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鳳 謝鳳云
目標制定監(jiān)督在青少年糖尿病防治及構建和諧心理中的應用
黃劍鳳謝鳳云
517000河源市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yī)院兒科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目標制定監(jiān)督對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心理、行為改變的效果,旨在糾正患者日常不良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方法:對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我科收治的58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實施目標制定監(jiān)督,并于出院3個月后對其進行電話指導、短信提示,觀察患者在不良行為方式產(chǎn)生的變化,比較入院、出院前及出院3個月后血糖達標率、SAS評分、行為改變情況。結果:(1)糖尿病青少年患者末梢血糖測定、遵醫(yī)囑服藥、堅持運動、規(guī)律飲食、情緒控制、足部保護、禁零食、體重保持、自我健康評價、胰島素使用行為改變的10項內(nèi)容所在階段均有明顯提高,SAS評分有所降低。(2)58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血糖達標情況在入院、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也均逐步提高。結論:采用目標制定監(jiān)督對構建青少年健康心理,促進患者行為改變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糖尿??;青少年;目標制定監(jiān)督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1.018
患糖尿病的青少年是心理上極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的一類特殊人群[1]。相較于其他同齡人,患糖尿病的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生活質(zhì)量也較差[2]。疾病給青少年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具大影響。研究證實,在不同性別、年齡人群中通過有效地護理干預能夠緩解病情、構建良好心理狀態(tài),改善健康行為[3]。由于糖尿病青少年患者普遍缺乏完整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途徑,且無法長期堅持,護理干預難以發(fā)揮作用。為探索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護理干預的有效性,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糾正其日常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延緩疾病進展。為此筆者將目標制定監(jiān)督用于改變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不良行為習慣,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糖尿病青少年患者58例為研究對象,男37例,女21例。平均年齡(14.60±3.52)歲。病程6個月~7年。疾病類型:Ⅰ型糖尿病40例,Ⅱ型糖尿病18例。納入標準:符合WHO制訂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12~18歲;病程≥6個月;具備一定語言溝通理解能力;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病情危重者;意識不清、精神病史者;有嚴重并發(fā)癥者;拒絕參加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行為目標制定(1)規(guī)律飲食。按時定量進食,除主食外不進其他零食,外出就餐多吃蔬菜,選擇無糖少脂食物。(2)常規(guī)運動。養(yǎng)成餐后1 h中等強度運動習慣。(3)固定監(jiān)測血糖。每日自行測量4次血糖,即空腹和早中晚餐后2 h。(4)忌零食。少吃多餐,進主食,不吃零食。
1.2.2實施采用同伴教育和個體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同病室病友結成同伴組,同伴教育于每周二、四、六下午4∶00~5∶00進行,由??谱o士集體授課,課后要求患者詳細記錄每日飲食、運動、血糖結果及用藥情況;個體指導由責任護士每日擇機實施。實施內(nèi)容分下述四個階段:
1.2.2.1自我健康認知階段指導患者對個人飲食、運動、血糖、不良生活習慣等自身健康狀況進行全面了解評價,使其逐步認識到不良行為對控制血糖的影響,以促進患者形成自主改變行為的意愿,樹立采取健康行為能延緩并發(fā)癥發(fā)生的信念。
1.2.2.2不良行為矯正階段同伴教育主要教授正確的行為,內(nèi)容以實用性為主。如量化青少年食譜和運動處方,情緒調(diào)節(jié)、糖尿病飲食以及錯誤病例分析,逐步提高青少年對疾病的認識力和對行為的判斷力。利用情景教學指導患者在出現(xiàn)行為改變困難時可采用的有效措施,如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在突然飲食減量容易產(chǎn)生饑餓感,可多進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既增加飽腹感,又對血糖影響較小。責任護士進行個體交流指導時,對授課內(nèi)容進行技巧性詢問,如糖尿病飲食可以詢問患者平時習慣,控制體重的個人體驗,在患者描述過程中適時提問正確的行為,并對錯誤逐一糾正。
1.2.2.3行為監(jiān)督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每天了解患者記錄的飲食、運動、血糖結果及用藥情況,檢查床頭放置物品,如零食等以掌握患者有無出現(xiàn)重復的不良行為,尤其是低年齡患者會有不受控制的吃零食習慣,應加強監(jiān)督。對于患者在不當時機進行運動的情況要求及時阻止并指導合適的運動時間;有體重超重患者不愿參與運動應增加提醒次數(shù),號召同病房同伴一起參加,相互監(jiān)督、相互鼓勵。聽取患者對改變個人行為的意見和看法,對進步者積極表揚,對行為改變遇到困難的者幫助其尋找解決辦法,以使其愿意學習新行為,樂于向醫(yī)護人員坦露更多行為改變障礙的問題。
1.2.2.4出院定期指導階段患者出院回歸家庭和社會后,可能碰到各種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我們通過每周發(fā)送健康短信、每月電話指導方式與患者保持聯(lián)系,掌握患者行為改變的情況,包括血糖監(jiān)測間隔時間、運動量和時間、飲食規(guī)律等,對出院患者給予持續(xù)的提醒和指導,以維持在院內(nèi)形成的健康行為習慣。
