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嵐
[摘要]盡管反諷作為一種文學批評術語在文學評論界已經(jīng)存在了很長時間,可是國內(nèi)對于反諷的認識大都仍然停留在修辭學范疇,并且常將反諷與諷刺混為一談。因此,梳理反諷的基本概念對于理解反諷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反諷的幾種類別來論述反諷。認為反諷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而非只是一種修辭的手段。另外,本文也論述了反諷在小說中的應用。就小說而言,主題、結構、人物刻畫以及寫作風格中都可能存在著反諷。
[關鍵詞]反諷 小說主題 結構 人物 寫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104-02
盡管目前并沒有語境允許使用“反諷”一詞而不加任何解釋,然而反諷一詞在有幾種用法中卻有很明晰的意義:戲劇反諷、言語反諷、浪漫反諷、命運反諷。所有這些詞都被每一個說話或寫字的人精準地使用著。并且最近幾十年,反諷已經(jīng)被當成了一個文學批評的術語,專指小到充斥整個詩篇,大到超越我們傳統(tǒng)文學評論意愿允許的領域中的認知的不一致。實際上,反諷這個詞難以把握并非由于它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因為它有太多的定義。當然,當前的使用已經(jīng)精簡了術語,限制了范疇。因此,調(diào)查研究它的用途并將它的用途推廣至形而上的高度,客觀地展示它在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中的運用是大有裨益的。
與其說反諷始于蘇格拉底,倒不如說由蘇格拉底終結。反諷的起源,與無數(shù)其他的有趣的開端一樣,消失在了史前文化中。術語“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實際上是最近一個世紀才造出來的一個新詞。然而,追溯歷史,正是由于蘇格拉底,當我們現(xiàn)在想到那個偉大時期的希臘時,反諷這個詞才會有主觀的意義。根據(jù)“新英語詞典”中的解釋,“蘇格拉底式的反諷”是掩飾、假裝,尤其指蘇格拉底式的佯裝無知來駁斥對手。正如J.A.K.湯姆森所言,在柏拉圖時代,反諷有一種貶損的內(nèi)涵。
當然,所謂的蘇格拉底式的反諷能被當成是一種武器。瑟沃爾曾認為:“寫作者通過將他的對手的觀點擺在前面,對該觀點持極其尊敬的態(tài)度,并歌頌支持這個觀點;然而作者同時忙著撤掉一塊又一塊該論點得以成立的基石。當然,寫作者會不停地用一種尊重的語氣去接近他,直到作者完完全全削弱了該觀點,然后他看著這個觀點自曝其短,因為自己的荒謬之重而沉淪。”然而,盡管蘇格拉底用高明的佯裝謙遜摧毀對手的論點,但是,他卻始終堅持:我們急切的愿意并渴望獲得真理,事實是我們永遠也不能獲得真理。這表明了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可以在更廣闊的意義上被理解。
總而言之,在蘇格拉底式的反諷中,有佯裝的謙遜,但是也有真正的謙遜。并且在內(nèi)心最深處,他始終承認人類經(jīng)驗的矛盾性。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從這個層面理解,是一種“存在的決定論?!?/p>
浪漫反諷也是如此——一種被18世紀末期的德國文論家提出的反諷。塞奇威克教授將浪漫反諷定義為:“一個豁達的觀察者所具備的思維的態(tài)度,他將自己生活從自相矛盾中抽離出來,并公正地看待這個世界,即便也許他自己也包括在反諷的洞察力中。”塞奇威克指出了浪漫反諷和蘇格拉底式的反諷中緊密聯(lián)系的超然。但是當然,至少在德國文學隨后的發(fā)展中,浪漫主義反諷還有其他的面。他是浪漫主義者的分裂的世界觀。浪漫主義者的理想已經(jīng)讓步給了一個不同的世界觀,但是帶著熱情和喜愛,他們?nèi)匀粨泶髦麄儸F(xiàn)在相信是虛幻的東西。因此,浪漫主義的反諷比蘇格拉底的反諷要走得更遠。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僅僅包含了自然中的一門學科的確定用法,而浪漫主義反諷包含了與自然相同的存在。
用反諷的眼光看待命運就相當于具備一個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偶爾反思時發(fā)現(xiàn),人們命運的好與壞與他們自己的希望或恐懼之間的對應關系幾乎不存在。所有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足夠久的人都能記起那些急切渴求實現(xiàn)的目標,那些長期不放松努力追求的目標,一旦擁有了卻食之無味,毫無價值。盼望著的能帶給人們最熱忱的愿望達成后的改變卻帶來焦慮和害怕交織的時刻,殷切的希望發(fā)生的事情卻悄然來臨,經(jīng)過并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然而,那些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注意過的存在,他們冷漠對待的人,卻對他們的品格及運氣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在一個足夠長的休息期,并且?guī)е淖兊男膽B(tài),我們回顧這樣的被命運嘲弄的例子,我們幾乎會克制不住地憂郁的微笑。
