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華
梁啟超, 近代著名學者和政治家, 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的一生,除在學術(shù)上與政治上有重大影響外, 其在家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同樣不可忽視。梁啟超身先示教, 飲冰室英杰輩出, 先后出現(xiàn)三個中科院院士, 新會梁氏成為文化名門, 實在是中國家庭史上的一個奇跡。
一、言傳身教, 培養(yǎng)子女愛國奉獻的情操
蘇聯(lián)教育家別林斯基在論及道德教育時有一個經(jīng)典的觀點: 在兒童的道德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 不是偉大而遠離兒童的人類范例, 而是每天圍繞在兒童四周的普通行為范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品行在朝夕相處之中不知不覺被子女接受、效仿。明代陸世儀認為童蒙教育“凡家庭之教最急” , 以身示教是家教的關(guān)鍵, 若父母道德有缺, 子女人生的第一課上不好, 以后“雖有良師, 教誨亦難” 。因此父母自身的道德品質(zhì)在家教中至關(guān)重要。《學記》曰: “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绷簡⒊舱f: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 最少也不愧做你們姐妹弟兄( 指思成、思順諸人) 的模范?!彼侨绱苏f也是如此做的。辛亥革命后, 袁世凱妄圖稱帝, 為確保革命果實維護共和, 梁啟超著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聲討竊國巨賊袁世凱。袁嘗以二十萬元巨款收買這篇檄文并恐嚇任公(任公是梁啟超的號): “亡命十年, 此種況味亦既飽嘗, 何必更自苦”呢? 梁任公談笑自若: “余誠老于亡命之經(jīng)驗家也。余寧樂此, 不愿茍活于此濁惡空氣中也?!彼牡茏硬体娀貞浀溃?“帝制議興, 九宇晦盲。吾師新會先生居虎口中, 直道危言, 大聲疾呼, 于是已死之人心乃振蕩而昭蘇。先生所言, 全國人人所欲言, 全國人人所不敢言, 抑非先生言之, 固不足于動天下也?!北憩F(xiàn)了梁啟超高尚的人格和高貴的愛國情操。
梁啟超常常教育子女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獻社會、回報社會。他在給兒女的信中說: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 才不愧我之愛兒。人生在世, 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笨箲?zhàn)期間, 梁思順居住在淪陷區(qū)北平, 日本人威逼利誘三番五次拉她出來做事, 她堅決不應, 保持了高潔的德操, 并且從自己并不寬裕的積蓄中拿出一部分捐給防癆協(xié)會, 贊助設立在西山的青年肺病療養(yǎng)院??箲?zhàn)勝利后, 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舉她為“國大” 代表, 她拒不接受, 卻通過協(xié)和醫(yī)院余汝琪女士向解放區(qū)捐贈衣物?!叭吮赜姓鎼蹏?, 然后可以用大事”。梁啟超的子女大多留學國外, 完全可以進人西方上層社會,國外的發(fā)展機遇和發(fā)展空間要遠遠大于國內(nèi), 但他們都義無反顧地選擇歸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 思成夫婦疾病纏身, 生活清貧, 度日如年。美國有些大學和博物館想聘用他們, 這無論對于他們研究或治病都大有益處, 梁思成一一婉言謝絕:“我的祖國正在危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碑厴I(yè)于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的三子思忠秉性更似乃父,對祖國前途命運尤為關(guān)心,值日寇侵華之際,思忠不畏兇險毅然回國,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zhàn),不幸為國事犧牲于兵火紛飛的戰(zhàn)場。
二、啟蒙開智,奠定子女智力發(fā)展的基礎
啟蒙教育的重要,使人們極為關(guān)注早年智力的開發(fā),“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倍桃舱J為兒童的啟蒙教育應早為之,“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雖未曉知,且當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雖以他言惑之,不能人也。若為之不豫,及乎稍長,私意偏好生于內(nèi),眾口辯言鑠于外,欲其純完,不可得也。故所急在先人,豈有太早者乎?”
