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靜
【摘 要】 文章闡述了伏爾泰在其名作《風俗論》中開辟的描寫精神與風俗的先例,探索其與現(xiàn)代情感史的淵源關系。認為《風俗論》的歐洲部分敘述的大都是中世紀的宗教迷信對人的精神造成的不良影響及其后果,并對此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認為這是阻礙歐洲進步的一大障礙。論證人的勤勞智慧遠遠勝過人的殘暴和瘋狂,人類社會總會走向理性時代,走向繁榮的??墒刮覀儗Ψ鼱柼┑膶W術成就、歷史貢獻有更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 情感史;伏爾泰;《風俗論》;學術淵源;宗教
法國年鑒學派是20世紀世界史學界最重要的學術派別之一,美國歷史學家斯托雅諾維奇甚至這樣評價它:“顯然,年鑒學派對史學研究和歷史方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二十世紀任何一個國家里,沒有一個學者團體能望其項背!”[1]年鑒學派在歷史研究的很多方向有創(chuàng)新之處,其中之一就是為20世紀情感史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941年,目睹了納粹的得勢和猖狂,呂西安·費弗爾指出,史學家應該對情感在歷史中的作用加以重視。顯然,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時對人們情感的有效掌控,使他看到了情感史研究的必要。以此為始,情感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國際史學的一個潮流。2015年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就將“歷史上的情感”(Historicizing Emotions)定為四大主題之一。所以,我國史學界也正在關注這一學科,有學者寫文章介紹其發(fā)展歷程、代表人物、理念主張、研究特點等,[2]但就筆者所見,還比較缺少對情感史在呂西安·費弗爾之前,或者說現(xiàn)代之前的學脈淵源傳承的追尋,而要深入理解一種史學思想并應用之,辨析其學術淵源確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試以伏爾泰的《風俗論》為依托,在這個問題上做一點工作,既可豐富、加深對情感史的整體認識,又可使我們對伏爾泰的學術成就、歷史貢獻有更全面的認識。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教。
一、《風俗論》中的情感書寫
如常理,情感史自不可能發(fā)端于《風俗論》之一源,“古代哲人如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東方的孔子、孟子,都曾注意到情感之于人類的重要”,[3]但以較大篇幅關注之的似以伏爾泰為始。其實,在這部著作中,伏爾泰并未從學理的高度分析人類的情感發(fā)展,更未做出總結,他只是高瞻遠矚地突破中世紀歐洲歷史只記述帝王將相的治政和軍功的局限,將重點放在“盡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風俗和研究人類的精神”,[4]這種學術主張使關注人的情感在歷史中的作用成為可能。具體到中世紀的歐洲,因為基督教在人的精神領域占有統(tǒng)治地位,《風俗論》重點闡述宗教思想或宗教心態(tài)對人的精神生活的影響,使人的情感呈現(xiàn)出怎樣的與時代相符合的風貌,進而怎樣影響了歷史進程。
因為《風俗論》是鴻篇巨制,這里只能試舉幾個例子:
1、瑪?shù)贍栠_女伯爵將領地送人
教皇格雷戈里七世(歷史上野心最大的教皇之一)長期擔任瑪?shù)贍栠_女伯爵的指導神父,經(jīng)常給她寫殷勤備至的信,有時兩人還待在一起?!八麑Μ?shù)贍栠_女伯爵的思想有如此大的影響,以至于她真的把自己的城邦贈送給教廷,自己只保留在世時享有用益權?!薄皳?jù)說瑪?shù)贍栠_曾經(jīng)兩次把她的全部財產(chǎn)贈與教廷?!眴栴}的嚴重性在于,這位貴婦擁有托斯卡納、曼圖亞等12處領地,而當時德皇亨利四世正在與教皇抗爭,努力使德意志統(tǒng)一,而不是分裂。瑪?shù)贍栠_的做法在她身后留下了戰(zhàn)爭和長期糾紛,也導致了她第二段婚姻的破裂。這么多麻煩都是為了什么呢?看來只是為了教會的利益,而罔顧國家和百姓。作為家族繼承人,瑪?shù)贍栠_難道沒有維護祖業(yè)的意識嗎?唯一的解釋是她昏了頭,宗教給予她的狂熱的虔信使她忘記了肩負的責任——既然人生就是為了得救,捐產(chǎn)就可以得救,那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伏爾泰對她行為的評價是“多么的輕率”;至于教皇,“宗教是用來掩飾他的一切欲望的假面具?!盵5]
