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琪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
竹笛流派演奏技巧的淺論
黃 琪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竹笛演奏技巧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由原來單一的吐音到現在花舍、循環(huán)換氣等高難度技巧的出現,特別是以南派趙松庭、陸春齡等大師,北派馮子存、劉管樂等大師為代表的南、北流派技巧的區(qū)別,如南派的《鷓鴣飛》《姑蘇行》《秋湖月夜》等等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曲目,北派的《喜相逢》《五梆子》《棗園春色》等等慷慨激昂風情曲目,直接體現地域民族風情。特別是通過竹笛近現代的發(fā)展歷程,南北流派的分化、音樂風格特點及其演奏技巧的異同、流派的融合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中國竹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熟悉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竹笛。
【關鍵詞】技巧;流派風格;特征特點
一種音樂風格、流派的形成,往往與所處的地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地區(qū)的語言、風格、地理環(huán)境、生活條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各項因素相加與時間、歷史、積淀、縱橫聯系起來就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竹笛流派亦是根據地域風情、民族風情不同分為南北兩種流派。南派是以江浙區(qū)域為代表,主要取材包括:江南絲竹、勞動號子、越劇等地方戲曲小調;北派主要是以秦晉文化為主要代表,主要取材包括:信天游、山歌、秦腔、西安樂鼓、山曲、梆子戲等民俗戲曲。兩種流派的風格迥異帶來的給人的感受亦是風情各異。
南派源于江南地區(qū),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韻味在竹笛風格中亦是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南派主要是以曲笛作為主要演奏樂器,其中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的大眾民間的器樂表演形式,樂曲的風格是清新、飽滿、細膩、清澈。而竹笛在江南絲竹樂中是主要演奏樂器,在演奏技巧上與北方竹笛演奏技能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在南派技巧中都是以“顫音”、“疊音”、“贈音”和“打音”、“氣吐音”為主,如《姑蘇行》(如下圖)中的片段:
南派的演奏善于對氣息進行巧妙控制,腹部控制、風門控制、口腔與共鳴等的變化。南派竹笛缺少北派竹笛舌吐音以及快速的巧滑音、剁音等,素有“南無吐”的傳統習慣。最初接觸南派竹笛曲時也很少用舌吐,特別是樂曲、樂段開頭的音,只有各別樂曲比較適合。在南派竹笛的演奏風格中還有留氣四分的特點,在呼吸上,南派演奏風格講究的是緩吸緩出,口風自然,嘴勁松弛。如陸春齡先生的風格,首先體現在氣息的運用上,他受戲曲之昆曲的影響比較大,講求“氣沉丹田”,這種運氣方法是,呼吸借助腹部肌肉和腰部肌肉強勁的支持力,使之成為一個聚氣腔,吹奏時氣息大小緩急借助雞肉的收縮得以控制自如,并注意協調風門的遠近、口風的松緊和力度大小的對比。正因為這樣,吹出的音色優(yōu)美而渾厚,堅實而飽滿,強而不躁,弱而不虛。此外,在裝飾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多用江南絲竹常用的贈音和打音,以增強樂曲的韻味。震音的使用也是美化、潤飾音色的一個重要手法,震音有兩種,一種是氣震音,這種方法是靠腹部快速的顫動而產生的;另一種是指震音,多用于笛子弱奏時。指震音既可以用單指,也可以用多指,加上手指上下扇動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遠近的不等,都會造成不同的效果,從而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
在南派竹笛技巧上面,講究連貫性,音階形式的連音快速重復演奏,引子的吹奏整體風格恰似一艘小舟泛舟湖上,清靜、優(yōu)雅而又不失情調,如歌的行板猶如幾人在江南田間輕聲呼喚,在竹笛技巧上有“贈音”、“疊音”、“打音”等技巧的襯托。
北派風格脫胎于黃土高原地區(qū),其主要因為是在梆子戲中演奏為主,故叫做梆笛,其演奏豪邁、靈巧、活潑、樸實無華,笛音高亢、鏗鏘有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作品的音調大多來自于秦嶺文化、冀中吹歌、信天游、號子、民歌和戲曲,具有濃厚的黃土高原鄉(xiāng)土氣息。在演奏中還特別注重氣、唇、指、舌四大技巧的緊密,同時加強梆笛“歷音”、“剁音”、“吐音”、“滑音”、“花舌”、“多指顫音”等技巧的練習。此外,運用各種“歷音”、“滑音”、“剁音”等技巧能模擬自然界各種動物聲音。比如《五梆子》(如下圖)中就應用了單吐、三吐、滑音、花舌等等。
