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陜西西安 710065)
神龍政變與中宗朝政局關系研究
王蘭蘭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陜西西安710065)
摘要:神龍政變是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兄妹聯(lián)合發(fā)動的改周復唐的政變,矛頭直指武則天。正因為如此,導致政變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叢生,中宗朝爭權斗爭持續(xù)不斷。一方面,為鞏固皇權,中宗著力培植勢力集團,導致武三思、韋后專權,武氏、韋氏等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中宗與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趨于表面化,反映在五王被貶、太子重俊發(fā)動景龍政變及上官婉兒政治立場轉(zhuǎn)換等諸多方面。神龍政變的遺留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宗朝的政局,甚至對睿宗朝政局仍有影響,直到玄宗即位,權力歸一,唐朝中央統(tǒng)治集團的斗爭才歸于平靜。
關鍵詞:神龍政變;中宗朝局;兄妹爭權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22
神龍元年(705)正月發(fā)生于洛陽的政變,傾覆了武周政權,李唐王室重回權利之巔。雖然正史中多稱當時武則天病重,為防止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篡權,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崔玄暐、袁恕己等五位大臣策動了政變。政變成功后,他們因功都被封王,稱“五王”,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但這種記載并不能完全反映歷史真相,拙文《五王政變名實考》曾就政變之實際目標與策劃者進行了討論,認為:五王是政變的先鋒,是名義上的政變策劃者,背后主謀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三兄妹,他們是政變的最大獲益者,政變目標是二張兄弟的后臺武則天。換言之,五王與二張斗爭的表象之下,實際隱含著李唐皇室李氏三兄妹與他們的母親兼大周皇帝武則天的較量。政變后,中宗二次登基,政變的刀光劍影已成過去,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爭卻拉開了序幕。
一、中宗集團的形成
李氏兄妹三人合作打下了天下,坐天下卻只能是中宗李顯一人。如果他信任自己的弟、妹,相王與太平公主也能明確自己的身份,謹守分寸,雙方自可相安無事;倘若有一方超越了界限,平衡就會被打破。遺憾的是,中宗兄妹并沒能同甘共苦。
中宗前半生經(jīng)歷了起伏跌宕,被流放均州、房州等地十四年之久,如今朝中沒有深厚的根基,對第二次稱帝有如履薄冰之感。而其弟相王李旦先后接替皇位、擔綱皇嗣,在他身邊,聚集了很強的政治力量,復位天子的李顯豈能沒有危機感?當年,就是這個弟弟在自己被廢后繼任大唐國君?,F(xiàn)在,自己失而復得的一切會不會是黃粱一夢?這個弟弟可以是政變的同盟軍,但也可能是自己的替代者。既然有前車之鑒,政變成功后的中宗自然會產(chǎn)生一定的防范意識和先下手為強的想法,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乃當務之急。
東宮舊臣自然是第一選擇。
神龍政變后,中宗將曾任太子左庶子的韋安石召回,升任中書令,封鄖國公,賜實封三百戶,不久改任戶部尚書、侍中。中宗和韋后曾在正月十五日夜,親幸韋宅,厚加賞賜。[1]卷92,2956-2957又召曾任太子右庶子的唐休璟,拜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郡公。不久,拜為尚書右仆射,再遷中書令。又以東宮舊官,賜實封三百戶,封宋國公。[1]卷93,2979-2980魏元忠,原為東宮左庶子,中宗即位,立即召其回京,拜為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1]卷92,2952-2953豆盧欽望因曾為東宮舊臣而受到重用,“中宗即位,以欽望宮僚舊臣,拜尙書左仆射、知軍國重事。”[1]卷90,2922楊再思也以東宮舊臣得進,“中宗即位,拜戶部尚書,兼中書令,轉(zhuǎn)侍中,以宮僚封鄭國公?!盵1]卷90,2919祝欽明也是因這種身份升至宰相,他長安元年為太子率更令兼太子侍讀,次年,遷太子少保。中宗即位,“以侍讀之故,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鄯怍攪?,食實封三百戶?!盵1]卷189下,4965
