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紅霞
[摘 要]在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的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精讀課文的教學,而忽略對略讀課文的鉆研并展開相應的教學。重視略讀課文的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略讀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略讀方法,引導學生關注導讀,了解文本內容;要鼓勵學生質疑課題,在思索中領悟文本意蘊;要鏈接課外讀物,讓學生進行延伸閱讀,以提高閱讀質量。
[關鍵詞]略讀 策略 導讀 課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6-042
略讀也叫跳讀,指的是用快速閱讀的方法來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把握文章的關鍵內容。在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的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精讀課文的教學,而忽略對略讀課文的鉆研,并展開相應的教學。事實上,略讀能力的高低也體現了學生語文水平的強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內容,找到“扶手”,讓學生突破略讀障礙,提高閱讀能力。
一、關注導讀,胸有成竹
在指導學生略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導讀部分的內容,因為它明確學習的重點、指出閱讀的方法等。這樣學生閱讀時就有針對性,做到胸有成竹。
例如,在學習《讀書莫放“攔路虎”》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和學生一起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梳理一下接下來的閱讀要注意哪些問題、要了解什么內容、要掌握什么方法?!蹲x書莫放“攔路虎”》這篇課文的閱讀提示,主要是要了解文章所闡述的意義:在讀書的時候要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即查字典的好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細細地品味文章,并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不斷運用。在學生還尚未養(yǎng)成習慣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練習,嘗試在課堂上解決問題,形成一定的技能,這樣讓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導讀的內容,把握住導讀中的關鍵問題,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圈畫標記的方法來標出重點,這樣閱讀就更有針對性,自主閱讀的能力就得到提高。
二、質疑課題,深入文本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句話明確地道出閱讀文本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學會質疑。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略讀的時候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后再帶著問題閱讀。這樣有助于學生梳理文章的線索,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在學習《理想的風箏》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略讀課文產生質疑:“‘理想的風箏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要叫‘理想的風箏呢?”然后帶著問題閱讀,并嘗試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質疑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更加深入。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啟發(fā)學生從文章不同的方面進行自問,如:“作者在回憶劉老師的時候寫了哪些事情?每一件事情寫了幾層意思?作者寫這些人物用的是什么表達方法呢?他為什么要這么寫?作者對劉老師表示了熱愛、尊敬和懷念,他是因為什么而如此尊敬劉老師呢?”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然后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作者并沒有寫劉老師左腿殘疾的原因,他為什么不詳細寫一下呢?難道是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問題梳理并串聯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梳理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在學生剛剛接觸到略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手把手地教會學生如何質疑,讓他們掌握質疑這個“扶手”,一步步完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鏈接課外,延伸閱讀
雖然教材中也有一些略讀課文,但是畢竟數量有限,而且課堂教學時間也是有限。因此,教師要注意鏈接閱讀這個“扶手”,引導學生圍繞略讀課文的主題進行延伸閱讀,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提高他們的閱讀技能。
在學習《伊索寓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外鏈接,讓學生嘗試進行延伸閱讀。首先,教師給學生介紹《伊索寓言》的作者;然后讓學生嘗試在網上搜索一下《伊索寓言》的具體內容,并選擇其中一些故事進行閱讀,思考所閱讀的故事所包含的哲理。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伊索寓言》有很多角色是動物擔任的,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思考、會說話,可以說它們是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的化身,作者為什么要選擇用動物來代替人呢?略讀部分和擴展閱讀部分雖然形式并不一樣,但是其目的是要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能力。
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課文鏈接閱讀的提示,也可以讓學生圍繞主題自己尋找相關的文本進行閱讀。在延伸閱讀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得到不斷激發(fā),他們不僅在知識面、閱讀量上有所增益,更掌握一定的語文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與瀏覽。因此,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找準切入點,給學生找到掌握略讀方法的“扶手”,促進他們有效地掌握略讀方法,提高略讀的能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