2、路易七世與妻子離婚之嚴重后果
法王路易七世本是家中次子,從小在修道院受教育,以備擔任圣職,不料長兄去世,只得承襲王位。他虔誠到認為性行為是不潔的,只是為傳宗接代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夫妻感情長期冷淡。其妻為阿基坦的埃萊奧諾,名下領地面積廣大,心高氣傲,無法忍受。據(jù)她說,“她從來都把這個國王當作修道士,所以她要把國王給她造成的寂寞無聊彌補起來。”1152年,國王因此與她離婚,失去了那一大片領地,而埃萊奧諾旋即嫁給征服者威廉的后裔安茹小伯爵,使其實力大增,終于成功繼承英國王位(亨利二世),埃萊奧諾的大片土地也隨之從法王的口袋換到了英王的腰包。此后的法王一直致力于將英國勢力趕出法國,可直到1453年才成功。在這件事里,宗教對人思想的禁錮是起因,人的自然情感反應扮演了主要角色。路易七世允許情感壓倒了政治考量,結果造成了領土的外流;亨利二世則相反,“他沒有青年路易那么苛求,他認為可以娶一個風流女人而不以為恥,因為她給他帶來了吉埃納和普瓦圖?!盵6]
3、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打死在祭壇下
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天主教會在英國的最高代表,在當時王權和教權交錯并行的情況下,堪稱國王之下的第二號人物。1170年左右,時任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與亨利二世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大爭吵,原因不外是教權與王權的又一次沖突。在某個時刻,亨利二世怒不可遏,喊道:“難道我的臣仆中竟會沒有一個人替我懲罰這個混賬教士!”“這話過于輕率,”明顯只是情緒沖動的產(chǎn)物,因為當時亨利二世一直在謀求和解。但是,國王的沖動引起了下屬的沖動,并造成了一連串后果:亨利的4個親兵騎士錯誤理解國王的話,擅自趕回英國,用大棒把大主教殺死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這簡直像一場笑話,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就這樣死在大棒之下,僅僅因為四個人的心血來潮。隨后,教皇對亨利做出如下懲罰:亨利必須提供200個騎士去保衛(wèi)耶路撒冷,并新建3所修道院。更重要的是,亨利不得不廢除了《克拉倫敦約章》,并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做出讓步:教皇可不經(jīng)國王同意在英格蘭行令,對教士犯罪的審訊權和判決權都歸宗教法庭,等等。這種放棄權力的做法遭到英國人的譴責,也加深了國王父子的隔閡。喪失的權力直到宗教改革時才得以收回。[7]總之,這件事可說是中世紀最具戲劇性的變革之一了。
4、圣路易貿(mào)然東征
1244年,路易九世得急病,據(jù)說他在睡夢中聽到一個聲音命令他去攻打異教徒。痊愈后,他執(zhí)意去攻打穆斯林埃及,盡管身邊所有人都向他指出貿(mào)然出戰(zhàn)的危害。結果路易兄弟被俘,損兵折將,付給埃及人80萬金幣的贖金?!叭绻周姷目駸岷蛯κ难缘尿\沒有使路易喪失傾聽理智的聲音的美德,那么他不僅會看到他對國家所造成的災難,而且會看到,這種在他看來是正當?shù)膫鋺?zhàn)實際上是極其不義的行為?!狈鼱柼┟鞔_指出,宗教狂熱使人失去基本的判斷能力,害人害己。[8]
伏爾泰隨后總結歷次十字軍東征給歐洲造成的損失:葬身東方的歐洲人共達200余萬人;“好幾個國家因此人口銳減,民窮財盡?!盵9]
5、圣女貞德的奇跡
百年戰(zhàn)爭中,法王查理七世連連潰敗,江山眼看不保,只得求助于“奇跡”——他們找了一個名為貞德的農(nóng)家女,宣稱她是“受神啟者”,要她去鼓舞人心。這本來是法王一方順應“時代精神”,即人們的“迷信和無知”的伎倆,但令人吃驚的是,真的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最終幫助法王轉敗為勝。按照伏爾泰的說法,關鍵在于貞德振奮了法軍士兵的精神:“她代天主向士兵們講話,使他們受到啟示,像一切相信神明為他們助戰(zhàn)的人一樣,鼓起勇氣,產(chǎn)生熱情?!盵10]
