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紅
摘 要:姚燧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有《牧庵集》傳于世,其集收入《永樂大典》,也收入后來的《四庫全書》以及《聚珍版叢書》等,可見其文學造詣得到了極大認可。但是《牧庵集》在流傳過程中,散佚也很嚴重,其收入《四庫全書》的作品也有不少錯訛,《賀新郎詞》就是其中一例。為此,本文追本溯源,又比較多個版本,對《賀新郎詞》進行了一番考證。
關鍵詞:姚燧 《牧庵集》 《賀新郎詞》
姚燧,字端甫,號牧庵,歷官翰林大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姚燧生前有《牧庵文集》五十卷流傳于世,此集在后世流傳中不斷散佚,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此集已“久佚不傳”,所幸四庫館臣從明代《永樂大典》中整理出《牧庵集》三十六卷?!犊偰刻嵋贩Q,柳貫評姚燧之文,“家傳人誦,莫得而掩”,“國初黃宗羲選《明文案》,其序亦云:‘唐之韓柳,宋之歐曾,金之元好問,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則皆易代論定,其語如出一轍,燧之文品亦可概見矣”{1}?!对贰份d,“當時孝子順孫,欲發(fā)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為愧恥。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勛、顯行盛德,皆燧所書”{2}。由此可見,姚燧在元代的文壇地位不容小覷。
筆者在閱讀四庫本《牧庵集》時,發(fā)現(xiàn)其中《賀新郎詞》的一些字詞和其他版本不太一致,深入研究之后筆者認為,這是四庫本存在的疏漏。正如查洪德先生在《姚燧文集》序文中所言,“《牧庵集》在散佚之余再得流傳,賴四庫館臣輯錄之功。但此輯本問題實在很多。其失有二:一是文字脫、衍、錯亂太多;二是作品漏輯、誤輯情況比較嚴重。錯亂問題是四庫輯本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它使得不少文章無法讀”{3}。因此,筆者將從《牧庵文集》的版本和《賀新郎詞》??边@兩大方向出發(fā),淺談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是對姚燧這位元代著名文學家的敬意,也是對四庫本《賀新郎詞》的一次簡單補正。
一、關于《賀新郎詞》的版本問題
前文已經(jīng)提到,姚燧生前所著的《牧庵文集》五十卷本已經(jīng)“久佚不傳”,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牧庵集》三十六卷本是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收集整理出來的。繼四庫本之后,又出了武英殿聚珍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等。此外,《全金元詞》以及《姚燧集》也收錄了這首《賀新郎詞》。本文將對四庫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以及《全金元詞》《姚燧集》中的《賀新郎詞》進行比較(由于閱讀資料所限,武英殿本的《賀新郎詞》筆者未能親自得見,故不比較武英殿本),因此,分析四庫本《賀新郎詞》的疏漏,首要一步就是理清《牧庵集》的版本情況。
關于《牧庵集》在收入《四庫全書》之前是如何流傳的,查洪德先生認為,在五十卷本之前還有一個“寧國所刊本”,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查考其面貌,而根據(jù)吳善所作的序,《牧庵集》五十卷本在元至順三年是全本,到了明中期,《牧庵集》“即使有傳也極為罕見”,“明英宗天順中,劉昌輯《中州名賢文表》,未見《牧庵集》全本”,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牧庵集》“久佚不傳”,說明“五十卷本《牧庵集》明之中期已經(jīng)罕有其傳,最后佚于明清之際”{4}。
明初《永樂大典》將《牧庵集》收入,“惟《永樂大典》所收頗伙,校以劉時中《年譜》所載文目,雖少十之二三,而較之《文類》所選,則多十之五六矣,詩詞更多出諸家選本之外”,可見,四庫本《牧庵集》正是源于明初《永樂大典》本。
