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云南農村選民的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

      2016-07-01 05:33:48朱金衛(wèi)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朱金衛(wèi)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云南農村選民的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

      朱金衛(wèi)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西安710100)

      摘要:以云南省兩個縣8個自然村262名選民為被試,采用自編“農村選舉行為問卷”探討了選民人口學特征及其與選舉行為的關系。結果表明:(1)性別、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因素對選民選舉行為沒有顯著影響;(2)40歲以上的大齡選民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村民權益的意義;(3)漢族選民比少數(shù)民族選民更看重選舉對落實國家政策的意義,而少數(shù)民族選民在投票時比漢族選民更容易受候選人身份、候選人背景和政黨意見的左右。

      關鍵詞:農村選民;人口學特征;選舉行為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28

      選舉行為的心理學研究已有60年的歷史[1]。早期的研究側重于選民心理與選舉行為的關系[2-3],20世紀70年代后轉向政治家的心理特征對其政治決策行為和領導方式的影響問題①,近期則傾向于探討候選人的心理特征對選民投票傾向的影響[4-5],從而顯示出將政治領導人和選民納入到整合研究范式中的趨勢。由于中國大陸的選舉民主化進程以農村為開端,首先在農村實行村委會直接選舉,因此社會學與政治學研究者把關注的焦點集中于農村的選舉問題,但從心理學方法探討農村選民的選舉行為還幾乎是空白。最近,張鋒等人探討了農村選民選舉行為的結構特征[1]、農村選民的性格類型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6],均獲得了有意義的結果。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繼續(xù)探討農村選民的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兩個縣共四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隨機選取3個行政村,每個村隨機選取18歲以上的公民25人左右。共發(fā)放問卷318份,實際收回問卷292份,刪除未填完的及不合格的問卷30份,最后進入統(tǒng)計分析的有效問卷為262份。其中,男性168人,女性94人;18—29 歲129人,30—39歲74人,40歲以上59人;小學25人,初中146人,高中76人,大專15人;月收入500元以下148人,500—1000元92人,1000元以上22人。所有被調查者均參加過一次以上的村級選舉投票,最多投票次數(shù)為13次,平均投票次數(shù)為4.5次。

      (二)研究工具

      對農村選民選舉行為的測量采用自編的“農村選舉行為問卷”,包括政見取向和非政見取向兩個分問卷,均為五點自評量表。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政見取向問卷由“政策效應”、“民生意識”、“村民權益”和“監(jiān)督機制”4個因素構成,非政見取向問卷由“候選人身份”、“候選人德能”、“選民社會關系”、“候選人背景”、“選民自我利益”、“選民自我權利”和“政黨意見”7個因素構成。以Cronbach α系數(shù)為指標,考察兩個分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結果顯示,所有因素的α系數(shù)均在0.6 以上,說明各因素項目之間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1]。

      (三)調查資料的收集

      對所選定的4個鄉(xiāng)鎮(zhèn)12個行政村實施問卷調查。采取團體調查和個體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統(tǒng)一的程序進行,問卷當場發(fā)放,當場收回。調查無時限,做完為止。

      (四)統(tǒng)計指標與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選取農村選民的性別、年齡、民族、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經濟收入等人口學變量為影響農村選民投票取向的潛在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分為內源性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和民族三個變量)和外源性因素(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三個變量)兩類。對被試在“農村選舉行為問卷”上的分數(shù)采用Eta系列相關分析方法考察選民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之間的相關,并采用F檢驗考察不同人口學特征的選民在選舉行為上的差異。全部統(tǒng)計工作由SPSS10.0完成。

      二、研究結果

      (一)選民人口學特征與其政治選舉行為的相關分析

      表1 被試人口學特征與其政見投票取向各因素之間的系列相關分析結果

      注:*p<0.05,**p<0.01,***p<0.001,表2同。

      在非政見投票取向上,性別、年齡和政治面貌與所有七個因素均無顯著相關;民族與候選人身份和政黨意見兩個因素具有顯著相關;教育程度與候選人德能具有顯著相關;經濟收入與候選人德能、選民自我利益以及選民自我權利均具有顯著相關。總的來看,選民的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雖有一定的相關,但只是弱相關。(表2)

      (二)選民人口學特征與其政治選舉行為的差異檢驗

      1.選民人口學特征與政見投票取向調查數(shù)據(jù)的比較結果

      對不同人口學特征的選民在政見投票取向問卷的調查分數(shù)進行F檢驗,結果(表3) 顯示,在內源性變量上,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未見性別變量對政見投票取向的主效應;年齡變量在村民權益因素上顯示了主效應,對各年齡組平均數(shù)的LSD檢驗結果表明,顯著差異存在于18—29歲的選民與40歲以上的選民之間(p<0.01),說明后者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村民權益的意義;民族變量在政策效應因素上顯示了主效應,從平均數(shù)上看,漢族選民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國家利益、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意義。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性別與年齡變量在村民權益因素上顯示了顯著效應(p<0.05),但簡單效應檢驗結果未發(fā)現(xiàn)各水平之間的交互作用效應。