1.3評價標準
1.3.1SAS評分于入院、出院前、出院3個月采用SAS量表評估患者焦慮情況,該量表包括20個條目,采用1~4級4級評分,其中5,9,13,17,19條目反向評分,20個條目所得總分為SAS粗分,標準分=粗分×1.25,以總標準分<53分判定為正常。
1.3.2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行為改變評價參照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對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行為改變標準,由研究者自行設計量表, 由患者于入院、出院前、3個月填寫,內(nèi)容包括:末梢血糖測定、遵醫(yī)囑服藥、堅持運動、規(guī)律飲食、情緒控制、足部保護、禁零食、體重保持、自我健康評價、胰島素使用,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范圍從“從不、偶爾、有時、時常、總是”依次為0~4分,計分越高,代表行為改變越好。
1.3.3血糖達標情況記錄入院、出院前、3個月血糖達標率,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8 mmol/L為良好;6.1 mmol/L≤空腹血糖≤7 mmol/L,8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為合格,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為不合格。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統(tǒng)計學軟件,多樣本的等級資料比較采用K-WH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入院、出院前、3個月患者SAS及行為改變分析(表1)
表1 入院及出院前、3個月患者心理、行為改變分析(分,±s)
注:SAS和行為改變各項指標在入院、出院前、3個月逐漸改善
2.2入院、出院前、3個月血糖達標情況分析(表2)
表2 入院、出院前、3個月血糖達標情況分析(例)
3討論
3.1注重增加青少年認知能力,樹立和諧心理糖尿病屬于慢性終身疾病,無法用藥物短時間治愈,需要患者長期堅持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管理,故自我照顧在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青少年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負性情緒較重,多數(shù)承受巨大的心理、精神壓力,依從性差,給糖尿病治療帶來較大的影響[4]。有研究報道,提高青少年疾病認知能力對于慢性疾病管理、改善情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表1顯示,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 SAS評分要明顯少于入院。說明通過目標制定監(jiān)督能夠有效安撫患者焦慮情緒,使其調(diào)整心態(tài),正確應對疾病。分析原因,本研究中目標制定監(jiān)督采取同病室病友結伴學習,由護理人員系統(tǒng)規(guī)范地從患者入院行為目標的確定,到住院期間同伴宣教互學互助,個體指導患者不良行為的認知、矯正和監(jiān)督再到院后持續(xù)指導?;颊咴诖诉^程中了解健康目標,認識不良行為的危害,改變態(tài)度,樹立健康心理,大大提高患者主動學習新行為的意愿,易于溝通,促進其對不良行為的認識。
3.2目標制定監(jiān)督有助于控制青少年血糖,改變不良行為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自我照護能力大多較低[6]。在護理干預實施中,建立科學完整的教育流程,通過自我健康認知階段-不良行為矯正階段-行為監(jiān)督階段-出院后定期指導階段4個步驟,以改變不良心理、行為為核心,在飲食、運動、血糖、藥物、行為、體重6個環(huán)節(jié),知識、問題處理和心理調(diào)節(jié)三方面開展指導,以保證患者健康行為的持續(xù)性,減少患者行為改變障礙,維持患者健康管理的持久性,最終達到控制血糖、不良行為轉(zhuǎn)變的目的。表2結果顯示,患者出院3個月后在血糖達標大幅提高,行為改變的10項內(nèi)容均優(yōu)于入院及出院前,說明有效護理干預策略對糖尿病控制、行為改變均產(chǎn)生正性效應。尤其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定期指導、健康短信與患者保持聯(lián)系,為患者在家庭治療中的行為障礙提供及時指導,督促其遵醫(yī)行為,同步了解患者的進步行為給予正確評價形成支持反饋系統(tǒng),糖尿病青少年患者治療效果不僅依靠醫(yī)護治療水平,更主要在于患者自身配合。實施有效的目標制定監(jiān)督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減少影響血糖控制的不利生活習慣?;颊咴谧≡浩陂g獲得完整規(guī)范的指導,進一步了解心理狀態(tài)、飲食、行為、運動相結合對疾病的作用,為長期控制血糖,延緩疾病進展,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強翔.青少年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倫理學問題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2):1367-1368.
[2]紀文英,鄭育濱,陳慎仁,等.家庭教育對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認知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3):1167-1169.
[3]彭鑫,崔焱,李燕,等.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zhì)量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9-12.
[4]林琴,熊豐,李榮,等.1型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激光雜志,2014,35(6):96-97,100.
[5]盧逢娣,闞凱,朱瑋,等.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齡自我管理相關因素分析[J].上海護理,2013,13(1):9-11.
[6]謝志芳,陳明月.Orem自理模式在青少年糖尿病患兒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9):22-23.
(本文編輯馮曉倩)
(收稿日期:2014-08-07)
黃劍鳳:女,大專,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