在清代,《牧庵集》除了收入《四庫全書》,也收入了《武英殿聚珍版書》?!段溆⒌罹壅浒鏁罚卜Q《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或者《武英殿聚珍版全書》,本叢書“經(jīng)、史、子、集,共印一百三十四種,其底本選目于《四庫全書》。而《四庫全書》之底本,則從以下四個方面的書中精選纂修而成,即:一、清內(nèi)府藏本;二、于《永樂大典》中輯出來;三、各省采進本;四、私人進呈本”{5}。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武英殿本正是源于四庫本《牧庵集》。而以后的《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都是根據(jù)《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的三十六卷本《牧庵集》影印的。雖然《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是根據(jù)四庫本《牧庵集》影印的,但在這首《賀新郎詞》上,二者多少有所差別。事實上,這種差異正是四庫本所存在的疏漏。
為了讓大家更為直觀地看到這種差異,筆者將《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全金元詞》以及《姚燧集》中所收的《賀新郎詞》原樣羅列出來,以供參考:
1.四庫本:(原本雖無標點,但引用時應自行標點,后引用《四部叢刊》亦同)杜宇為謀拙。只當時,西州已報,鱉靈功烈。何事為心輕傳禪,坐取名隳身滅?;锅B,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還未晚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胡為不叩天閽裂?柱人間丁寧控訴,欲求誰雪。蜀道思歸誠何有,便隔云山千疊。一再舉,猶堪橫絕??嗳|君行不早,到千紅萬紫飛時節(jié),呼謝豹,慎捫舌。
2.《姚燧集》本:杜宇為謀拙,只當時,西州已報,鱉靈功烈。何事為心輕傳禪,坐取名隳身滅。化怨鳥,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還、未曉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胡為不叩天閽裂?枉人間丁寧控訴,欲求誰雪?蜀道思歸誠何有,便隔云山千疊。一再舉、猶堪橫絕??嗳|君行不早,到千紅萬紫飛時節(jié),呼謝豹、慎捫舌。
3.《四部叢刊》本:杜宇為謀拙。只當時,西州已報,鱉靈功烈。何事為心輕傳禪,坐取名隳身滅?;锅B,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遠未曉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胡為不叩天閽裂。枉人間丁寧控訴,欲求誰雪。蜀道思歸誠何有,便隔云山千疊。一再舉,猶堪橫絕。苦趣東君行不早,到千紅萬紫飛時節(jié)。呼謝豹,慎捫舌。
4.《叢書集成初編》本:杜宇為謀拙。只當時,西州已報,鱉靈功烈。何事為心輕傳禪,坐取名隳身滅?;锅B,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遠未曉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胡為不叩天閽裂。枉人間丁寧控訴,欲求誰雪。蜀道思歸誠何有,便隔云山千疊。一再舉,猶堪橫絕??嗳|君行不早,到千紅萬紫飛時節(jié)。呼謝豹,慎捫舌。
5.《全金元詞》本:杜宇為謀拙。只當時西州,已報鱉靈功烈。何事為心輕傳禪,坐取名隳身滅。化怨鳥、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遠、未曉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胡為不叩天閽裂。枉人間丁寧,控訴欲求誰雪。蜀道思歸誠何有,便隔云山千疊。一再舉、猶堪橫絕??嗳|君行不早,到千紅、萬紫飛時節(jié)。呼謝豹,慎捫舌。
這里沒有列出武英殿本《賀新郎詞》,不過《四部叢刊》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本都是根據(jù)武英殿本影印的,所以,武英殿本《賀新郎詞》和這兩個本并無差別。另外,《姚燧集》本《賀新郎詞》是根據(jù)文淵閣四庫本和文津閣四庫本??钡模姴楹榈孪壬ⅲ骸斑€:原本作‘遠,據(jù)文津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還?!眥6}《全金元詞》本是根據(jù)大典本??钡模姟度鹪~·引用書目》:“牧庵詞姚燧撰,朱本用大典本《牧庵集》,其中綠頭鴨錦堂深一首乃宋晁端禮詞,因刪去。予又據(jù)大典寄字韻補一首,席字韻補一首?!眥7}
二、關于四庫本《賀新郎詞》的疏漏問題
可以看出,四庫本與其他四個本的《賀新郎詞》的差異主要集中于“還”與“遠”、“晚”與“曉”、“柱”與“枉”這三方面,而查洪德先生《姚燧集》中的《賀新郎詞》與《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以及《全金元詞》本的差別只有一點,即“還”與“遠”。在討論這些差異之前,首要的是整體把握《賀新郎詞》。
