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錦錦
摘 要:葛蘭西在總結本國(意大利)以及東歐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失敗原因的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領導權”思想,認為在西方國家實施暴力革命是不行的,應該從意識形態(tài)入手,奪取文化領導權,從而取得革命的勝利。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的“和平演變”政策及文化滲透給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威脅。雖然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的提出與當今中國所面臨的文化危機背景不同,但這個思想中對文化作用的重視,對于我們解決當前的危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文化建設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以其著作《獄中札記》聞名于世,他在《獄中札記》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為東歐國家的無產階級運動指明了方向,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當今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面臨著巨大危機,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的精華實際上對于我們擺脫當前的危急形勢,有著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借鑒意義。
一、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闡釋
十月革命之后,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葛蘭西領導的意大利共產黨人的革命以及東歐共產主義革命的節(jié)節(jié)敗退。葛蘭西在被捕入獄期間,對本國和東歐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作了分析,他指出:“在俄國,國家就是一切,市民社會處于原始狀態(tài),尚未開化;在西方,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得當,國家一旦動搖,穩(wěn)定的市民社會結構立即就會顯露”。①正是由于西方國家與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存在的差異,照搬蘇聯(lián)的暴力革命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首先就要在文化也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建立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是以對國家的重新定義為理論邏輯起點的。葛蘭西指出:“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②,在他看來,上層建筑可以分為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政治社會涉及國家的核心政權,它以強制和暴力的方式進行統(tǒng)治;而“市民社會”的內涵是文化、倫理、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以認同或同意為基本實現(xiàn)方式。統(tǒng)治階級通過向市民社會傳播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念、日常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從而實現(xiàn)對市民社會控制,這就是文化領導權,即“精神和道德領導”。文化領導權獲得的標志就表現(xiàn)為被統(tǒng)治階級接受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世界觀,并且自發(fā)地“同意”統(tǒng)治集團對社會生活的總指導。受經濟基礎決定,政治社會容易發(fā)生變化,而市民社會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能保持穩(wěn)定,是因為資產階級在市民社會中取得了文化領導權,牢牢地控制了整個社會的思想。因此,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首先要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一場奪取文化領導權的革命,也就是必須要通過“有機知識分子”在“市民社會”中通過“陣地戰(zhàn)”的方式獲取文化領導權,之后再獲取整個國家的領導權;并且,即使在革命成功之后,也要繼續(xù)牢牢抓住文化領導權。
實際上,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認識的繼承和深化。葛蘭西在承認馬克思所提出的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更注重意識形態(tài)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或者說更注重發(fā)揮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獨特性作用。當今國家間日趨激烈的文化軟實力競爭實質上就是文化領導權的爭奪,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對于目前在文化軟實力競爭中暫時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二、中國當前令人擔憂的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
在整個20世紀中,蘇聯(lián)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又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冷戰(zhàn)”的結束以及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世界的腳步邁入21世紀,文化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意識形態(tài)的爭奪戰(zhàn)、隱性滲透戰(zhàn)在不斷的發(fā)酵和升級。中國無產階級在雖然革命中取得了巨大勝利并建設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在當前國際間日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對于文化領導權的掌握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首先,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的以文化滲透為手段的“和平演變”政策。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敵視。隨著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美國逐漸意識到單從政治或經濟領域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對抗是不行的,應該通過文化手段,文化滲透達到顛覆意識形態(tài)對立國家的政權和體制。美國前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戰(zhàn)而勝》一書中指出:“在下一個世紀,采取侵略的代價將會更加高昂,而經濟力量和意識形態(tài)的號召力將成為決定性因素。”③薩繆爾·亨廷頓指出:“硬的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會提高自信心、自負感,以及更加相信與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軟權力更優(yōu)越,并大大增強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雹芏嗄陙恚绹闷浣洕蛙娛律系膶嵙Γ茝V文化霸權。在教育上(高校陣地),美國著眼于“在中國培養(yǎng)一批有實力的中間階層”、“社會精英”,并力圖以美國的價值觀、政治觀、民主觀乃至思維方式影響、征服和控制他們;在宣傳上,美國利用互聯(lián)網等平臺來進行“顏色革命”,宣傳普世價值、自由民主思潮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中國大眾,阻礙我們文化凝聚力的增強。
