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和思想。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事物變?yōu)槭煜さ?、可以交流的對象,體驗也使德育工作更具有時效性和實效性。近年來,襄陽市松鶴路小學致力于學生“成長體驗”實踐研究,按照“突出特色、全面覆蓋、自主管理、體驗成長”的思路,圍繞“蓮·廉”校園文化,對已形成一定基礎的年級特色實踐活動、社團、學生代表大會等學生體驗活動進一步調查分析、科學研究、逐步實施,形成“間接體驗—直接體驗—反思體驗—體驗內化”的德育工作策略。
間接體驗,注重濡染熏陶
學校將間接體驗分為情景體驗和角色體驗,通過環(huán)境熏陶、角色扮演、知識感受等,讓學生進行間接體驗。
以美的環(huán)境讓學生體驗。學校不斷加強校園環(huán)境建設,讓校園充滿藝術性、教育性。創(chuàng)建各種文化設施,開辟圖書室、微機室、科技室、廣播室等教育陣地;校門口的漢白玉石、蓮花池、“蓮·廉”文化長廊、春華秋實園等都讓學生流連忘返。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示學生書畫作品,以及設置廉潔教育格言和警句。這些景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以不同角色讓學生體驗。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以“把班級還給學生”為指導思想,以年級為單位確定角色和主題,打造各具特色的年級文化。各年級以“蓮·廉”文化為主線,分別依次扮演廉潔小動物、廉潔小植物、襄陽名人、廉潔故事、廉潔人物、祖國河山,各班再將本年級組角色具體化,設計相應班名、班徽、班訓,再到相應的組名、組徽、組訓。班級、學生圍繞一個角色類別開展活動,多方位深入體驗。
以不同認知形式讓學生體驗。為了讓學生對“蓮·廉”主題德育有最全面的認知效果,學校實行了“九個一”工程——每天,“松鶴之聲”廣播站講一個美德故事;每周,國旗下講話“美德少年”講道德、倡廉潔;每月,班主任推薦一本德育書籍,各班召開一次德育班隊會;每學期,辦一份“蓮·廉”主題手抄報,舉行一次以“蓮·廉”主題的書法、征文比賽,一次“勵志歌曲大家唱”的教育活動。
直接體驗,實行特色實踐
學校德育實踐注重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綜合性,把活動的校內模擬同校外體驗緊密結合,設計開發(fā)了豐富的實踐活動。
年級特色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認知水平、行為習慣培養(yǎng),我們開發(fā)了年級特色活動。六個年級,六個系列的特色活動,分別是:一年級新生,勞動技能大賽和感恩教育,通過系紅領巾、整理書包、系鞋帶、疊毛毯,剝豌豆、做拼盤等活動,樹立“從小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意識;二年級學生“春養(yǎng)蠶”,通過學習養(yǎng)蠶知識、寫觀察日記、攝影、畫畫等,感受春蠶的奉獻精神和生命的美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三年級學生“秋養(yǎng)菊”,通過對養(yǎng)菊過程中的繪畫、攝影、書法及文學作品進行評比及展示,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學習菊花高尚堅強的品質;四年級開展“童夢置換 童心相連”成長體驗活動,學生們與農村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參加田園勞作、戶外徒步等活動,培養(yǎng)吃苦、耐勞、感恩的品質,幫助樹立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五年級成立“雷鋒班”,通過“學習雷鋒思想、踐行雷鋒精神”系列活動,體驗互幫互助之樂,并在群體中形成勤儉節(jié)約、樂于助人的良好風尚;六年級則開展軍事體驗訓練和畢業(yè)獻禮活動,用軍事體驗提高學生的紀律意識和集體意識,以畢業(yè)獻禮發(fā)展自主、協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信、創(chuàng)新的精神。
節(jié)慶日實踐活動。每到節(jié)慶日,學生們除了運用書畫、歌舞、誦讀等形式進行慶祝外,還以實際行動給節(jié)日獻禮。3月8日婦女節(jié),做一件讓媽媽感動或高興的事;3月份“學雷鋒月”,舉行各種義賣活動扶貧幫困;端午節(jié)包粽子、繪彩蛋;“地球一小時”活動日,熄燈一小時呼吁關注地球生存環(huán)境;“六一”兒童節(jié),師生共同穿上米奇、喜洋洋、蜘蛛俠等卡通形象服飾,在校門口迎接學生……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校外基地實踐活動。每學期,學校都組織學生進社區(qū)、進工廠、到農村走訪,體驗最真實的勞動生活;到果園、蔬菜基地摘桔子、拔蘿卜,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體驗春種秋收的喜悅;到蛋糕房自己動手做餅干,體驗勞動的快樂;參觀豆芽基地,了解豆芽究竟是怎么來的,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觀地震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fā)科學興趣;走進軍營,接受軍訓,學習國防知識,感受嚴明的紀律,過硬的作風。