外戚是中宗信賴的另一支力量。
武周時期,李顯的三個女兒與武氏結親,永泰公主嫁武承嗣子武延基,新都公主嫁武則天兄子武承業(yè)之子武延暉,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2]卷83,3652-3654政變后,武氏作為中宗外家與親家,受到禮遇。其中,武三思既是中宗親家,又曾在李顯被召回重立為太子后,充當太子賓客,因此更是氣焰熏天。神龍元年二月,詔以“特進、太子賓客、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封五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盵1]卷7,137武則天在位時所封其他武氏諸王,雖多降為國公、郡公,但仍算受到厚待,當時直臣宋務光、蘇安恒上書勸諫,但“帝不悟”。[2]卷206,5838其實,不是“不悟”,而是有意為之。張柬之曾慨嘆政變時不殺武三思之悔,曰:“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烈,吾留諸武,冀自誅鋤耳。今事勢已去,知復何道?!盵1]卷91,2933這常被視為張柬之的自我開脫,其實還反映出李氏兄妹與武氏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主持的政變原本并沒有誅除諸武的打算,而且他們當時團結一心,誰也未預料到成功后,基于人性基礎上的兄妹聯(lián)盟的發(fā)展變化趨勢。中宗勢單力薄,即位后,為了在三人聯(lián)盟中取得絕對控制權,武氏是合適的政治伙伴。神龍年間,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外戚權傾朝野,終致禍亂,景龍元年(737),太子重俊發(fā)動政變,誅殺武三思。
中宗也優(yōu)寵韋后親屬,“內(nèi)外封拜,遍列清要”。[1]卷51,2172韋皇后的父親和四個兄弟都早卒,故韋后對族人大肆封官。韋溫,韋后從父兄,神龍中累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韋溫弟湑,左羽林將軍,封曹國公。韋后一個妹夫陸頌為國子祭酒,另一個妹夫馮太和為太常少卿。馮太和卒,韋后這個妹妹又嫁嗣虢王邕。韋湑子捷,娶成安公主,韋溫從祖弟濯,娶原嫁王同皎的定安公主,皆拜駙馬都尉。景龍三年,韋溫遷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仍遙授揚州大都督。韋溫等“既居榮要,熏灼朝野,時人比之武氏”。[1]卷183,4744韋承慶、韋嗣立與韋后同宗,也先后受到重用。曾與二張親善,神龍初被貶官的韋嗣立神龍初被召回,任黃門侍郎,轉(zhuǎn)太府卿,后被用為修文館大學士,其兄韋承慶也由于素附二張,在神龍初被貶,但歲余即被召回,官至黃門侍郎。[2]卷116,4230-4231二人都擔任了品級很高的清官。
曾建議武則天傳位于子的武周舊臣也深得中宗信任。如張錫在久視初年為相,建議武則天召回李顯,他后來因故被流貶,神龍中,卻“累遷工部尚書,兼修國史,東都留守?!盵2]卷113,4188他當是在神龍政變后被重新啟用?!度莆难a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收有其墓志,稱“中宗即位,綸旨追還”??磥?,武周朝曾支持自己的官員,都是中宗新王朝倚重的力量。
