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蘭
摘 要: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栋滓埂吠瓿捎?848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關于“小人物”的中篇小說。小說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將主人公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本文主要從小說的故事梗概、作家生平、寫作風格及小說中心理刻畫的精彩章節(jié)進行賞析。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文學創(chuàng)作;小說特色
在俄羅斯文學的歷史中,有一位不可忽視的偉大作家——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眾多的作品的中,中篇小說《白夜》雖不為世人皆知,但卻是特點風格突出的、極有內涵的一部小說。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白夜》表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駕輕就熟的心理分析的才能。
一、作家簡介
(一)生活環(huán)境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yī)生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yī)和徹徹底底的酒鬼,工作的醫(yī)院地處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嶺,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兒院便是僅有的地標式建筑。這些景象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他也在和病人老人的交談中了解了很多關于農奴制的事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病痛折磨其一生。他上過學,參過軍,在退伍之后便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他筆下的主人公都是沉湎于自我,過著充實激烈的精神生活的幻想者。《白夜》中的主人公就是這種“幻想家”的典型。
(二)寫作風格
他擅于剖析人心,醉心于病態(tài)的心理描寫,更多的是社會中小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將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描寫出來,同時也在小說故事構造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甚至自己化身于主人公。他強烈的善惡矛盾對比,給后世為人物進行心理刻畫提供很好的榜樣。
二、小說《白夜》簡介
(一)故事內容
《白夜》講述了一個俄羅斯姑娘,從小父母雙亡,與奶奶相依為命,但是對于生活之中的種種幻想與期冀,它與一個客房私定終生,本書記載了他們日夜心與心的交流。但是由于愛情的承諾他們互相又回歸了。
(二)思想情感表達
這本小說表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那些美好事物美好感情的渴望,他極力贊成并且書寫這種人人都應有的美好、但同時又為孤獨痛苦的現實和苦苦掙扎而不得出路的命運所困擾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暗示了幻想者如果再度沉淪干虛幻的夢境時,等待他們的是夢境醒了之后的悲傷。這本書寫出了一種批判性的感覺。
(三)小說中的心理刻畫手法
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表現手法,而本篇小說的主人公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邊講述邊對自己的講述設問,然后解釋、辯護,有問有答。似乎一個人扮演了兩個人的角色,一個人的意識變成了兩個人的意識。
我突然覺得很孤獨,遭到大家遺棄,大家都不再理我。當然羅,誰都有理由問,這個`大家,指的是誰?因為我雖然在彼得堡住了八年,可是幾乎一個相識也沒有結交上,我要結如目識干什么呢?沒有相識,我對彼得堡金城也一樣熟悉。,“咳,還不是因為他們離開我,一個個淚到消黔業(yè)墅去了!請原諒我這話說得粗俗,不過眼下我的心緒實在不想用高調兒......”。(《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刁銳集·白夜》)
這種“對白”的形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創(chuàng)的先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行文中大量使用獨白句、獨白段來反映人物心理活動。這使心理動態(tài)和人物語言不再單調分離,而讓讀者完全感受一種仿佛作者完全隱去,不表示任何觀點或意見,而全讓人物各自表露思想,進行爭論的感覺。
三、作用
(一)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一個層面上,作家采用心理描寫更多是將重點放在對主人公的性格的刻畫之中,小說中每次和納斯金卡的相遇對話和獨處時的思慮,都清晰地了解到他的性格特點。男主人公是彼得堡的一個窮知識分子,是社會的棄兒,而且連個姓名也都沒有,他過著“灰蒙蒙的半透明的生活”,他自欺欺人,靠著幻想過日子。而作家將他就是塑造成這樣一個可憐可悲的幻想家,他擁有的就是一個悲劇的性格,他的悲劇性格決定了他在現實面前必然扮演悲劇的角色。而我們對于主人公的身世或者歷史并不是通過作家的介紹得知,卻是從他兩次大段的自白中知道的,而這與其說是個人“歷史”,不如說是他的思緒和心理活動。
(二)對表達思想情感的作用
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他在小說中一方面重視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悲憤抗議黑暗現實;另一方面宣揚否定自己,同現實妥協。這種矛盾的兩極成就了小說主人公心理畸形變態(tài)的“二重人格”。他細致刻畫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清透更發(fā)人深省,體現出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和理想色彩。
小說深刻地暴露了幻想者美好的夢境有多么蒼白,揭示出主人公悲劇性的處境和必將悲劇的結局,生動地描繪了現實生活使幻想者思想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暗示了陷入夢想而難以清醒的幻想者只有走向生活才能得救的真理。
(三)對揭露社會現實的作用
作者以整篇的篇幅來表現幻想心理,并探索幻想與現實的關系?!栋滓埂分械哪兄魅斯钤谶@個城市的邊緣,距離城市中心遙遠,無法融入。于是孤僻成性,他的心靈依舊空虛而抑郁,但夜晚的一場艷遇使心靈被刺激得興奮和無措起來。雖然最后眼睜睜地看著喜歡的女孩子被她的“舊情人”從自己身邊輕易帶走,但他仍以愛的犧牲的情感升華來填補了愛情失落的心理缺口。作家筆觸深入內里,抓住人物內心在瞬間閃過的下意識、無意識的反映,集中地加以動態(tài)描寫,而點點滴滴也在揭露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放任和拋棄,使這些現實生活的朦朧邊界的“小人物”凸現出來,同時也為了敲醒那些沉溺于幻想中的幻想家。
參考文獻:
[1]趙寧.從《白夜》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終極追求[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02).
[2]沈喜陽.“來如春夢幾多時”——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J].閱讀與寫作,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