每一次活動,學生都是絕對主角;每一名老師、每一位家長,都是學生成長活動中的同伴和分享者;每一點真實感受和體驗,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傳遞成長的正能量。
反思體驗,促進自我認識
德育從心靈開始,在任何親身實踐中,如果不能對活動過程中自己的行為、心理進行剖析、思考、改正的話,就不能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影響已初步形成的技能、習慣和品質的鞏固與發(fā)展。因此,學校在每個實踐活動的實施中都會加強反思體驗,開展多種形式的反思。
個人反思,主要適用于個人就能完成的實踐活動中,如在養(yǎng)蠶、養(yǎng)菊實踐中的日記、觀察記錄、研究成果等。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省自悟、不斷更新體驗成果。
集體反思,主要適用于集體活動中。如“童夢置換”活動中安排有睡前集體反思環(huán)節(jié),在老師、同學的相互幫助下體驗在新的環(huán)境中的共性感受,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
家長反思,主要用于有家長參與或需家長反饋的活動。如在“小鬼當家”中通過反思影響家長的勞動觀念,配合學校檢驗孩子的勞動成果,促使孩子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階段性反思,主要是以班級為單位,定期就幾個問題集中反思。反思體驗涵蓋整個德育教育全程,有的班級設計辯論賽,通過辯論深刻了解反思對于個人成長、集體完善、學校建設的積極意義,不斷拓寬反思的方式;有的班級開展“反思家庭中的自己——學會感恩”“反思學校中的自己——承擔責任”“反思社會中的自己——熱愛祖國”等活動;有的班級舉辦反思性德育主題班會、主題家長會,深入總結收獲,查找不足,對反思性德育進行再反思,不斷鞏固反思效果。在反思體驗中不斷深化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體驗感悟。
體驗內化,達成自主管理
我們非常注重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給他們充分的自信,激勵他們不斷進取、發(fā)展。每一次活動,我們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自主性和主體性發(fā)展,促進學生體驗內化。
主動選擇,內化驅動。經過體驗、反思,學生們慢慢學會確定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學校適時給予孩子自主、選擇和發(fā)展的權利與機會,讓他們自主發(fā)展。譬如,全校50余個社團,手工、棋類、器樂、舞蹈、魔方,等等,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每年的寒暑假作業(yè)都是孩子們“私人訂制”,寒假作業(yè)菜單中由“推薦項目”和“自主項目”兩部分組成,學校向學生推薦了民俗、游學、閱讀、責任、鍛煉等五大類特色寒假作業(yè),自主設計區(qū)域,則要求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設計。
主動參與,內化鞏固。每一次活動,不管是常規(guī)活動還是個性化活動,學校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每年一屆的學生代表大會、升旗儀式和大型活動,學生自己組稿、自己主持,并自己預先彩排,老師最后給孩子們把關;校園監(jiān)督崗,都是孩子們自己站崗巡查,并通報檢查結果,有條不紊且卓有成效;?;铡⑽幕L廊、校園吉祥物的設計都是通過學生及家長設計、評選而最終形成。
自主管理,內化達成。隨著學生實踐活動增多,體驗不斷內化,達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展示自己,將自己的體驗成果傳遞給他人的需求。六年級“畢業(yè)獻禮”就是學生自主管理的典型實踐活動。畢業(yè)前夕,六年級學生就開始征集本屆活動創(chuàng)意,由學代會進行收集、商討、宣傳、表決,最終確定主題,形成方案。方案成熟后,由學生代表到1-5年級各班宣講,旨在體現“自主”與“創(chuàng)新”。2015年的“文化廟會”,六年級的同學更是出盡奇招——學校的操場變成了文化廟會的會場,設置了30余個場館(店鋪),孩子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成為絕對的主角。
通過學生的主動體驗,自主管理,不斷加強內化體驗,達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養(yǎng)成習慣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作者單位:襄陽市松鶴路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