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躍
[摘 要] 隨著手機的廣泛使用和手機軟件的不斷更新,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已經(jīng)變成時刻不離,甚至已經(jīng)干擾到課堂教學。利用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手機中的微信手機端和電腦端的聯(lián)通和運用,將手機的作用運用于大學英語,尤其是聽力和口語課堂,以提升聽力課和口語課的課堂效率。
[關(guān) 鍵 詞] 微信;大學英語;聽力;口語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9-0116-03
大學英語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了新的困境。大學英語教師大都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尷尬境地和教學難度。大學英語教學任務重,課時少;尤其是聽力和口語課堂上給予學生練習的時間甚少,學生覺得練習不夠充分,而課外布置的任務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很多學生不能積極有效地完成。大學英語老師負責的學生數(shù)量遠遠大于專業(yè)班級,因此平常和學生聯(lián)系少,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方面的溝通,甚至造成學生一年下來,還不認識自己的英語老師的情形。此外,老師在開展各種活動來拓展課堂時,也不得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層次相差大,課堂活動對于某些學生太難,有些卻又太容易;而課堂活動或者課堂討論的總結(jié)工作有效性不夠,學習的成就感不足。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大學英語課堂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網(wǎng)絡信息的多資源化,導致學生認為網(wǎng)上什么都有,結(jié)果對課堂興趣大減。而上課學生看手機的數(shù)量和時間不斷增加。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使用手機基本都在3~5小時,主要用于通信的微信或者QQ與同學聊天。
純粹一味禁止或者沒收手機的方式顯得粗暴,對成年的大學生效果不佳。在筆者第一學期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手機不離手,上課的時間幾分鐘掃一眼手機的習慣幾乎人人都有,而坐在后排的學生課堂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手機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多種禁止方法成效不佳,且偶爾造成師生間的緊張情緒。
面臨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做了為期1年的教學實驗和課堂觀察,嘗試解決學生課堂上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使用手機中的微信軟件作為教學輔助,將微信用于大學英語課堂,尤其是聽力、口語以及寫作課堂,來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一、實驗對象及其背景
筆者承擔的三個班的大學英語教學,人數(shù)都在45~50之間,學生成績相差大,成績好的高考入學成績130多,成績差的60不到;口語表達相差大,大城市來的學生口語極其出色,偏遠地區(qū)來的學生無法開口。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別大,90%以上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很重要,但有半數(shù)學生有畏難厭學情緒;大部分學生認為英語教學課堂沒有意思。但課間的小調(diào)查表明,幾乎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在假期進行或者有意向進行額外的英語培訓,來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這說明,學生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是理解的,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仍在,只是大學校園的課堂教學的興趣還有待提高。
我所帶班的學生基本都是“95后”,可以說數(shù)字年代出生的學生,大部分自小就學會了與數(shù)字科技進行互動。實驗前的調(diào)查表明,三個班147名學生中全部都有智能手機,80%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以上,其中大約有1.6小時為完整地瀏覽新聞、購物等。70%的學生上課期間手機放在身邊,并有隨時查看微信,或者對課堂不感興趣時刷屏的習慣。正是基于這些事實,筆者考慮將手機的使用應用于課堂,尤其是智能手機中的社交網(wǎng)絡工具——微信,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二、理論基礎(chǔ)
不少研究表明,社交網(wǎng)絡工具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共享資源以及進行批判思維(Mason, 2006;Selwyn,2009;Tapscott & Willimas,2010)。Sanchez,Conrtijo & Javed) 的研究表明,學生通過FACEBOOK能夠進行良好的學習。國內(nèi)目前年輕人中比較流行的網(wǎng)絡媒體工具為QQ和微信。這方面目前國內(nèi)多有研究。
