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契訶夫是俄國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杰出代表。他塑造的藝術形象栩栩如生,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豐富,涉及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本文以小說《姚尼奇》為例,從小說標題入手簡要分析契訶夫筆下部分知識分子無力擺脫環(huán)境影響,最終喪失其本性和信仰的可悲結局。契訶夫在作品中批判知識分子精神危機,并提出了個體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問題。
關鍵詞:契訶夫;標題含義;知識分子;庸俗
作者簡介:王澤宇(1990-),黑龍江省牡丹江人,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俄語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是俄國文學史上首位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創(chuàng)作體裁并獲世界級聲譽的作家。其作品呈現(xiàn)的俄國市儈生活既是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作家本人對正確世界觀的艱辛探索。契訶夫始終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在俄國民眾看來,契訶夫、高爾基、托爾斯泰三位作家構成某種神圣的三位一體,象征著與沙皇統(tǒng)治黑暗勢力相對立的獨立俄國之一切美好品質。[1]托爾斯泰坦言:“契訶夫創(chuàng)作了一種全新的寫作形式,就整個世界范圍的作家寫作方式而言,我從未遇到過類似的寫作形式。”[2]小說《姚尼奇》創(chuàng)作于1898年,是契訶夫揭露和批判庸俗市儈社會生活題材的代表作品。
故事發(fā)生在C城。德米特里·姚尼奇·斯達爾采夫來到這里做地方醫(yī)生。盡管醫(yī)務工作繁重,斯達爾采夫仍然熱情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屠爾金一家是當?shù)貫閿?shù)不多的待客殷勤、挺有趣味的家庭。男主人伊凡·彼得羅維奇·屠爾金本人是一個胖胖的留著絡腮胡子的老頭兒,喜歡開玩笑也會說俏皮話。妻子薇拉·姚西沃芙娜是個戴著夾鼻眼鏡的俊俏女人,喜歡別人向自己獻殷勤。常自己寫小說,又從不發(fā)表。女兒葉卡捷麗娜·伊凡諾芙娜年輕漂亮,彈得一手好鋼琴。一次經(jīng)人介紹,年輕的醫(yī)生與屠爾金相識,便帶著新奇和向往來到了這個頂有修養(yǎng),頂有才氣的一家。[3]屠爾金家高大寬敞的石頭房,郁郁蔥蔥的老花園,晚宴前的煎洋蔥的味道和男主人的逗趣言談讓斯達爾采夫流連忘返;然而,最令其不能忘懷的是年輕又充滿活力的屠爾金的小女兒。她以琴聲博得了滿座喝彩,并夢想著能考取音樂學院,當一名出色的演奏家。
斯達爾采夫愛上了年輕美麗的考契克。然而,這位不切實際的自傲小姐在捉弄了斯達爾采夫的純潔感情后,拒絕了文質彬彬的年輕醫(yī)生。四年后,當飛黃騰達的斯達爾采夫與考契克重新相逢時。不但沒有燃起愛的火花,反而害怕與其的接觸會打亂他所熟諳的套子式的庸俗生活軌跡而拒絕了考契克。一個曾經(jīng)豪情滿懷的年輕知識分子,就這樣陷入了市儈生活中,永遠地喪失了本性沿著庸俗的道路走向深淵。
標題是文學作品的點睛之筆,與作品情節(jié)、敘述手法和貫穿整部作品的作者態(tài)度緊密相關。契訶夫筆下的標題不僅準確、生動、簡潔,而且富有深刻內涵,和深刻的社會心理特征。[4]因此,掌握契訶夫的標題藝術對于理解其作品和把握作者情感世界具有重要意義。標題《姚尼奇》有雙重含義:第一,俄羅斯姓名共分為三部分,名、父稱及姓,“姚尼奇”是父稱部分,作者以其作為小說的標題交代了故事內容是圍繞著一個人的命運展開。其次,在俄羅斯文化中,以父稱代替名字和姓氏稱呼人體現(xiàn)了對人的某種態(tài)度。小說分五部分,隨著故事的展開,主人公稱呼也隨之改變,預示其內心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轉變和作者對主人公態(tài)度的變化。
