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瑩
摘 要:語文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它不僅是一種知識教育,一種審美教育,更是一種人格教育。語文的人文教育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通過文學教育而形成一種人格教育。它以培養(yǎng)具有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為終極目標。
關鍵詞:人文;滲透;熏陶;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239-01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內容,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程性質決定其應較多地承擔人文教育的功能與職責,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深入挖掘語言中蘊涵的人文底蘊與情懷,用以滲透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其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用以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
一、言傳身教,人文滲透
教師要強化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在日常生活與教學過程中能做到言傳身教,人文滲透。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更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首先教師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鮮明的情感價值取向,教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價值、處世態(tài)度。新教材的開放性和綜合性,要求語文教師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淡化學科角色,豐富人文知識儲備,強化人文修養(yǎng);新教材也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進展的時代性較強的內容。這要求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力求挖掘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對于教材教師可以做出相應地取舍,也可以對內容做大膽地補充,做到不“唯本論”,讓學生在教材中感受到豐富的人生體驗和高尚的人文情懷。其次,教師應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和諧的師生關系。與他人的合作愉快,相處和諧,用自己的言談舉止、儀表行動去感染學生。教師力圖做到以下四點:(1)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優(yōu)等生,同時也要保護所謂“差生”的自尊心,給他們的人格以尊重;(2)關心 要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一視同仁地愛護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如沐春風;(3)理解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而且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點,對任何的成長過程中有失偏頗的行為給予理解;(4)信任 我們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不斷給予鼓勵,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讓學生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情感培養(yǎng),人文熏陶
單純的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識的,要真正把人文精神貫穿教學的每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中去。在教學內容中,學生不僅掌握其語言表達的藝術,還要領悟其中蘊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禮和熏陶。在音樂鑒賞方面,《貝多芬百年祭》一課,不僅讓學生去品讀富有意蘊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語言中那顆澎湃的不羈的靈魂。貝多芬對于生活的熱情、樂觀,對于音樂的執(zhí)著、堅定,對于人生的頑強、堅韌,給學生以精神啟迪,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懷。在詩詞賞析《黃鶴樓》古詩中,不是站得高看的遠的哲學道理,而是詩人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美麗畫卷,得到美的享受后激發(fā)的自我超越意識。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和普通的人文熏陶。語文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欣賞和發(fā)現(xiàn),學會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求真、揚善、探索、創(chuàng)新,并且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他人社會和人生,進而改造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教師要力圖開發(fā)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語文學習上的人性之光。最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在漢字教學中,漢字映射著我們民族的智慧之光,可以分析漢字的構成、來源;在詞匯教學中,比如對詞語進行釋義時,要選取積極的、有意義的義項,并要求學生不斷學習、積累,要求學生主動運用這些詞匯,讓學生積累積極向上的熟語;在修辭教學中,應特別引導學生舉一些積極的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課文的教學中有意識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yǎng),人文熏陶,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濃濃的人文氣息。用文學的魅力把學生的精神引向光明與崇高,幫助學生激發(fā)積極的情感,形成美好的人格素養(yǎng)。
三、我形我塑,人文關懷
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核心。教育就是育人,把“自然人”培養(yǎng)為高素質的“社會人”。成功的語文教育應該是根植于人文的,以人文性為終極目的。語文教學,要進行人文教育,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 (1)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教育體制。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走進學生心靈,把語文學習轉化為自覺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于漪認為偏愛優(yōu)等生,歧視差生有違人文關懷的原則,要把所有的學生當作“藝術品”來精心雕琢,為他們塑形;(2)營造有利于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校園人文氛圍 校園人文氛圍可為“軟”的人文氛圍和“硬”的人文氛圍兩個方面?!败洝钡姆矫嬷刚n堂語文學習之外的,有利于形成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靈活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和語文實踐。 “硬”的方面指創(chuàng)設對學生具有示范和警示作用的班級校園環(huán)境,如辦黑板報、在教室內張貼偉人畫像和名人格言、警句等,營建校園主體花園、綠地,安放雕塑,設置閱報專欄等。
我們呼吁重視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把人文精神貫注到整個語文教育過程中去。力求做到大環(huán)境、小范圍,大著眼、小細節(jié),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變理性語文為生活語文、人文語文,激發(fā)學生美好的人文情愫,讓他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社會的美好。文學教育進而變成一種人格教育,培養(yǎng)出具有人文情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黃津孚.人才是高素質的人——關于人才的概念[J].中國人才,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