,利益達成新的平衡的結果。之后的幾十年,鐘金哈敦和扯力克汗與明朝謹守盟約,一場場戰(zhàn)禍遁于無形。鐘金哈敦在大召主持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舉辦的法事,之后三世達賴喇嘛在前往喀喇沁等地期間圓寂,而后轉世于扯力克汗弟松布爾徹辰楚古庫爾臺吉之家。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達賴這一轉世活佛系統(tǒng)中唯一的蒙古人。鐘金哈敦和扯力克汗精心撫育小活佛,待其長大后,派兵護送到西藏……
后來,西藏邁得哩活佛來了。1604年他受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派遣前來蒙古地方傳法,立即被扯力克汗和鐘金哈敦迎請入大召寺,扶坐于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法座。兩年后,邁得哩活佛應阿拉坦汗之孫大成矮吉夫人五蘭比吉邀請,為大青山九峰嶺下新建的一座召廟主持彌勒佛像開光儀式,并駐錫此召院。自此蒙古人稱該召院為“邁得哩召”,漢人舌頭發(fā)硬直呼“美岱召”,而召院的漢名叫“靈覺寺”。這里有當年五蘭比吉起蓋靈覺寺泰和門的一塊城門上鑲嵌的石匾為證。
作為美岱召博物館重要館藏的石匾,亦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問號,當然理解錯誤或是就錯論錯在于今人,與當年的先人無關,這個問號即出自石匾下款的漢字“大明金國”一語。大明金國,史家有考證,其實是蒙古文原意“格根阿拉坦汗之國”硬譯體漢文,因阿拉坦汗的尊號為“徹辰汗”“格根汗”,其意為光明汗或大明汗。又從蒙古文的《阿拉坦汗傳》知,當時的土默特萬戶或國家從未將明朝稱為大明,而是通篇稱之為漢國。由此,將大明金國解釋成明朝屬下的金國,是不懂蒙古文獻,望文生義的臆測??涩F(xiàn)在的人誰又想要探究個明白?歷史上的正事兒,除了允許我們抒情,真的不容許想當然地隨便臆造。
1612年,鐘金哈敦病故。“沿邊將士人人思三娘子保塞功”,我們所能看到的漢文史料無不頌揚懷念著她?!爸翼樂蛉巳镒有∠瘛鳖}詩中后四句則寫道:“出塞嬙終循國俗,渡河壽始靜邊氛。春風難與傳英概,秀靨長眉胡不群?!卑阉茸鳚h代的王昭君,從消彌蒙明無數征戰(zhàn)的角度來看,的確非常恰當。鐘金哈敦骨灰如今就儲放在城內東北方一座重歇山頂式的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里的檀香木塔。而旁邊大雄寶殿高大內墻之上,已成為重要文物的壁畫,不僅大而精,而且歷史意義深遠。蒙古貴族禮佛圖中那位年長的老婦好像就是鐘金哈敦,幽暗中依稀可見,威嚴而又親切無比,除了輕輕的腳步,禮敬的目光,誰人又敢于驚擾鐘金哈敦無盡的深思?
一個個故事,出現(xiàn)了,又遠去了。石頭無言,歲月永不停歇,堅固的城池也有易手的一天,強大的疆域亦有無可挽回的末途。歷史,不卑不亢地向前演進;歷史,又總是讓人翻來覆去拿捏把玩。美岱召曾經進進出出的君臣佛僧早已遠去,400余年后的今天不再有把關的將軍,游人只需遞過鈔票就可輕踏城門,參觀游覽。
(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計/毛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