      表2 被試人口學特征與其非政見投票取向各因素之間的系列相關分析結果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選民政見投票取向調查數(shù)據(jù)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注:*p<0.05,**p<0.01,***p<0.001。

      在外源性變量上,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均未發(fā)現(xiàn)對政見投票取向的效應,也未見各變量間的交互效應。說明選民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變量對村民選舉意義的看法不產生直接的影響。

      2.不同人口學特征選民非政見投票取向調查數(shù)據(jù)的比較結果

      對不同人口學特征的選民在非政見投票取向問卷的調查分數(shù)進行F檢驗,結果(表4) 顯示,在內源性變量上,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未見性別變量和年齡變量對非政見投票取向的主效應;民族變量在候選人身份、候選人背景和政黨意見三個因素上顯示了主效應(p<0.01或0.05),從平均數(shù)上看,少數(shù)民族選民的投票行為更容易受候選人身份、候選人背景和政黨意見的影響,尤其是候選人身份的影響更大一些。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在所有因素上都未發(fā)現(xiàn)交互作用效應。

      在外源性變量上,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均未發(fā)現(xiàn)對非政見投票取向的效應,也未見各變量間的交互效應。說明選民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變量對選民的投票行為不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農村選民的若干人口學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在本研究條件下,農村選民的內源性因素(性別、年齡、民族)和外源性因素(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在整體上都是不顯著的。

      表4 不同人口學特征選民非政見投票取向調查數(shù)據(jù)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在三個內源性因素上,性別因素無論是與選民政見問卷的各個因素還是與非政見問卷的各個因素上的評定分數(shù)既沒有顯著相關,也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農村男女選民對我國村級選舉的意義的認識以及投票決定傾向都是一致的。這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男女平等政策在選舉過程中的積極效應。

      年齡因素與選民政見問卷的村民權益有顯著相關;18—29歲的選民與40歲以上的選民對選舉在維護村民權益中的作用的認識具有顯著差異,40歲以上的選民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村民權益的意義。這顯然與選民的農村生活經驗和他們自身的價值觀點有關。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18歲的公民獲得選舉權,但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村民長期生活在學校,對自己身處的農村環(huán)境缺乏實質性的了解和體驗,他們的未來人生走向尚不穩(wěn)定,相當一些年輕人渴望有機會走出農村,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他們心目中,選舉與其自身的利益關系不是非常密切。相反,40歲以上的成年選民長期生活在農村,思想穩(wěn)定,安于目前的農民角色和農村生活方式,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經歷過多次選舉,有相當豐富的選舉經驗,對選舉與他們利益獲得的關系有較為深刻的體驗,因此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自身權益的價值。

      民族因素與選民的選舉行為關系相對密切。在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上,相關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結果一致表明,民族因素與政策效應具有顯著相關,漢族選民比少數(shù)民族選民更看重選舉的政策性意義,即漢族選民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國家利益、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意義。在非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上,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民族因素與候選人身份和政黨意見兩個因素具有顯著相關,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少數(shù)民族選民比漢族選民的投票行為更容易受候選人身份、候選人背景和政黨意見的影響。這反映出少數(shù)民族選民的選舉意識和投票中的民主權利意識需要增強。

      在三個外源性因素上,選民的黨派因素無論是在政見投票取向還是非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上均未顯示出密切的相關效應。這一結果與西方國家的調查結果完全不同,反映出中國大陸政黨制度的特殊性。同時,它也反映出農村選民自身缺乏強烈的黨派意識,選民的政治身份和候選人的政治身份都對選民投票的傾向性不發(fā)生直接的影響。

      選民的受教育程度與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上的得分沒有顯著相關,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選民對村級選舉的意義的理解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與非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中的候選人德能具有顯著相關,受教育程度高的選民在決定投票傾向時相對看重候選人的道德和領導才能。根據(jù)國外的研究,選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義務感也越強[8]88。因此,在選舉中越可能依據(jù)候選人品德和領導才能來決定自己的投票傾向。根據(jù)人們的一般印象,受教育程度高的選民不僅具有更強烈的民主意識和社會公正理念,而且更能夠理解民主的本質,并更加能站在社會的立場上施行自己的民主權利。但是從本研究的結果看,農村選民的受教育程度的上述意義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xiàn)。一個原因是農村選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選民之間的文化教育水準的差異較小,因而在統(tǒng)計上難以體現(xiàn)出受教育程度與選舉行為的實質性關聯(lián)。

      選民的經濟收入與政見投票取向問卷各因素的得分沒有顯著相關,不同經濟收入的選民對農村選舉的意義的認識也沒有顯著差異。在非政見投票取向問卷上,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選民的經濟收入與候選人德能、選民的自我利益和選民自我權利均有顯著相關,但方差分析未發(fā)現(xiàn)不同經濟收入的選民在這些因素上的差異。本研究的對象是經濟欠發(fā)達的云南農村地區(qū)的選民,由于自然環(huán)境、交通條件和傳統(tǒng)習俗等多方面的不利影響,這些地區(qū)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較小,且多數(shù)選民的經濟收入在500元/月以下,因此難以看出經濟發(fā)展水平對選民選舉行為的顯著影響。