在北派風格的演奏技巧中,氣息控制、舌頭以及嘴勁功夫極其重要。北派的舌指技法多見于吐音、滑音、剁音、花舌音等。吐音是北派演奏中一個重要的特色,主要通過舌的彈性力度表現出來。北派風格的演奏中還有留氣三分的特點,氣息是急吸急出,演奏樂曲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力度,因為北派竹笛有它自身所固有的粗獷、豪放的特點,在樂曲的起伏、變化上大都體現出北方的陽剛之氣、豪邁之風,它所缺少的是南派風格中委婉、綿長、悠揚的韻律。
南北派竹笛的演奏有其不同,也有其相同之處。兩派的呼吸是一致的,要求丹田運氣,音色結實、明亮、純凈。竹笛演奏與其它門類的藝術一樣,各流派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竹笛各流派除了共同的藝術特點外,也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北派風格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節(jié)奏活潑跳動;南派音調豐富圓潤、柔美、流暢,旋律往往是波浪式起伏,節(jié)奏較為舒展、平穩(wěn)。正所謂南柔北剛,各有千秋。
現代竹笛的演奏要求全面,既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還要準確把握作品風格特點。因此各流派都不是把自己局限于在領地上,墨守成規(guī),而是在不斷拓展,力圖在探索中,不斷采掘前人或他人的精粹,以彌補、充實和壯大自己,讓自己的風格興旺。例如趙松庭先生創(chuàng)作的《早晨》中,就將昆曲的音調,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南北融合的開始?!对绯俊返囊魳分黝}素材取材于昆曲《點絳唇》,全曲由這個主題貫穿展開,創(chuàng)造了一種在原有風格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的風格。其創(chuàng)作在當時來說具有一些新的表現技術,將嗩吶循環(huán)呼吸換氣技巧移植到了竹笛上,豐富了竹笛的表現力;先生還摒棄門戶之見,廣泛吸收、借鑒北方的演奏技巧如歷、滑、吐、剁和飛指顫音,氣息控制、特殊強弱變化、飛快的歷音等一系列技巧,使南北演奏技巧融會貫通,同時四分之三拍的節(jié)奏及主音五聲調式的轉換的運用,使人耳目一新,和以前的民間竹笛獨奏音樂相比,無論在藝術形象、曲式曲調、音樂處理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舌頭功夫本是南方風格的一大忌諱,而趙松庭在《早晨》中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了“輕吐”,使發(fā)音清楚,但又不會太斷頓,樂曲既清晰又不失柔婉。在南派細膩、典雅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北派粗獷、豪放的風格,逐漸使南北融為一體。從中也體現了趙先生的美學觀點:技巧為內容服務,只要有助于內容,應盡可能的廣泛吸收、應用,使內容與技巧二者完美結合。(如下圖)
所以,只有拋開門戶之間的隔閡,南北風格流派實現真正融合,才能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才能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目前,中國竹笛發(fā)展的大方向就是需要南派風格及演奏技巧與北派風格及演奏技巧融合于一起,相互借鑒、共同創(chuàng)新。決不能完全摒棄北派的演奏風格及技巧,也不能放棄南派的演奏風格及技巧。我們不僅要掌握好前輩所傳承下來的技術技巧,而且還要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
要將南方風格與北方風格融于一個整體,做到硬軟適中,剛柔相濟,就像太極陰陽協調,要打破流派的局域性,突破地域的區(qū)域性,大膽地吸收各門派的演奏風格、技術、技巧。如果每一位竹笛演奏者都感覺到一只簡單的竹笛里面蘊含著變化無窮的情感、變幻莫測的演奏技巧,就會知道竹笛的精妙所在,顯然也會被竹笛這一幾千年中的各位祖師的智慧所深深打動,也會是一部輝煌的中國史。
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7).
[2]樂聲.中華民族樂器大典[M].民族出版社,2002(9).
[3]趙松庭.笛子演奏技法十年[J].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1).
[4]趙松庭.笛藝春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
[5]李民雄.民族器樂概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