類似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總的來講,筆者以為,伏爾泰并沒有精準地提出“情感”的概念,他注重的是“各民族的風俗和人類的精神”,雖然其中很自然地牽涉到情感,但大多述而不論?;蛘呶覀兛梢哉f,在伏爾泰這里,“精神”是比較恒定的概念,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特點,如歐洲中世紀的時代精神就是宗教心態(tài);而“情感”是比較短暫的、爆發(fā)式的,往往由“精神”激發(fā)而出,有時會影響事件乃至歷史的進程。從全書來看,伏爾泰的重點顯然在前者。但無論如何,這位啟蒙運動的大師算是為情感的入史開了一扇窗,在提醒人們將目光從政治、軍事、法律等“高端”領域下移至風俗、精神的同時,也許是無意識地牽出了情感,從而為后人的工作至少起到了提示的作用。
二、《風俗論》的時代性
眾所周知,在歐洲,“第十八世紀常稱理性時代……蓋當時之人亦深信理性而不偏重感情也?!盵11]作為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主將,伏爾泰推崇理性,倡導科學文化,批判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深信社會是進步發(fā)展的,人類一定會在理性的指引下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并促成了理性主義史學學派或謂之啟蒙史家群體的出現(xiàn),強調運用理性的分析批判方法,來探明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這樣一位理性的崇尚者,為什么會關注到精神、情感這些東西呢?
啟蒙運動的目的是反對歐洲的封建專制、宗教迷信,解放思想,因此當時的“理性”概念與現(xiàn)代所理解的有所不同。從字面上看,現(xiàn)代的“理性”與“感性”相對,處于“情感”的對立面;而啟蒙時期的“理性”,按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的說法,指的是“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幫助而能夠自然達到的一系列真理的能力”,[12]針對的是宗教迷信及宗教狂熱等不當?shù)姆抢硇灶I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關于非理性領域,《風俗論》的歐洲部分敘述的大都是中世紀的宗教迷信對人的精神造成的不良影響及其后果,并對此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認為這是阻礙歐洲進步的一大障礙。書中攻擊宗教迷信、宗教狂熱的言辭比比皆是,而攻擊的目的,則是論證人的勤勞智慧遠遠勝過人的殘暴和瘋狂,人類社會總會走向理性時代,走向繁榮的。因此《風俗論》完全是啟蒙運動的產(chǎn)物,符合那個時代的要求。
總之,通過試析《風俗論》中的情感書寫,筆者認為,我們不能說伏爾泰是情感史的開創(chuàng)者,但稱其為現(xiàn)代情感史的學術淵源之一還是可以的,從中可以感受到他作為西方“近代歷史學的先驅”所具有的開創(chuàng)性價值和深遠影響。對伏爾泰史學思想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情感史的前世今生,也必將惠及其他歷史學科。這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是一座寶藏,可供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注 釋】
[1] 張廣智.歷史學家的時代使命與學術職責——呂西安·費弗爾和他的“河山之戀”[J].安徽史學,2011(3)6.
[2][3] 王晴佳.當代史學的“情感轉向”: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和情感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15(4)127-130.127-128.
[4][5][6][7] 伏爾泰,梁守鏘譯.風俗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578-583.606-608.610-613.
[8][9][10] 伏爾泰,梁守鏘、吳模信等譯.風俗論(中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47-48.54.228-231.
[11] 林恩·桑戴克,馮雄譯.世界文化史(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520.
[12] 楊芳.伏爾泰理性主義史學[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