甚至一些曾投靠二張的政治投機分子,也成了中宗爭取的力量。如神龍政變后,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幾十人皆因依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被貶官外放,但他們大多又先后被召回。景龍二年,設修文館大學士四員、直學士八員、學士十二員,李嶠為大學士,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為直學士。[2]卷202,5748劉憲也是親附二張的官員,神龍初曾被貶官,但隨后又受到了中宗的重用?!吧颀埑酰鴩L為張易之所引,自吏部侍郞出為渝州刺史。俄復入為太仆少卿,兼修國史,加修文館學士。”[1]卷190,5016新出土唐劉憲墓志曰:“左授渝州刺史。……有頃降敕,驛騎追還,拜太仆少卿兼修國史,俄除兵部侍郎。微嬰風瘵,固求閑逸,轉(zhuǎn)工部侍郎。未幾,復遷兵部侍郎。朝廷惜其才器之博,嘉其退讓之風,拜秘書監(jiān)、修文館學士?!盵3]81史傳與墓志可互相參證。
二、五王被貶的深層內(nèi)涵
對相王與太平公主,中宗表面上非常尊重。神龍元年,“以并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拜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zhèn)國太平公主,仍賜實封,通前滿五千戶。”相王很有自知之明,乃“固讓太尉及知政事”,而中宗也未堅持,“遂從其請”。[1]卷7,137比起相王的謙讓,太平公主則高調(diào)得多。史載:“韋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于是推進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議,遠近翕然向之?!盵2]卷83,3650
但中宗加強皇權的做法勢必打破兄妹三人組合的平衡。神龍年間,中宗“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御床,與后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丑聲日聞于外?!盵1]卷51,2172中宗其實成了武韋的靠山。從感情上說,相王與太平公主可以接受中宗掌權,卻無法容忍武韋勢力的膨脹;從實際利益上說,武韋勢力的抬頭,勢必損害相王與太平公主的權益,引起他們的不滿。最后,相王與太平公主所有的對武韋勢力的不滿聚焦為對中宗的不滿,因為中宗才是武韋之黨的靠山,武韋集團其實是中宗集團。
這種矛盾首先表現(xiàn)為張柬之等五王被貶,這一般被認為是武韋集團聯(lián)合打擊功臣的結果。“(神龍)二年,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以武三思與韋氏奸通,潛謀誅之。事泄,為三思誣構,言同皎將廢皇后韋氏,彥范等通知其情。乃貶彥范為瀧州司馬、敬暉崖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盵1]卷91,2930此年秋,武三思又誣陷五王欲廢皇后、危君主,于是,中宗進一步削奪五人的官爵,將其流放邊州?!缎鲁鎏拼怪景俜N》所收桓彥范之弟桓臣范墓志可佐證史書記載,志文曰:“當時韋庶人懷鳩毒之意,武三思指馬鹿之偽,讒口潛遘,異端鋒起,俄而扶陽出洺州刺史,公左貶辰府司馬?!敝钡筋W诘腔螅皬┓兜炔⒆窂凸倬簟?。[2]卷120,4312五王被貶是武韋聯(lián)合行動的結果,此二人卻正是中宗勢力集團的核心成員。政變后中宗與睿宗對張柬之等五王所持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這不禁令人對政變前這五人與中宗、睿宗的關系產(chǎn)生了興趣。
從《舊唐書》卷九一和《新唐書》卷一二○關于這五人的傳記看,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長安四年均為司刑少卿,敬暉長安三年為中臺右丞,崔玄暐長安中為文昌左丞。司刑即刑部,是高武時期對刑部的改稱。文昌臺、中臺則是高武時期對尚書省的改稱。刑部的三人與尚書都省的二人是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呢?據(jù)五王傳記,長安中,袁恕己在任司刑少卿時,兼知相王府司馬,當時姚崇為相王府長史,張柬之在長安末被姚崇由司刑少卿推薦為秋官侍郎,或有袁恕己的引薦?;笍┓堕L安四年遷司刑少卿,與張、袁等成為一個團體成員。敬暉與崔玄暐兩人雖未在刑部任職,但與刑部也有聯(lián)系,崔玄暐之弟曾為司刑少卿,崔玄暐有條件因其弟的關系結識張、桓、袁等,并推舉與自己同在尚書都省的敬暉與之結交,最終形成了政變中的五人核心團體。這五人的聯(lián)結中,隱約可見相王府的背景,則五王被貶的深層原因或許不止武韋集團勾結打擊功臣那么簡單,而是頗有政變后中宗與相王兩集團爭權的意味。
