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姣燕
【摘要】新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價值,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新詩的價值得不到有效的體現,近年來,在新課改的推動下,經過廣大語文教育者的努力,中學新詩教學和研究在艱難前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本文希望通過探討中學新詩的教學策略,為中學語文新詩教育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詩歌 新詩教學
新詩是承載詩歌文化的重要分子,跟古典詩一樣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由于新詩沒有嚴格的字數、押韻、平仄的限制,較古典詩更加通俗易懂,讓更多的人詩意地生活,用詩表情,因詩達意。既然如此,中學語文要更加重視并不斷地推進新詩的教學了,由于新詩的教學方法不同于古詩,下面筆者結合實踐并通過總結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來介紹一些有效的新詩教學策略:
一、以讀帶講,反復誦讀
語文教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要教會學生讀書,詩歌教學更是如此。當然,誦讀不是把作品的內容用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簡單行為,而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言語活動,讀者在誦讀的時候對語言進行了心理建構,把賦予了個人的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文字外化為聲音,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聆聽誦讀,也會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欣賞中深化體會。
在《沁園春·雪》的一個教例中,一位老師設計了三個教學階段:課始、講讀和收束階段,在講讀階段,分為八個步驟——教師激情誦讀、聽配樂錄音朗誦、教師激情誦讀、全班同學朗誦、男生女生分別誦讀上下闋、師生背讀、學生演示誦讀、學生自由表情朗讀并背誦;收束階段,幾位同學朗誦,現場錄音、播放、比較,課后作業(yè)是讓每個同學課下朗誦、錄音并品評自己的誦讀。整個課堂設計簡單明確,將誦讀作為教學的主線,所有的“鑒賞”都為“誦讀”服務,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詞的情感、節(jié)奏、氣勢、意蘊等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得出,而是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自己品味出來。課例中的誦讀,形式多樣,調動了所有學生參與其中,使課堂不僅僅是幾個“大膽”學生的舞臺,這克服了大多數課堂的機會不均的弊端。另外,每個學生課外的朗誦、錄音和品評,可以切實地深化并提高學生的感受,這一方法獨特,值得推廣。
二、異同對照,比較賞析
比較式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中一種基本的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思路,利用對比可以增加教學的深度和層次,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知識》2014年第11期有一則優(yōu)秀的課例,課題是“《雨巷》與《再別康橋》比較閱讀”,這個課例從兩首詩的結構模式、主體、思想內容、具體思想指向、形式分別進行了比較,得出這樣的結論:兩首詩均為“現實——理想——現實”的模式,《雨巷》為歷時性的敘述過程,它是在時間維度上線性推移,《再別康橋》是共時性的描寫景物,更多的是空間維度上的畫面展開?!对賱e康橋》是致青春,追憶逝去的美好,《雨巷》是指向未來,執(zhí)著于渺茫的理想。兩首詩一個是難舍的康河情,一個是愁怨的丁香結,一個懷念美好,曾經滄海,帶著一絲感傷,一個追求理想,寤寐思服,透著一絲哀怨。在形式上語義相似、節(jié)奏相同、復沓呼應,在旋律上都是回環(huán)往復。這樣全方位、多角度的對比,讓人愈見其妙,回味無窮。
三、聯系生活,對接經驗
根據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中的同化順應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會將生活中或在之前閱讀中積累的情感經驗,與詩歌中的情感經驗進行比較,從而產生共鳴,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內存。所以,詩歌教學中重要的不是搞懂詩人說什么,關鍵是學生從詩中讀出了什么。
廣東的江海燕老師在一節(jié)優(yōu)質課中講《雨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丁香”這個意象,江老師展示了丁香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丁香花的特點,學生觀察出丁香和紐扣結的相似,一個“結”字加上丁香的冷色調,立馬讓人想到“憂郁”“憂愁”的意義,接著江老師讓學生舉出關于丁香花的流行歌曲和相關詩句,當提到“你說你最愛丁香花,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憂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這幾句學生及其熟悉的歌詞時,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丁香花的意象,相信在以后的寫作運用中,學生可以信手拈來了。在課中老師讓學生唱了幾句周杰倫的《千里之外》,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流行歌曲講解詩歌的字音和節(jié)奏特點,學生很快便接受了。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拉近了詩歌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明白詩歌源于生活,也可用以生活,教學也不再枯燥無味。
四、以詩解詩,今古互動
《現代語文》2015年7月中旬刊上,以《再別康橋》為例講到了用詩歌解讀詩歌的嘗試。一個“別”字說明這是一首送別詩,由此大家共同回憶曾經學過的送別詩歌:王維《送元二之西安》、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春望》……?!对賱e康橋》雖為送別詩,然而詩情并不感傷,而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種平和的抒情風格,在老師的提醒下,學生逐漸想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誰人不識君……”這些存儲在腦海中的詩句一句一句跳躍而出,抽象的詩歌風格變得具體而清晰。以上是從情感和風格兩方面解讀。解讀意象時,說明“云彩”在古典詩歌中常被比喻為心愛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由此聯系到“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柳樹”、“水草”、“青荇”、“夢”、“潭水”、“星輝”、“笙簫”這些意象都可以在古典詩句中找到對應,以詩解詩。這種方法完美地結合了古典詩和現代詩,兩種風格的詩歌互動和融合,使詩句更加靈動,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教學效果遠遠勝出單純地講解新詩或古詩。
詩無達詁,教無定法。新詩教學不局限于某種固定的模式,以上幾種教學策略經過優(yōu)秀教師們的不斷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些方法只是諸多良方中的代表而已,實際教學中,像“強化整體思維,從整體上認識詩歌”、“明確教學主線和主體”、“讓學生學著用改寫、仿寫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嘗試運用于新詩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潘家明.回歸詩性的閱讀—兼論中學語文詩歌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3月第24卷第3期.
[2]章桂周.《雨巷》與《再別康橋》比較閱讀[J].語文知識,2014年第11期.
[3]王峰.與詩歌再親近些吧—引導學生欣賞、寫作詩歌[J].語文月刊,2015年4月.
[4]高培存.用詩歌解讀詩歌的愉快嘗試—以《再別康橋》為例[J].現代語文,2015年7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