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四川省九龍縣灣壩初級中學校,四川 甘孜 626203)
?
淺談彝漢雙語教學在彝族地區(qū)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蘇偉
(四川省九龍縣灣壩初級中學校,四川 甘孜 626203)
摘要:彝漢雙語教學(育)在我國廣大彝漢雜居地區(qū)如云南省、貴州省部分地區(qū)、四川省的涼山州、攀枝花市、雅安市等地區(qū)普遍推行,且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在甘孜州九龍縣等彝族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qū)卻未推行。本文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彝漢雙語教學;彝族地區(qū);重要性
甘孜州九龍縣藏、漢、彝民族融和雜居區(qū)域內,在歷史上藏族、漢族兼通彝語的人口一直較少,但曾經有過較為穩(wěn)定的人群。不同民族間的語言交流往往要靠兼通三種或兩種民族語言的“通司”(翻譯)來完成。解放后兼通兩三種語言的人數(shù)出現(xiàn)了減少的趨勢。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隨著人口向外流動的的增多,藏族、漢族兼通彝語的人群迅速減少,在成年年輕人中已是鳳毛麟角。
九龍地區(qū)彝族成年人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以彝語為主,漢、藏語為輔,因而對于子女的語言教育有著不同的層次要求和特殊的實踐。對于漢語水平較低的家庭,由于只能用彝語教育,因而不存在語言計劃的問題。但對于漢語水平較高的父母,子女教育存在“語言計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民族融和的加劇、信息量的幾何倍增,注重推行藏、漢、彝民族雜居地區(qū)的彝漢雙語教學(育),使其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這對于推動落后地區(qū)的社會進步,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以及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都是十分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們彝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雙語教學的教材應該立足于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以彝族地區(qū)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事物為主體,吸引學生的題材為內容,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實現(xiàn)彝漢雙語和諧發(fā)展,推動了彝族地區(qū)雙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單從語文教學來說吧,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語文教學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特點,要求我們教師找到適合的、獨特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如何提高學生的漢語使用水平呢?(一)注重推廣普通話,加強培養(yǎng)學生口語使用能力。
因為普通話口語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自然也就成為學校的教學重點之一。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讓少數(shù)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漢語、使用漢語,與此同時加強他們與漢族之間的交流,促進彼此的發(fā)展和民族團結。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學習漢語的困難比較大,學生們并不是從小就接觸和使用漢語的,換句話說,漢語對大多數(shù)彝族學生們來說相當于一門“外語”,學生們覺得漢語艱澀難懂也是自然的事。尤其是小學生,漢語的學習對他們而言更是難上加難。這時如果能在教學中加入多媒體,通過文字、聲音的結合,形象生動的圖片,以及聲情并茂的影片,這樣大量的信息不但不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反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漢文化,使學生能夠在理解喜愛漢文化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漢語,顯然事半功倍。如在學習《雷鋒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雷鋒塔的雄偉和壯觀,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探索精神。
(一)逐步解決和完善彝語(母語)和漢語的銜接,實現(xiàn)彝族地區(qū)有特色的彝漢雙語教學體系。
教育教學過程是語言的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必須有共同的語言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否則教育教學無法進行。彝族兒童的第一語言是彝語(母語),人在語言的交流中本能的第一反應是母語,如果應用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進行教學的話,所交流的對象將毫無反應或反應遲鈍,這是因為從母語到外語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好似走直路和彎路是同樣的道理。
(二)分段進行雙語教學。通過多年對彝漢雜居地區(qū)的了解,本人體會到低年級(1--3年級)的學生,特別需要應用雙語教學進行教育教學。剛進校的農村彝族學生應用漢語教學就像坐飛機,對老師所說的話是沒有反應的,所以老師只能應用啞語比劃。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彝族地區(qū)由于歷史原因多都居住在偏遠地區(qū),其學生見識不多,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是不行的,教師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應用彝語解釋所教學的字、詞、句然后應用漢語進行對比教學,這樣重復進行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生字,生詞的教學至關重要,先突破了生字關后其他就迎刃而解而解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四)有計劃地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熱愛民族教育事業(yè)的教師隊伍。振興民族靠教育,振興教育靠教師,民族地區(qū)工作可謂是:條件艱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所以要在民族地區(qū)工作并想要做好就得拿出“高原牦牛的精神,不管風霜雨雪依然扎根草原,力爭做到缺氧缺電不缺干勁?!彼杂杏媱澋嘏囵B(yǎng)一支高素質的,熱愛民族教育事業(yè)的教師隊伍是迫在眉睫的.
(五)規(guī)范和統(tǒng)一雙語教材及配套讀物。我們目前的雙語教學,實際是在應付教學工作,因為沉重的教學壓力使得昂雙語教學沒有更好的發(fā)揮其內在的功能。彝族地區(qū)的教師,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師都應該懂得彝語基本常識,如果師生都彼此不懂對方語言就存在很大的語言障礙,無法溝通,當然就談不上教與學的和諧了。
綜上所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工具,文化則是語言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民族在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在其語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即文化個性,不同文化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這種文化形態(tài)反映在語 言層面上就突出地表現(xiàn)為詞義的民族性。如果我們總是通過母語這塊透鏡去理解其他民族語言中的詞匯,就很容易用母語中的概念去代替其他民族中的概念,而不注意它們在內涵和外延上的差異,從而造成交際的障礙和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兩種文化間的差異,關注由于民族文化的個性而導致的詞語意義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
參考資料:《幾部彝族經典著作》 (引用日期2016-03-10)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