張柬之的兒子張漪也參與了政變,其墓志稱“蓋老智謨之,少壯決之,內(nèi)有獻納,外則糺合,匡定之力,君參半焉?!敝疚倪€記載中宗欲加封張漪,對張柬之曰:“曩在春闈,嘗見卿子敢言時事,朕實拒之。今乃同升諸公,果集是績,真其兆也,卿奚讓焉?”[4]1420這可佐證張柬之父子原非中宗核心集團成員。
《新唐書》還記載了許多政變參加者,其中,崔泰之或為相王集團成員。他與五王關系密切,《崔泰之墓志》載其“與羽林將軍桓彥范等共圖匡復。中興之際,公有力焉?!盵4]1277他與李旦也有聯(lián)系。其墓志曰:“丁中令府君憂,……服闋,授太子通事舍人,……太子司議郎?!贝尢┲笧榇拗獪兀渥淠暝谡分杏涊d混亂,列舉如下:
序號崔知溫卒年公歷卒月出處備注1永淳二年683三月《舊唐書》卷五2永淳三年三月《舊唐書》卷一八五無永淳三年,疑為二年3弘道元年683三月《新唐書》卷三4弘道元年683三月《資治通鑒》卷二○三
唐高宗永淳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元年,并無永淳三年,故上表中第1、3、4這三種說法應都對應公元683年。嗣圣元年(684)正月李顯登基,二月被廢,同月李旦登基,以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天授元年(690)武則天臨朝稱制并以李旦為皇嗣,期間李旦雖無實權但仍為名義上的皇帝。按唐代禮制,官員丁父母憂多為三年。崔泰之丁憂起復后成為太子東宮屬官,這里的太子當為李旦之子李成器,而非李顯。崔泰之參與神龍政變,或因他與李旦的這一歷史淵源有關。也正因此,在神龍年間,他被外貶為洺州刺史,睿宗、玄宗時期,則又深受重用,先后歷官至黃門侍郎、戶部尚書等,進封清河郡公。[4]1277
其弟崔諤之也參與神龍政變,“預誅張易之有功,封博陵縣侯,賜實封二百戶?!盵1]卷185上,4791或是受崔泰之的影響?!度莆难a遺》第六輯收有《崔諤之墓志》,記其神龍初也被貶官,后“委質(zhì)代邸,預謀劉章,斗柄指而天迥,海水飛而龍躍。中夕事集,遲明君臨。”這里取漢初劉氏誅除諸呂的典故,表示他參與了誅韋氏行動,顯系相王集團成員,并因此“封趙國公,食邑五千戶”。
三、景龍政變與中宗的猜忌
神龍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fā)動政變,因該年九月中宗改年號景龍,后世稱之為景龍政變。安樂公主指稱相王為重俊同黨,中宗集團與相王、太平集團的矛盾表面化了?!顿Y治通鑒》卷二○八載:
初,右臺大夫蘇珦治太子重俊之黨,囚有引相王者,珦密為之審理,上乃不問。自是安樂公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日夜謀譖相王,使侍御史兼御史中丞冉祖雍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云“與重俊通謀,請收付制獄”,上召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蕭至忠,使鞫之,至忠泣曰:“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于則天,以天下讓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內(nèi)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上素友愛,遂寢其事。
雖然史載這是安樂公主的誣陷之詞,但從相王、太平的立場看,他們參與神龍政變是出于維護李唐的大局,倘若安樂公主成為皇太女,會產(chǎn)生兩種后果,其一,在父權制的中國,權力將轉(zhuǎn)入其夫武崇訓所屬的武氏家族;其二,安樂公主成為第二個武則天。這兩種情況都是相王與太平所無法接受的。所以,相王不是沒有可能在重俊政變一事中發(fā)揮過某種作用,重俊之黨的“引相王”,安樂公主的“誣奏”,也不是憑空而生;蕭至忠所言的“不能容一弟一妹”、“以祖雍一言而疑之”,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中宗心理的真實反映。李旦曾長期擔任皇嗣,身邊集結了眾多李唐的擁護者,政變中又出力良多,“統(tǒng)率南衙兵仗,以備非常”,[1]卷91,2942政變后仍擁有雄厚實力,讓中宗怎能安睡?