命運反諷指的是能客觀合理地預料的事情,與不合理但卻真實發(fā)生了的事情之間的自相矛盾。正如在《吉姆爺》中,就存在著一個超級反諷;吉姆跳進了“潘特拉”,心想著他一定會沉沒,結果卻仍然漂浮在水面上,并且被一艘法國船拖到了岸邊。
足夠充分的理由可以使我們將反諷當成一種世界觀。反諷是一種存在的決定論。并且沒有什么比把反諷當成包含在某個詞語中的一種用法或慶祝他自己成功反諷地表達了自己而且自己歡呼更荒謬的事情。反諷并不會被某種特定的形式限定住,在反諷者心中,反諷是無限的。
對于人類經(jīng)驗的自相矛盾,反諷者有一種觀念,而這種觀念衍生出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超然。這種超然產(chǎn)生了一種觀念,那就是,在反諷者的不參與中,有一種并不科學的客觀。所謂不科學,是指反諷者并非不感興趣或沒有熱情。事實上,反諷者深刻地關注著他所了解的自相矛盾的兩面。并且,這種關注導致了對于兩面中的一面以及另一面的模棱兩可。在人類經(jīng)驗的果園中找尋,反諷者找到了又苦又甜的蘋果。這個蘋果有著讓人困惑的外表以及模棱兩可的內(nèi)在。因此,變成了一個有著分裂的觀點的反諷者。
這也使人覺得“反諷的最本質的特征是事實和表象之間的對立?!钡鞘虑椴⒉皇沁@么簡單:反諷者并不清楚哪個是事實,哪個是表象。比如說,誰敢說唐璜的既悲慘又可愛的“夢想”只是表象,而真正的世界是“桑科·潘薩”的世界呢?因此,我們怎樣才能判斷相關的事宜呢?反諷刻畫了一個人的態(tài)度。在遇到要在兩件相互排斥的事情當中做出選擇時,這個人選擇了兩者。這也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示了兩者都不選。他無法為了其中一個而放棄另一個,因此,他兩者都放棄。但是,他卻保留了從兩者身上最大可能地獲得被動的享受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反諷。馬特力克博士在評論簡·奧斯丁的時候,把反諷稱為“不一致的中立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索者”,并且他還說到“就反諷本身而言,它并沒有得出任何結論”。
接下來要從反諷者談到作品的反諷了。從現(xiàn)在開始,談論的重心將轉移到藝術作品本身。反諷的藝術家是怎樣表達他們的觀點的呢?就小說而言,主題、結構、人物刻畫以及寫作風格,這幾個本密不可分的部分將被刻意分割以便討論。
反諷的主題,就是一種自相矛盾。要發(fā)掘主題,就需要對小說進行一個全面且公正的評價?!斑@部小說是講什么的呢?”這個問題是首要且關鍵的問題,卻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對文本的整體性和確定性的印象全部來源于文本本身而非其他因素。因此,當小說當中出現(xiàn)了被普遍當做反諷的間接肯定以及反語的時候(但事實上他們并不能被稱為主題反諷),鑒定是否是反諷主題就尤其困難了?!洞髠ト私紊の籂柕隆肪褪且粋€非常好的并非反諷卻被許多人當成反諷的例子。該小說的主題是人類的惡性。在小說中,費爾丁描述了兩個對立的角色:充滿活力卻不擇手段的“偉大的”英雄,以及善良且天真的“愚蠢的”哈特夫利。但是,這個小說卻并不是一個反諷的作品。盡管作者使用了非常多的修辭反諷,但是小說中存在的卻僅僅是“對立”,卻并不是“自相矛盾”。費爾丁在小說中推崇的是哈特夫利的價值觀。通過與“偉人”江奈生·魏爾德的對抗,哈特夫利的價值觀被不斷地揭示并且加強,成為小說中所提倡并認可的價值觀。
但是在《諾斯托洛莫》中,卻存在有真正的反諷??道聦⑺腥宋锒贾糜凇暗赖轮螄钡膲粝氘斨?。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身份、地位、個性等迥異,卻都圍繞著“道德治國”這根軸展開故事??道卤救藚s置身事外,眼看著一個個個體面對這股巨大的力量,潰敗并倒下。小說主題的自相矛盾化身為一個嘗試,是否有可能在這個世俗世界中尋求一個庇護以及道德上誠實的信仰。康拉德知道這些模棱兩可本就是人類活動的意義,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無法解決的自相矛盾。