即便四庫本《賀新郎詞》與其他諸本存在差異,其大意依然是不難理解的。上篇借用“杜宇以鱉靈功高禪位”“杜鵑啼血”這兩個神話典故,來說明杜宇禪位鱉靈是不明智的,自取滅亡,而且還導致了“失金闕”,意即“國家滅亡”。下篇“胡為不叩天閽裂”到“欲求誰雪”句大意為,杜宇所化的杜鵑為什么不去叩裂那天宮的大門呢?人間恢復故國的訴求是多么懇切!除了杜鵑,還能指望誰為他們洗雪失去金闕的冤憤呢?“蜀道思歸誠何有”到“猶堪橫絕”句意為,蜀民思歸之志很強烈,只可惜蜀地山高水長,即便杜鵑一而再再而三地飛,也被(山高水長)所隔絕,這里的“舉”是指飛翔,此句暗指恢復故國困難重重。“苦趣東君行不早”到“慎捫舌”句,“東君”是指司春之神,“謝豹”是指杜鵑,此句意為希望杜鵑緊緊跟隨司春之神的腳步,要不停地鳴叫,希望春天不要早早過去。
和上篇相比,下篇更多地表達了作者的種種期盼。這里的杜鵑象征著有能力恢復故國的統(tǒng)治者,作者呼吁杜鵑不停地鳴叫,實際上是呼吁統(tǒng)治者努力恢復故國。因此總的來說,這首《賀新郎詞》是姚燧借吟詠“杜宇禪位鱉靈”和“杜鵑啼血”這兩則神話,表達自己對杜宇禪位行為的不滿以及對統(tǒng)治者要努力恢復故國的殷切希望。
有了以上對《賀新郎詞》文本的整體把握,再來評判四庫本與其他諸本的差異??梢钥吹?,四庫本與武英殿諸本差異在于“還”與“遠”、“晚”與“曉”、“柱”與“枉”這三個方面,與《姚燧集》本相比,差異則存在于“晚”與“曉”、“柱”與“枉”這兩個方面。相比之下,《姚燧集》本和武英殿諸本更為相近,差異就只有“還”與“遠”這一方面。
查洪德先生附注說,他所??钡摹顿R新郎詞》所依據(jù)的是文津閣四庫本和文淵閣四庫本,這說明查洪德先生認可“晚”應當為“曉”,“柱”應當為“枉”。這與武英殿諸本不謀而合。從版本源流來看,四庫本《賀新郎詞》是從《永樂大典》中收集整理出來的,武英殿本所根據(jù)的又是四庫本,二者可謂“一脈相承”,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異,應該是武英殿根據(jù)《永樂大典》本做了勘正。如果按照四庫本來解釋,誰也無法說清“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還未晚吾能說”,“胡為不叩天閽裂柱人間丁寧控訴”。因此,相比四庫本而言,武英殿諸本更為可信,“晚”應當為“曉”,“柱”應當為“枉”。
再來詳細探討一下這首《賀新郎詞》究竟應該遵從“還”還是“遠”。查洪德先生依據(jù)四庫本,認為是“還”而不是“遠”。粗看起來,無論是“還”還是“遠”都是通順的,但是如果根據(jù)《賀新郎詞》本身來看,二者差別很大,絕不能混為一談。因此,要探討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從文本出發(fā)。
前文已經(jīng)討論過,這首詞是姚燧化用“杜宇禪位鱉靈”“杜鵑啼血”這兩個典故,借此希望統(tǒng)治者要努力恢復故國。在這首詞里,杜鵑被塑造成了有能力恢復故國的統(tǒng)治者,為民請命的對象。再來聯(lián)系上下文,“還”或者“遠”的上文是“化怨鳥,春山啼血。試聽不如歸去語,怕君”“還”或者“遠”,下文是“未曉吾能說。冤憤在,失金闕”,這“冤憤在,失金闕”,實際上是作者對杜鵑的囑咐,讓杜鵑不要忘記失去故國的冤憤。下片承接上片,號召杜鵑“叩天閽裂”“慎捫舌”,這是希望杜鵑努力收復故國。因此,杜鵑在全詞上下文的語境中是“遠去”的,只有“遠”,杜鵑才可以“叩天閽”,才可以為人民洗雪失金闕之冤憤。如果是“還”,就無法解釋下文“未曉吾能說。怨憤在,失金闕”,因為既然杜鵑已“還”,又怎么可能“未曉吾能說”?“還”也無法解釋下片的“叩天閽”“慎捫舌”,既然杜鵑已“還”,又怎么去叩天宮的大門?怎么為民洗雪冤屈,恢復故國?因此,相比“還”字而言,“遠”字更妥當。
總的來說,“還”應當為“遠”,“晚”應當為“曉”,“柱”應當為“枉”,武英殿本以及武英殿系統(tǒng)諸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以及根據(jù)大典本校勘的《全金元詞》中的《賀新郎詞》更為可信,而查洪德先生的《姚燧集》改“遠”為“還”,則要略加商榷。
以上就是筆者對四庫本《賀新郎詞》疏漏的簡單探討。姚燧作為元代著名的文學家,其《牧庵集》之所以流傳至今,四庫館臣功不可沒。但是《四庫全書》畢竟是人修訂的,存在疏漏也在所難免,且四庫本《牧庵集》還存在著其他疏漏,只是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因此,可以這樣說,勘正四庫本《牧庵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①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01-402頁。
{2} (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059頁。
{3} 查洪德:《四庫輯本姚燧〈牧庵集〉漏收誤收考》,《晉陽學刊》2010年第4期,第107頁。
{4}{6} 查洪德編校:《姚燧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4頁,第599頁。
{5} 姜德明:《略論清武英殿聚珍版書》,《圖書館學刊》1988年第2期,第46頁。
{7} 唐圭璋:《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