景龍政變中,曾參與神龍政變的李多祚站在太子重俊一方,被殺于政變現(xiàn)場,其女婿、兩子均被殺,其家被中宗下令籍沒。[1]卷109,3297神龍政變后,李多祚被封為遼陽郡王,為何會舍棄榮華富貴而再次冒險?《新唐書》給出了理由:“崔玄暐等得罪,多祚畏禍及”,[2]卷110,4125神龍元年政變,張柬之策動李多祚從變,他與五王的關系密切,自然會在五王獲罪后心生恐懼。景云年間,睿宗詔曰:“以忠報國,典冊所稱;感義捐軀,名節(jié)斯在。”[1]卷109,3297為李多祚徹底平反。史載李多祚宿衛(wèi)宮禁北門二十余年,李顯長期被流放,李多祚與長期擔綱皇嗣,于北門起居的李旦的關系當更為密切。魏元忠也身涉及景龍政變,其子參與政變,后被亂兵所殺。但政變后魏元忠仍受優(yōu)待,“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為高宗、天后所禮遇,競不以(其子)昇為累,委任如初?!盵1]卷92,2954后雖一再有大臣彈劾,但中宗也只是將魏元忠貶官而已。且在景龍四年,中宗對死于貶官赴任途中的魏元忠予以了追贈。睿宗即位,以魏元忠陪葬中宗定陵,后下詔曰:“晚年遷謫,頗非其罪”。[1]卷92,2955對魏元忠的評價似乎并不及李多祚,且似將其視為中宗集團成員。中宗、睿宗對李、魏二人生前與身后不同的態(tài)度,顯示出神龍政變中的參加者并不都是統(tǒng)一在中宗麾下,而是聚集在李唐王室的大旗之下的。這就為中宗在位期間的政局動蕩埋下了伏筆。李顯、李旦可以共同改周歸唐,但奪回大唐江山后,兄弟間的猜疑與嫌隙卻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
唐初名將程知節(jié)之孫程伯獻也參與了神龍政變,其墓志云:“聿求忠貞之伍,交說將相之間,推戴中宗,克平內(nèi)難”,中宗將其“超拜游擊將軍、右衛(wèi)郎將、知左羽林軍事”。武韋當政期間被貶官邊州,睿宗登基后,“特詔馳傳召見,拜右羽林將軍,以防遏功加云麾將軍,轉(zhuǎn)左威衛(wèi)將軍,換右衛(wèi)將軍?!盵4]1487中宗朝不得意的程伯獻被睿宗惦記并得到重用,說明他在神龍政變時應更貼近當時的相王李旦。聯(lián)系睿宗對李多祚、程伯獻等禁軍將領的態(tài)度,或可認為神龍政變時李旦在爭取軍隊支持的問題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這很可能又直接導致政變后李旦在禁軍系統(tǒng)有較深的根基,引起中宗、韋后與武三思集團的猜忌。
四、上官婉兒的政治選擇
神龍政變中上官婉兒選擇站在李氏一邊,她之后的命運頗能反映李氏兄妹三人組合內(nèi)部矛盾的演變過程。
神龍初,上官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史稱“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1]卷51,2175武三思、上官婉兒都是中宗集團的成員,故這里的皇家不是中宗而是相王為代表的李唐宗室。
但在中宗朝后期,上官婉兒開始與中宗集團貌合神離,其墓志新近出土,稱面對韋后與安樂公主亂政的局面,她曾對中宗進行過勸諫。
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 ;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 ;次之,請落發(fā)而出,卒為挫衂 ;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yī),才救懸絲之命,屢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請退為婕妤,再三方許。[5]87
這段墓志文字的記載在文獻史料中也可找到印證。神龍三年(707),太子重俊發(fā)動政變,誅武三思,又索韋氏及上官,“上官始懼,……遂乃歸心王室?!盵6]卷80,1747這里的“王室”顯然不是指中宗,而是相王為代表的李唐宗室。景龍政變后,中宗集團被削弱,上官婉兒受到觸動,開始向睿宗集團示好,為自己尋找后路。中宗集團出現(xiàn)了分裂,說明中宗與相王力量對比發(fā)生了微妙變化。
中宗駕崩,面對韋后垂簾聽政,意欲效法武則天的嚴峻形勢,上官婉兒竟在草擬的詔書中令相王輔政,“及草中宗遺制,引相王輔政。”[6]卷80,1747既體現(xiàn)了她表明立場的勇氣,也說明她具有洞察全局的眼光,還反映了形勢日漸明朗,權力進一步由中宗集團向相王集團傾斜。
不過她的如意算盤并未奏效,且最終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作的唐隆政變中,亡于玄宗刀下。“及難作,(上官)以草本呈劉幽求,幽求言于玄宗。玄宗不許,命殺之?!盵6]卷80,1747之所以被李隆基目為武韋之黨而殺掉,這其實只是表面現(xiàn)象,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過從甚密,中宗離世,三足鼎立變成了兩虎相爭,李隆基深知相王集團與太平公主勢力之間終有一戰(zhàn),為了削弱太平公主的力量,上官婉兒注定是無法得到玄宗原諒的。這其實仍是神龍政變的后遺癥,深刻反映了神龍政變后,李氏兄妹組合已呈現(xiàn)無法調(diào)和的內(nèi)部矛盾,不僅中宗與其弟、妹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相王與太平公主也都在覬覦最高權力,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特色,決定了這樣的“三家村”狀況不可能長久存在。
五、結語