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梁啟超是最早關(guān)注兒童啟蒙的教育家之一。他認為幼學是人生的起點,“春秋萬法論于始,幾何萬象起于點,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梁氏兄妹入學較早,基礎知識打得很扎實。思禮剛?cè)龤q,梁啟超就令他每天寫五個大字,手把手教他給兄姊寫信。梁啟超以為近代中國科技文化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在于人才匱乏,毫無創(chuàng)新意識。究其根源,乃幼年所受“蠢陋野悍,迂謬猥賤”的學究教育所致。以此為鑒,梁啟超沒有讓子女進呆板的私塾啟蒙。長女思順出生較早,其時尚無女子學堂,任公便親自授女,主課經(jīng)史,副課詩詞,造就了思順深厚的古文功底。梁啟超還為愛女的書房取名“藝蘅館”,傳頌一時的《藝蘅館詞選》即源于早年所受的家教。
梁啟超在啟蒙教育中主張獎賞教育,反對體罰教育。他認為教子應以道導之,以術(shù)撫之,而不是以力服之。舊教育中動輒對兒童棍棒相加,“毀齒執(zhí)業(yè),鞭笞撻,或潰血肉,饑不得食,寒不得息”的殘酷做法,梁啟超深惡痛絕。他抗議,七歲孩童即使犯罪尚且可以寬免,為何孩童上學卻要“受此苦刑”!不因勢以導,強迫兒童學習,這種做法違背教育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梁啟超接受了近代科學知識,了解到人的“大腦主悟性”“小腦主記性”,因而強烈反對強令記憶,扼殺兒童的天賦悟性,主張“教童子者,導之以悟性”。夫人李氏對子女的教育很嚴格,梁思成回憶說:“我小時候很淘氣,有一次考試成績落在弟弟思永后面,我媽氣極了,用雞毛撣捆上鐵絲抽我?!绷簡⒊弥?,一面狠狠地批評了李夫人,一面教導思成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做人,既是慈父,又是良師。對于子女的學習,梁啟超每令他們理解后再記憶,他甚至還在家中設一實驗室,孩子們遇到理化問題一時想不通,可以動手做實驗,增強理解。梁啟超的兒女們完全是在一個高于同時代的良好環(huán)境中學習的,既學得輕松又學得扎實。他們的智商在早年就得到了很好的開發(fā),這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無懼憂患,培養(yǎng)子女不怕挫折的精神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張載提倡“困辱非憂”,人可以在逆境中煥發(fā)智慧,磨煉意志,升華情操。梁啟超亦常常告誡子女:“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谷贻呍偬幦缜皵?shù)年之境遇者,更閱數(shù)年,幾何不變?yōu)榧w绔子哉。”優(yōu)逸的環(huán)境容易使人慵懶喪失斗志,反之逆境則能讓人奮起斗志昂揚。梁啟超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繼承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憂患意識,并巧妙地將它移植到家庭教育中來。梁思成回國擇業(yè)時,曾打算直接進清華做教授,一則清華待遇高,二則清華環(huán)境舒逸。梁啟超極力反對,“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氣”。其時張學良創(chuàng)辦東北大學,急需大批人才開懇處女地。梁啟超聞訊非常高興,忙代兒子接下聘書,“那邊建筑事業(yè)將來有大發(fā)展的機會,比溫柔鄉(xiāng)的清華園強多了……我想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庇谑撬汲扇チ藯l件待遇大大低于清華的東北,創(chuàng)建了東北大學建筑系,不但培養(yǎng)了眾多現(xiàn)代建筑人才,也在低劣的環(huán)境中鍛煉了意志、能耐,為以后成為斐聲中外的建筑學家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同世間尋常人父一樣,任公并非圣人般能夠太上忘情,他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女,但是絕不縱容溺愛他們,以免長大后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他希望子女能夠較早地獨立生活不依賴父母,讓他們在困境中磨煉出獨立的人格。梁啟超曾對兒女們說:“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磨煉出來?!?6歲的思莊本擬去美國念書,思成、思忠、思永等人都在美國,兄妹間可以相互照應。梁啟超怕愛女過分依賴兄長,養(yǎng)成嬌氣,斷然將“小寶貝”送往加拿大讀書。對那些在海外的子女梁啟超一再叮囑他們要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十二分地注意鍛煉、修養(yǎng),預備著將來廣受孟子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者”。為子女掌舵導行,可謂煞費苦心。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生活難免有跌跌絆絆的挫折,有時打擊還來得很大甚至無情。戊戌變法失敗后,不少先進的仁人志士對國家社會喪失希望,有的專心學問終身不問政治,有的干脆遁入空門伴守古佛青燈。偌大的中國竟無梁啟超安身之處,迫使他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流亡日本,還不時躲避清廷鷹犬的搜捕,如此遭遇讓人心灰意冷打鼓退堂亦在常理之中。然而任公并不悲觀失望,繼續(xù)為國事東奔西走。