      總的看來,農村選民的人口學特征對其選舉行為的影響不明顯,由于國內缺乏同等條件的類似研究報告,我們難以對這個結果進行比較性討論,也難以判斷這個結果是否反映了我國農村選舉中的普遍性和穩(wěn)定性的規(guī)律。但我們認為,這個結果既與云南省農村地區(qū)選民的整體素質不高有關,也與這些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水平不高有關。這些因素給實施本研究,特別是對于實現(xiàn)研究的樣本分布的合理性和適當性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有關農村選民選舉行為的人口學特征仍然需要在更加廣泛的地區(qū)獲得實證研究資料,以便能夠對這個問題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

      四、結論

      本研究獲得如下主要結論:第一,性別、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對選民選舉行為沒有顯著影響;第二,40歲以上的大齡選民更看重選舉對于維護村民權益的意義;第三,漢族選民比少數(shù)民族選民更看重選舉對落實國家政策的意義,而少數(shù)民族選民在投票時比漢族選民更容易受候選人身份、候選人背景和政黨意見的左右。

      [注釋]

      ①相關研究有:Wendt H W, Light P C. Measuring“greatness”in American presidents:model case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olitical leader ship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9 (1).

      Winter D G. Measuring t he motives of southern African political leaders at a distance. Political Psychology,1980(1).

      Winter D G. What makes Jesse run ? Psychology Today,1988 (7/ 8).

      Suedfeld P, Rank A D. Revolutionary leaders:long-term success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conceptual complex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6(2).

      Tetlock P E. Personality and isolationism:content analysis of senatorial spee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

      Milbum T W. The Q-sort and t he study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 In: Hermann MG, ed. The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 New York: Free Press,1977:131-144.

      Simonton D K. Presidential personality: biographical use of t he Gough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1).

      Simonton D K. Presidential style: biography,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6).

      Simonton D K.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In: Pervin L 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The Guilford Press,New York,1990:670-692.

      Etheredge L S. Personality effect 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898-1968:a test of interper sonal generalization theo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8(2).

      DiRenzo G. Personality-voting link focus of prof’ s research. Up Date,October,31,1996(16).

      Pillai R,Williams E A,Lowe K B,et al. Personalit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trust,and the 2000 U. S. presidential vot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2).

      [參考文獻]

      [1]張鋒,等. 農村選民選舉行為的結構特征[J].應用心理學,2004(4).

      [2]Adorno T W,F(xiàn)renkel-Brunswik E,Levin-son D J,et al.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M]. New York:Harper & Row,1950.

      [3]Sales S M. Economic threat as a determinant of conversion rates in authoritarian and nonauthoritarian church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3).

      [4]DiRenzo G. Personality-voting link focus of prof’ s research[J].Up Date,1996,16(9) .

      [5]Pillai R,Williams E A,Lowe K B,et al. Personalit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trust,and the 2000 U. S. presidential vote[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2).

      [6]張鋒,朱金衛(wèi),李春茂.農村選民的性格類型特征與其選舉行為的關系[J].應用心理學,2005(2).

      [7]溫忠麟,邢最智.現(xiàn)代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技術[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8]納爾遜.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學術編輯黃彥震]

      [責任編輯朱毅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Voter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lection Behavior in Yunnan Province

      ZHUJin-wei

      (InstituteofEducationandScience,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researched how electorate’s demology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their voting behavior in rural regions with a sample of 262 participants from two counties and eight villages of Yunnan Province by Rural Voting Behavioral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themselv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factor of sex, political affiliation, educational level and economical income were not found to influence voting behavior significantly; (2) voters over forty years old valued the voting behavior’s effect on defending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3) the Han electorate valued its eff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the voting behavior of electorate from ethnic groups tends to be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concerning candidate’s identity, candidate’s background and party’s political opinion.

      Key words:electorate in rural regions; electorate’s demology characteristics; voting behavior

      收稿日期:2015-12-31;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簡介:朱金衛(wèi),男,陜西延安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和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6-0127-05

      ■哲學·政治·法學研究

      上高县| 蒙阴县| 南澳县| 宁安市| 托里县| 左贡县| 玛沁县| 宁城县| 云安县| 阳泉市| 铜陵市| 苗栗市| 德格县| 龙岩市| 涡阳县| 莱芜市| 饶平县| 环江| 古浪县| 河南省| 磴口县| 黄龙县| 万山特区| 那坡县| 仙游县| 乌拉特后旗| 正定县| 富锦市| 新蔡县| 平顶山市| 鄂尔多斯市| 宜君县| 南雄市| 定结县| 灌云县| 台安县| 舟曲县| 达孜县| 安远县| 丰镇市|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