小說第一部分主人公以“德米特里·姚尼奇·斯達爾采夫醫(yī)生”身份首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敘述者以“斯達爾采夫”這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名稱來稱呼主人公。第二部分中,除了斯達爾采夫外,主人公自詡為“地方醫(yī)生”,這個明顯帶有自我認可的稱呼是在斯達爾采夫與女主人公關系逐漸親密并被其邀到墓地約會時的內心獨白,“身為地方醫(yī)生,又是明情達理的穩(wěn)重的人,卻唉聲嘆氣,接下字條,到墓地去徘徊,豈不丟臉?”[5]這里敘述者對主人公的稱呼是斯達爾采夫,而主人公已經(jīng)自詡為“地方醫(yī)生”,曾經(jīng)謙遜熱情的他漸漸開始虛榮自大起來。在第三部分中,敘述者的稱呼沒有發(fā)生變化。但在主人公向女主人公求婚時,考契克口中卻連呼五次“德米特里·姚尼奇”。當她得知斯達爾采夫獨自前往墓地時,這個自幼生長在庸俗氛圍中的自負少女無法理解斯達爾采夫的誠摯與熱情,用“德米特里·姚尼奇”這個既尊重又不失距離感的稱呼與其劃清界限。第四部分中,在薇拉和奧西普的對話中,稱斯達爾采夫為“醫(yī)生”。而在全城里人的眼中,由于“他老是保持陰郁的沉默,瞧著碗碟,他就在城里得了個綽號:‘架子大的波蘭人,其實他根本不是波蘭人?!盵6] “架子大的波蘭人”在俄語中指“異類,或不能融入到民眾生活中的人”。盡管人們心知肚明斯達爾采夫的俄羅斯血統(tǒng),但在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他卻是一位“異類”。這里所指的“異類”并非民族性的指代意義,而正是主人公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地位。這一代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獨運。盡管斯達爾采夫本人及周圍的人都將其視為居于環(huán)境之上的有著獨特精神世界的知識分子,斯達爾采夫也不甘被庸俗的市儈生活同化,站在自己的高度審視著C城的人與事,但敘述者口中的“其實他根本不是波蘭人”則表達了作者本人對斯達爾采夫的態(tài)度,即認為他與周圍的人并無差別。朱逸森先生曾在《短篇小說家契訶夫》中談到:契訶夫最令人矚目的是作家的“客觀態(tài)度”問題,“客觀描寫”是契訶夫的一種寫法。[7]契訶夫本人也談到自己的這種手法:“創(chuàng)作應該是這樣,讓讀者通過主人公的對話和他們的行為了解事情的原委,而非通過作者之口。”[8]作家堅持讓藝術形象本身來說話,使傾向性自然地從對話和情節(jié)中流出。
在最后一部分中,稱呼又發(fā)生了變化:“在嘉里日也好,在城里也好,人家已經(jīng)簡單地稱呼他為‘姚尼奇:‘這個姚尼奇要上哪兒去,或者,‘要不要請姚尼奇來會診?”這里,對斯達爾采夫單純用父稱“姚尼奇”來稱呼,不僅是城里居民對他毫不拘禮的一種叫法,同時也包含了對他的尊敬,表明周圍的環(huán)境已將其納入其中。而“姚尼奇”也最終成為斯達爾采夫在這個城市里蛻變的可悲結局。契訶夫把他丑陋的軀體暴露在世人眼中,有力地加以嘲諷和鞭撻,以求喚醒人們的良知和覺醒。正如高爾基所言:“‘庸俗是他的仇敵;他一生都在跟它斗爭;他嘲笑了它,他用一管鋒利而冷靜的筆描寫了它,他能夠隨處發(fā)現(xiàn)‘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看來好像很好、很舒服并且甚至光輝燦爛的地方,他也能找出那種霉臭來?!盵9]
契訶夫將小說命名為《姚尼奇》,既有辛辣的諷刺,又有深切的同情和濃郁的憂思。當讀者讀到:“斯達爾采夫長得越發(fā)肥胖,滿身脂肪,呼吸發(fā)喘,腦袋往后仰了?!盵10]時,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敘述者對斯達爾采夫人性的墮落蛻變所持的蔑視,甚至是悲哀的態(tài)度。契訶夫曾在致蘇沃林的信中寫到:“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個誠實人,有九十九個倒是玷污俄羅斯名字的竊賊?!盵11]契訶夫通過姚尼奇表現(xiàn)的,是整個19世紀末期俄國知識分子對墮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種種失望和悲觀。作者本人在小說中也毫不掩飾自己對現(xiàn)實極度失望之后的荒涼和虛無之感。這種“內容比文字多得多”[12]的標題藝術是契訶夫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現(xiàn)豐富深刻內容的重要手法。
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言:“契訶夫這一章尚未結束,尚未好好把它讀完,尚未闡明它的底蘊……希望人們把它重新打開,鉆研它,讀完它?!盵13]高爾基也曾談到:“在他灰色憂郁的眼睛里總是閃爍著些許嘲諷,但有時這雙眼睛又變得冷漠、犀利和尖銳;每當這時他輕柔親切的聲音聽起來仿佛變得生硬了,我甚至覺得這個謙虛溫和的人也許在反對敵對力量的時候堅決不會讓步。”[14]小說《姚尼奇》借斯達爾采夫的形象表現(xiàn)了19世紀俄國部分知識分子遠離大眾,想要自己獨善其身卻無力擺脫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難以融入社會的尷尬地位,他們最終淪落為生活可悲的“異神的教”與庸俗市儈的生活融為一體。這既是社會的悲劇,也是契訶夫創(chuàng)作和批判的目的之所在。