他教導子女:“我以為一個人什么病都可醫(y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y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1923年思成出國前夕不幸遇車禍,傷勢甚重,非但耽誤了深造之機,而且留下了終身殘疾,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走路微跛。梁啟超得知情況后,最擔心的不是思成身體落殘,而是怕他精神低落,喪失生活前進的勇氣。梁啟超疾書勸慰:“人生之旅歷途甚長……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性之好機會?!彼膭顑鹤討?zhàn)勝心理上的陰魘,把挫折當成磨煉的機會。梁思成后來在文革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被指為右派,正是在父親諄諄教導的感知下,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四、注重實際,培養(yǎng)子女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
古代著名家庭教育家顏之推曾批評世上的讀書人,“但能言之,不能行之”,“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棁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妵?jīng)綸,略無施也?!崩碚撆c實踐相脫離是學人常有的一種毛病。梁啟超把學問分為“紙的學問”和“事的學問”,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常提的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他主張兩者結(jié)合,知行并進,認為如果學習不得要領,如學醫(yī)學、礦學這樣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只把它的教科書、課本背得滾瓜爛熟,而不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就像把文章燒成灰吞食掉一般,“無論文學之紙灰,礦學之紙灰,其為無用一也”。思永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考古學,這是一門與實踐聯(lián)系極緊密的學科,梁啟超寫信要求他回國實習,收集一些中國野外的資料。于是思永回國整理了清華所藏的著名考古學家李濟于1926年發(fā)掘的山西省西陰村史前遺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寫成了英文??斋@頗豐。宋代教育家胡瑗說:“學者只守一鄉(xiāng),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tài),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于學者矣。”梁啟超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思成夫婦在美國學成建筑學預備回國之時,梁啟超說:“我總想你們回國之前,先在歐洲住一年或數(shù)月,因為你們學此一科,不到歐洲實地開開眼界是要不得的?!倍乙辉訇P(guān)照:“你腳踏歐陸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詳細的日記,將所看的東西留下印象(凡注意的東西都留它一張照片),可以回來供系統(tǒng)研究的資料?!彼汲煞驄D一路歐游,觀賞了北歐嚴整的市政,德國萊茵河畔的著名堡壘,意大利文藝復興時的人文裝飾,土耳其回教的建筑美術(shù)。這次游歷對日后梁思成建筑藝術(shù)的成功著實功不可沒。
梁啟超大力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謂知行合一,二者兼?zhèn)浞椒Q得上是學問?!睂W問是拿來致用的,不單是為學問而學問而已。”他以自己晚年講得最多的史學為例,不僅僅滿足于“求真”,而且主張“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xiàn)代人活動之資鑒”,這與胡適從美國搬來大力提倡的實用主義很有幾分相似。但是梁啟超的“致用”是“致用于國家”,致用于國計民生,社會進步,而不是為個人私利所“用”,他反對子女將學問當成做官、謀求私利的手段。國富民強需要人盡其才,發(fā)揮個性和特長。他多次反思青年為仕而學,擁擠于政界的危害:不僅成為政治腐敗的溫床,而且埋沒人才,危害自身。“雖以志節(jié)之士,一人乎其中,則不得不喪其未來,而人格既日趨卑微,則此后自樹立之途乃愈隘”。他痛述自漢而后,朝廷以利祿引誘士人,人們都為官而學,“為官而學,學自此湮矣。”所以他極力反對“為官而學”,教育子女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他曾告誡思順夫婦:“作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比喂木艂€子女每個人在學術(shù)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對我國科技文化的發(fā)展進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與梁啟超的悉心教育是分不開的。
五、趣味與漸進,培養(yǎng)子女學會學習的方法
