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兩會時間”,教育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他們的諸多教育類建議、意見,回應人民的渴盼,引發(fā)廣泛關注。
不論是提出高中教育逐步實現免費,還是針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建言,都在為“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鼓與呼。
建言轉化為現實,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支撐。
對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guī)劃的建議,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許多已有草蛇灰線。如對高中階段的免費教育,提及兩點,一是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yè)教育免除學雜費,二是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其背后是分步驟、按類型實施的政策思路。
這體現了國家公共政策鮮明的價值導向。
與個體的個性化體驗不同,國家公共政策有其自身的邏輯與架構。
它首先要考慮政府財力。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新常態(tài),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4%,是1988年以來增幅最小的。“十三五”期間,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也會有壓力。那么,有限的教育經費增量用到哪里,就需要全盤考慮,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改造薄弱學校、發(fā)展學前教育、化解大班額等,涉及是否達到基本標準的問題,在當下自然排序靠前。
還要考慮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差異。中央“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始,免除他們的高中學雜費,是一種“精準扶貧”的思路。按照這個思路,非義務教育免費首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起,從有條件的地方做起,能夠更好發(fā)揮財政經費的使用效益?!皟蓵逼陂g,陜西、青海、新疆等欠發(fā)達地區(qū)宣布“十三五”時期,高中和學前一年實行免費教育,體現的也是一種扶貧思路,意在通過扶智實現扶貧。
教育自身內涵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公共政策出臺的大背景。目前,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和教學點最缺乏的是水平高且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要增強這些學校教師崗位的吸引力,必須提高鄉(xiāng)村教師待遇,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2015年,國務院出臺《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便是對此的及時回應。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我們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F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也需要大量的新增經費。這些都說明,國家公共政策還涉及有限的經費用到哪里更“好”的問題,不能貿然出圈。
“兩會”前,人民網曾舉辦“2016年兩會熱點調查”,近400萬網友參與?!敖逃健蔽痪忧拔?。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民生的價值取向是公平與正義,而公平與正義是國家公共政策的靈魂。因此在制定國家公共政策時,要超越一時一地之需,綜合考慮全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供需結構、學生成長規(guī)律、公眾意愿等諸多因素,最根本的是尊重教育規(guī)律、解決教育自身最迫切的問題。
為何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層面沒有把九年義務教育延長到十二年?站在通盤考慮的角度,義務教育不等同于免費教育,它至少要包括四個方面:普及、免費、均衡、強制。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有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發(fā)展,織于社會經濟的大網之中。我們不能跨越階段,也不能硬生生地揠苗助長。
科學與理性,是公共政策的錨。
它保障教育的大船,在公平與質量的航道上平穩(wěn)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