近幾年,在年輕人中使用頻率更高的軟件已經(jīng)從QQ變成了微信(WeChat)。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2011年啟動的通訊服務應用程序,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tǒng)平臺通過網(wǎng)絡快速發(fā)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jīng)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微信支持多種交流溝通方式。微信支持發(fā)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2014年,騰訊宣布推出QQ瀏覽器微信版,能夠在網(wǎng)頁上登陸微信。微信手機版和網(wǎng)頁版打通之后,就可以直接在網(wǎng)頁瀏覽器里收發(fā),甚至是在電腦和手機之間傳輸文件、圖片。
盡管微信是作為社交軟件和工具存在,而非一般正式的教學設備,微信仍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起了比較大的作用。不少研究表明,微信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起到其他教學設備無法覆蓋的作用。
本教學實驗和觀察利用的就是微信和微信網(wǎng)絡版之間的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將手機的使用從“桌下”轉(zhuǎn)換成“桌上”,在課堂上使用微信和微信網(wǎng)絡版,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堂更合理的教學設計及實施。
三、實驗設計及效果分析
基于學生對手機使用的熟練性以及對微信使用的頻率,筆者在設計課程中,將微信的使用結(jié)合到課堂內(nèi),讓學生在課堂上大大方方地使用手機來進行語言課堂學習。實驗之初,將各班學生分組,基本6~7人一組,組長建立小組微信群和班級微信群, 將教室電腦裝上網(wǎng)絡版微信。
實驗1:聽力課堂之聽寫分級教學可實施性
聽力課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難點,是一直以來學生認為最難學,且最枯燥的課程。而聽寫分級教學作為英語教學中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被很多大學英語老師廣泛使用,但成效不佳。
常規(guī)教學中,所有學生聽寫材料一致,但學生水平相差大,造成部分學生覺得太難,不想聽;部分優(yōu)秀學生覺得太簡單,不愿意做;或者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因為課堂需等待其他成績一般的學生完成,這些學生顯得無所事事,或者認為在浪費時間。
為盡量避免上述狀況,在此教學試驗中,筆者試著對聽寫材料分級,進行課堂分級教學。上課前準備的聽寫材料有三個難度級別,由學生自己選擇聽寫的片長。例如,摘取視聽說課文中的材料制作成MP3文件,長度為30~60字。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將聽力材料放給全體學生同步聽,而是登錄電腦版微信,進入班級微信群,將三份不同難度的聽寫MP3文件發(fā)送到群里。學生從微信群中下載接收到手機,然后使用手機各自進行聽寫練習。
效果分析:
此方法課堂反應良好,學生接受度非常高。課堂上用手機做其他事情的現(xiàn)象基本消失。學生因為手機在桌面,有任務進行,進行與課堂無關(guān)的活動很少見。
對學生進行問卷和訪談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此反應在三方面:(1)對材料的接受度明顯提高。因聽力水平不一樣,不同級別學生選擇與自己水平相當?shù)牟牧?,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能接受并積極參與與他們水平相當難度的練習,因為完成度比較好,所以這些學生聽力學習的自信心有所加強;(2)課堂的靈活度大大改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聽寫習慣,各自選擇聽寫停頓的長度,以及需要重聽的句子。通過這種方法之后,聽寫完成度比傳統(tǒng)方式高。(3)時間安排靈活度增高。因為使用各自的手機進行聽寫,可以反復聽,選擇性聽寫,成績好的學生精益求精,盡可能做到完美。即使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別的同學尚未完成,他們也可以繼續(xù)聽寫其他級別的任務。對他們來說,這部分的額外練習既讓他們不至于無所事事,也讓課堂的滿足感得到了提升。
實驗2:口語課之分級教學和總結(jié)實時性
微信用于聽力課的分級教學模式同樣可用于口語教學。 傳統(tǒng)口語課教學中使用的pairwork或者是group work,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學生參與度比較高,早期討論熱情高漲,課堂活躍度高。但時間一長,仍然有不少問題存在。問題之一是所有討論的話題一致,在最后進行presentation的時候,出現(xiàn)各組之間內(nèi)容重合度太高,造成課堂無味。其次,總結(jié)進行的presentation一般都只能是以口語的形式出現(xiàn),大部分學生反映實質(zhì)上并沒有聽懂,當然更找不出其中的問題所在。筆者曾試著將寫作課和口語課結(jié)合,讓學生將每次討論在課后形成寫作任務完成,仍發(fā)現(xiàn)效果不佳。很多學生反映在課后寫作的時候往往早忘記了討論的內(nèi)容。老師收上作業(yè)進行批改,之后再放到課堂回顧時,基本上也是2~3周之后,或者更長的時間。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這次的討論熱情早過去了。