其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經濟的重視和對文化建設的忽視帶來的影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踐行使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過度重視經濟層面,或者說物質層面的增長,卻忽視了對于文化建設或者說是精神層面的豐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文化軟實力上,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除此之外,中國大眾傳統(tǒng)思維習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文化發(fā)展造成的阻礙。例如,近代一個世紀的落后造成的崇洋媚外思想,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大街小巷的“麥當勞化”“好萊塢化”就是其鮮明表征;又如盲從的集體主義思想造成理性思考匱乏,易被煽動的慣性思維,社會輿論上掀起的各種跟風熱潮也是其鮮明表征。這些外在的政策失衡和內在的思想“被殖民化”等因素都對中國文化建設造成了阻礙。
三、文化領導權思想對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
盡管當前的國際社會背景與葛蘭西提出文化領導權理論時期的社會背景不同,但文化領導權思想對于當今國際間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意識形態(tài)斗爭有著實質性的指導意義,對于我們擺脫當前的“被文化滲透”的危急形勢,建設中國的先進文化、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一)要堅守文化中的領導權
在葛蘭西看來,要顛覆資產階級統(tǒng)治地位,首先要奪取資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而且,在革命取得成功后,堅守領導權地位同等重要。在當代國際競爭中,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通過對社會主義國家文化領導權的掠奪來顛覆其國家政權,最鮮明的表征就是美國在全世界推行的“文化霸權”策略。我們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無產階級已經掌握了對文化的領導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但是對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滲透,我們對文化領導權的堅守面臨威脅。對于當代中國來說,鞏固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就是不斷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始終占領主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的發(fā)展。葛蘭西的思想啟示我們重視文化的作用,我們更要始終明確一點,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別和實質性的對立,要警惕西方對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堅守對文化的領導權,重視對文化的建設。
(二)重視發(fā)揮教育的功能
葛蘭西提出,有機知識分子的任務“是把工人階級活動中所固有的潛在斗志和潛力挖掘出來,并使之協(xié)調一致。由此,有機知識分子同他們的階級的關系成為這樣一種辯證關系:他們從工人階級的經驗中汲取養(yǎng)料,同時又向工人階級灌輸理論意識。”⑤這也就說明,文化領導權的堅守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教育實施的過程,因此,在我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發(fā)揮教育的作用,特別是對知識分子本身的教育。因為知識分子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任務,承擔著地宣傳本階級意識形態(tài),使其成為整個社會的“常識”的任務。在當今社會,高校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tài)爭奪的主陣地,知識分子的思想影響著國家整體思想的走向,所以要始終注意對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以及發(fā)揮知識分子在文化建設中,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三)注意通過在實踐上的踐行,引導并獲得全體人民的一致“同意”
葛蘭西認為,文化領導權掌握的落腳點就是的到大眾的“同意”和自覺踐行,換句話說,文化領導權取得成功的標志不是所謂的令行禁止、絕對服從,而是在沒有明確指令的情況下,就能依據以往的做事準則,自動去執(zhí)行。當前,我們已提出符合中國具體實情的、具有先進引領作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實踐上卻是短板。國家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對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的真正落實,才能得到大眾的響應和支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化為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風尚,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進入到人們的無意識之中,來支配著人們的行為。
(四)注意在信息時代,發(fā)揮傳媒網絡平臺的作用
葛蘭西主張借助市民社會的平臺和機構,進行“陣地戰(zhàn)”。那么在信息時代,我們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這一“第四媒體”的力量,來建設和發(fā)展中國文化,確保在文化中的領導權,從而在文化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沃爾特·賴斯頓指出:“信息技術消除了時間差距和空間差距,因而自由思想能夠像微生物一樣,借助于電子網絡毫無障礙的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⑥美國正是利用互聯(lián)網不斷增強其文化競爭力,稱霸世界。這更提醒我們重視網絡這一重要陣地,來不斷捍衛(wèi)我國的文化領導權。
注解:
① 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第 194 頁。
② 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第 218 頁。
③ [美]尼克松:《1999:不戰(zhàn)而勝》,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頁。
④ [美]薩繆爾·亨廷頓:《文叫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頁。
⑤ [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M],李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頁。
⑥ [美]沃爾特·賴斯頓:《比特、字節(jié)和外交》,載《外交事務》(雙月刊),[J],1997年第9-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