梁啟超自稱信仰趣味主義,拿趣味作人生觀的根底。梁啟超一生所作極多,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每天除睡覺外,沒有一分種一秒鐘不是積極活動。然而我絕不覺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為我每天的活動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樂,補得過物質(zhì)上的消耗而有余”。他把學問上事業(yè)上的成功歸結(jié)為趣味的導引,沒有趣味的人就像機器沒有燃料一樣不能運轉(zhuǎn),這種人勉強留在世上也不過是行尸走肉。梁啟超時刻注意子女的興趣,他怕思成在美國學得太專門,把生活弄得近于單調(diào)、厭倦乃至苦悶。他要求思成“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學之某部門,多用點工夫”,只有培養(yǎng)多方面的興趣,學習、生活才會有滋有味。
不可否認,有人憑苦學而非趣味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樣付出的勞動較之有趣味的學習不知要艱辛多少。鑒于19世紀以來生物學進步造成的社會許多巨大變化,梁啟超本希望思莊學生物,可是麥基爾大學的生物教授教得不好,思莊學了很長時間都不能對生物產(chǎn)生興趣,更談不上好成績。梁啟超了解到女兒的狀況后,特地寫信勸導:“凡學問最是在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近來發(fā)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彼记f此后改學有濃厚興趣的文獻學和圖書館學,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趣味是人生前進的要素,趣味喪失掉生活則變得無意義。但趣味是有高尚和低賤之分的,梁啟超指出,趣味的性質(zhì)未必都是好的,如賭嫖也是某些人的人生趣味。作為家長、老師、教育者要積極引導子女、學生走正途,激發(fā)他們好的興趣,不跌人下流行列。
有趣味學習就有了動力。但是,學習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應該遵循“由淺而深、由粗而精”“由繁反約”“因勢以導、引譬為喻”等原則、規(guī)律。孟子以“揠苗助長”的故事來比喻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方面應是盡力耕耘,反對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反對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知識只能靠點滴積累,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蹦纤沃祆鋸慕逃叩慕嵌瘸霭l(fā),提出“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遠者大者。……學者當循序而漸進,不可厭末而求本?!币彩菍W習應循序漸進的一種闡述。學習無終南捷徑可走,梁啟超痛感幼兒教育”未嘗識字,而即授之以經(jīng);未嘗辯訓,未嘗造句,而即強之為文”。他很推重我國古代先哲的“優(yōu)游涵泳,使自得之”的學習方法?!胺沧鰧W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特別強調(diào)只有“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莊初至北美因語言不通等原因,學習跟不上進度,于是拼命用功以免落于人后,梁啟超并不欣賞她的學習方法,對她說:“做學問不必太求猛進,像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盡管思莊奮力苦讀,可是收獲甚微,沒能進大學。此后思莊聆聽了父親的教誨,一年下來便輕松考進了加拿大著名的高等學府麥基爾大學。梁啟超科學的學習方法又一次在女兒身上得到了證明。
梁啟超的育子之道絕非上述五個方面所能概述,而梁思成眾兄妹的成就是梁家良好家庭教育的結(jié)果則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所有學者名人的后代都能成才,就以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為例,南海先生的兒女多數(shù)平庸無能,梁啟超對此也很痛心,他分析是康南海“全不會管教兒女,弄成這樣局面”。得此教訓,梁啟超百忙之中不忘家庭教育。子女在身邊時,任公以自己為榜樣,對他們言傳身教;子女遠離自己時,就以兩地書為工具時刻了解他們的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梁啟超的書信中,沒有居高臨下,沒有道德說教,沒有隨意指斥,只有平等交流,循循善誘,關(guān)心呵護溢于言表,讓摯愛的溫情流淌在每一個兒女的心田。正因為如此,梁啟超造就了梁思成等新中國解放后尤其是建設中的一批梁氏功臣,書寫了中外教育史上一個傳奇佳話。
參考資料:
1.傅任敢《學記譯述》,上海教育出版社。
2.梁啟超《梁啟超家書》,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3.陶菊隱《籌安六君子傳》,中華書局。
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5.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6.《二程集》,中華書局。
7.林洙《建筑師梁思成》,天津科技出版社。
8.毛禮銳《中國古代教育家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9.黃延復《梁啟超治學雜拾》,《人物》1985年第1期。
10.夏曉虹《追憶梁啟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1.《荀子新注》,中華書局。
12.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
(選自《南通師范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