針對口語課上學生水平不一的問題,筆者嘗試通過微信平臺在大學英語課堂討論實施課堂教學的分級化以及總結(jié)任務的即時化。首先,課堂討論的話題不再拘泥于同一話題,而是設計三個難易程度不同的討論話題,讓學生針對自己小組的水平有所選擇。其次,在討論結(jié)束,進行presentation之前,給各小組5分鐘左右時間,讓各組將自己討論的總結(jié)通過手機文字輸出,并通過微信群發(fā)送到教師電腦。教師將內(nèi)容復制到Word文檔,調(diào)整字體字號之后,全體學生可見。學生進行presentation, 教師就討論內(nèi)容提供相關(guān)建議,或者就微信群保留的信息,課后對各組的討論進行評分。
效果分析:
討論話題分級之后,討論的內(nèi)容多樣化,難度可調(diào)整,學生在調(diào)查中對此點滿意度高,認為避免了以往所有小組話題重復性高的問題。學生討論的參與度有所提升。
討論話題總結(jié)實時可現(xiàn)這點得到了幾乎所有學生的認同。做presentation的學生認為屏幕上有整理好的文字提示,他的presentation工作更有條理,能夠更輕松地完成。學生聽眾,尤其是聽力不佳的學生反映的則是,有屏幕上文字提示,能夠增加聽presentation的理解程度。而老師本人,在做總結(jié)陳述的時候,同樣感受到了微信在課堂上使用的益處。在點評學生的任務完成度時,工作變得更輕松,點評更有針對性。課后筆者曾設計延續(xù)的教學,即要求學生將討論的內(nèi)容課后寫成作文。微信群里保存的內(nèi)容能夠讓學生課后保留更深的印象,并參考他組意見之后,寫成的作文更有內(nèi)容和深度。
筆者針對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學生水平參差不平,興趣不高,以及課堂私下使用手機嚴重的問題,嘗試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即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E-learning的優(yōu)勢結(jié)合起來設計方案,將目前手機網(wǎng)絡媒體工具使用頻率最高的軟件Wechat的群功能與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和口語課中實施分級教學和討論話題實時總結(jié)。教學效果得到了比較大的改善。
總體而言,學生對于在課堂公開使用手機很感興趣,到堂率和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分級教學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討論之后能及時總結(jié),并即時形成文字。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認知主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教師更多地發(fā)揮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微信用于課堂教學中,除上述研究效果之外,還有更多的受益。比如學生用英文打字的時候,對單詞的拼寫正確率有更多關(guān)注。有不少學生反映,能見到老師對自己小組和其他小組的表現(xiàn)有針對的評價,能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小組的不足,促進小組之間的好勝心,提高競爭意識,從而使學生在下一次的討論中得到更好的表現(xiàn)。其他收益還包括學生和老師之間有了微信群,老師平常轉(zhuǎn)發(fā)一些和英語學習相關(guān)的帖子、方法。學生有想法能及時和老師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得到了增強。
四、反思與建議
將微信加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嘗試過程中,也不斷發(fā)現(xiàn)了問題。問題之一便是后期仍然有學生用手機做與課堂無關(guān)的事情。其他問題包括打字速度不夠快造成課堂練習時間長,討論話題選擇過于同一化等,需要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合理把握并及時調(diào)整。此外,微信的即時反饋對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總的來說,微信進入大學英語課堂,帶來了新鮮感和信息傳輸?shù)男?,但正如不少研究者認為微信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輔助工具,教師不能過度依賴工具,而應該合理利用其在教學前后的輔助作用,尤其信息的存儲和發(fā)布作用,使大學英語教學方式跟上時代,使大學英語教師跟上學生的前進步伐,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琳.QQ群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3(23):78-79.
[2]王曉玲.微信與QQ支持下基于任務驅(qū)動的寫作學習之比較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98-102.
[3]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306):128-132.
[4]朱學偉,朱昱,徐小麗.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平臺研究與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4):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