接下來探討的是結構。結構與反諷關系的核心就是小說家是如何講述故事以達到反諷的目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敘事視角。戲劇,因為有在劇場中上演的這種媒體方式,允許觀眾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來解讀。也正是通過這種解讀,反諷得以產(chǎn)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戲劇反諷”。戲劇反諷也正是通過視角來定義的。但是在會被閱讀的敘事作品中,也有許多方法可以形成反諷,當然,戲劇反諷也是其中一種。在康拉德的作品中,康拉德總是通過視角來產(chǎn)生復雜的反諷。在《吉姆爺》中,主人公從未直接講述故事。作者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由馬洛講述的故事,但實際上,馬洛的這個故事是由吉姆和另外許多人的講述拼湊起來的。敘述視角的巧妙轉化,使得作者能夠在這當中巧妙地編織自己的想法,明褒暗貶,迂回表述,來產(chǎn)生復雜又耐人尋味的反諷。
對于反諷藝術家而言,要展現(xiàn)人物的復雜性,就是要展現(xiàn)人物的自相矛盾。而人物的自相矛盾就孕育著人物的反諷。湯姆·瓊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物。他是一個好人,可是他的缺點卻也不能讓人忽視。艾瑪,盡管極度聰明,卻也是不停地自欺欺人。比利·巴德是個又紳士又暴力的人。蘭伯特·史崔澤,同時是新世界也是舊世界的人。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反諷,不僅是通過目前為止提到的反諷方式達成的,也是通過寫作風格達成的。這也是最后要提到的一個方面。
修辭反諷這個概念自有英文單詞起就存在了。反語,修辭反諷中的一種,指的是真實想表達的意愿與字面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真實想法的判斷需借助語氣,姿態(tài)或者是已知的環(huán)境。也就是說,當斯威夫特在說“一個一歲左右的養(yǎng)得很好的小孩是最美味,最有營養(yǎng)的食物,不管是剁碎,炸,烤或者是煮”的時候,他并不是真的想要拿小孩當實物。讀者可以通過他所運用的夸張和他所敘述的恐怖的事實來判斷,他的真實意圖是要督促英國政府改革來合理對待愛爾蘭的窮人。間接肯定,是修辭反諷中的另外一種。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很久以前告知的一樣,是一種低調(diào)陳述的反諷。它通常通過使用多重否定來達到效果。在這里有一個事情必須明確,在“一個溫和的建議”中使用了修辭反諷卻并不代表著作者有反諷的視角。要理解整篇文章,需要把意思完完全全顛倒過來。散文中并沒有任何的模棱兩可。也因此沒有符合反諷的基本要求。文章只能說是一篇“諷刺”小說。當然,諷刺小說也是反諷修辭的武器之一。
當然,這些言語反諷的手段卻也的確用來實現(xiàn)并達成反諷觀點?!栋谅c偏見》中有名的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胺彩怯绣X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痹谶@兒,關鍵詞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個表達給瑣事披上了一件假的輝煌的外袍。然后,又在接下來的那一句話中巧妙地用了突降法來告知讀者,所謂的“舉世公認”的事情只不過是一件“鄰里街坊”之間的小事。另外,這句話中的“真理”也有著雙重意味??偟膩碚f,整句話并不能反著去理解,也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因此就產(chǎn)生了反諷的意味。
總之,以上談論之反諷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不應該局限于字面的或者修辭角度的理解。這為小說的理解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梢愿玫貛椭x者理解小說。
【參考文獻】
[1]Thomson,J.A.K.Irony,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 1927.
[2]Thirwall,Connop.“On the Irony of Sophocles,”in Philosophical Museum,Vol.II,1833.
[3]Sedgewick, G.G.Of Irony, Especially in Drama,Toronto,1935.
[4]Mudrick,Marvin.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 Princeton,1952.
[5]Swift,Jonathan.“A Modest Proposal,”ed.,The Prose Works of Jonathan Swift. London,1905.
[6]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London,2008.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