注釋:
[1]德·斯·米爾斯基. 俄國文學史[M]. 劉文飛譯. 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83頁.
[2]П. Сергеенко, Толстой и его современники, изд. М.: Саблина, 1911г, стр. 226.
[3]契訶夫. 契訶夫小說選[M]. 汝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 第701頁.
[4]王加興. 俄羅斯文學修辭特色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第204頁.
[5]契訶夫. 契訶夫小說選[M]. 汝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 第709頁.
[6]契訶夫. 契訶夫小說選[M]. 汝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 第716頁.
[7]轉引自李辰民. 走進契訶夫的文學世界[M].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2003年, 第278頁.
[8]С. Щукий, Из вспоминаний о Чехове, ?Русская мысль?, 1911г, № 10, стр. 44.
[9]張金長. 《姚尼奇》的思想和特色[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年, 02期.
[10]契訶夫. 契訶夫小說選[M]. 汝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 第721頁.
[11]朱逸森. 契訶夫文學書簡[M].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8年, 第166頁.
[12]朱逸森. 短篇小說家契訶夫[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4年, 第167頁.
[13]徐祖武, 冉國選. 契訶夫研究[M].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7年, 第337頁.
[14]М. Горький, Собр. соч. в 30 томах, т. 23, М.: Гослитиздат, 1950г, стр. 317.
參考文獻:
[1]П. Сергеенко, Толстой и его современники, изд. М.: Саблина, 1911.
[2]С. Щукий, Из вспоминаний о Чехове, ?Русская мысль? , 1911.
[3]М. Горький, Собр. соч. в 30 томах, т. 23, М.: Гослитиздат, 1950.
[4]德·斯·米爾斯基. 俄國文學史[M]. 劉文飛譯, 人民出版社, 2013.
[5]李辰民. 走進契訶夫的文學世界[M].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2003.
[6]契訶夫. 契訶夫小說選[M]. 汝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8]王加興. 俄羅斯文學修辭特色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0]徐祖武, 冉國選. 契訶夫研究[M].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7.
[11]張金長. 《姚尼奇》的思想和特色[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 02.
[12]朱逸森. 契訶夫文學書簡[M].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8.
[13]朱逸森. 短篇小說家契訶夫[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