由于神龍政變主謀非一人而是一個組合,故政變后矛盾叢生。過去多認為武則天之后的高層女性干政是中宗、睿宗時期政變頻仍的原因,其實,還應該考慮到李顯、李旦及太平公主兄妹爭權的因素。五王、武三思、韋后、太子重俊、上官婉兒等人的結局看似偶然,其實是歷史的必然,是神龍政變遺留問題的副產(chǎn)品。神龍政變不但對中宗朝的政局有重要影響,還對此后睿宗朝的政局也有隱含的影響,間接導致睿宗朝李氏兄妹、姑侄的爭權,直到玄宗登基,中央政局才趨于穩(wěn)定。限于篇幅,此不贅述。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神龍政變后,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于政變目標、主謀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政變后復雜局勢,先后執(zhí)政的中宗、睿宗及玄宗均選擇了隱晦的書寫方式。據(jù)《新唐書》卷五八《藝文二》,魏元忠、武三思等撰《則天皇后實錄》二十卷,劉知幾、吳兢刪正,宗秦客又著《圣母神皇實錄》十八卷,吳兢著《中宗實錄》二十卷、《睿宗實錄》五卷,劉知幾有《太上皇實錄》十卷。實錄一般成于舊皇駕崩、新皇登基后,《則天皇后實錄》成于中宗時,魏元忠是中宗朝重臣,武三思是中宗集團主要成員,他們對中宗的回護應是情理之中,史載劉知幾“修《武后實錄》,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2]卷132,4521中宗、睿宗實錄分別成于睿宗、玄宗時,且武后、中宗、睿宗實錄最后的編訂主要經(jīng)劉知幾、吳兢之手,此二人均歷仕武周、中宗、睿宗、玄宗數(shù)朝,雖都是公認的史家良才,但自然仍重在從正面展現(xiàn)玄宗父子的功業(yè),睿宗李旦是兄妹三人中最后的勝利者,史家對他在神龍政變前后的描寫最少、最模糊,這或許與執(zhí)史筆者的刻意為之有關。
(致謝:承蒙西安碑林博物館王慶衛(wèi)博士提供相關墓志資料,為本文寫作提供了許多幫助,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毛陽光.新出土唐劉憲墓志疏證[J].中原文物,2013(1):80-87.
[4]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李明,耿慶剛.《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箋釋——兼談唐昭容上官氏墓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2013(6):86-91.
[6]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學術編輯黃彥震]
[責任編輯朱毅然]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oup in Shenlong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Emperor Zhongzong Period
WANGLan-lan
(InstituteforChang’anHistoryandCultureStudies,Xi’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 coup in Shenlong”is a joint action planned by Xian Li,Dan Li and Princess Taiping, aiming to overturn Zhou Dynasty and rebuilt Tang Dynasty. It leads to constantly conflict and fights in Emperor Zhongzong period. On the one hand,Emperor Zhongzong of Tang established powerful groups,which lead Sansi Wu and Queen Wei’s grabbing the power. On the other hand,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mperor Zhongzong and Dan Li along with Princess Taiping appeared, which can be inferred from several events,such as the demotion of the five marquises,“the Jinglong coup” started by Prince Chongjun Li,the change of Waner Shangguan’s political attitude,and so on. The leftover problems of “The coup in Shenlong” influenced not only Emperor Zhongzong period,but also Emperor Ruizong period,which hasn’t been solved until Emperor Xuanzong was enthroned. From then on,the power was held solely by Emperor Xuanzong, and the prolonged conflict to seize the central power came to an end.
Key words:the coup in Shenlong;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Emperor Zhongzong period;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Xian Li and his brother with sister
收稿日期:2015-12-25;修回日期:2016-01-15
作者簡介:王蘭蘭,女,陜西鳳翔人,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隋唐史、陜西地方史。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6-0096-05
■歷史·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