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 素材的積累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學生們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積累素材”不是一句高屋建瓴的空談,而是有章可循的實踐過程。
【關 鍵 詞】 素材積累;作文;高中
中學生寫作文,最常見的兩大問題一是素材的缺乏,二是不會運用所積累的素材,從而導致表達觀點時心有余而力不足。朱熹曾說“謂有源頭活水來”,作文離開了素材只能是空中樓閣,行而不遠。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幫助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素材,教會學生合理恰當?shù)厥褂盟夭?。怎么積累和使用素材呢,經(jīng)過幾年的嘗試和操作,我琢磨了些許方法,現(xiàn)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二。
一、立足課堂,高效利用教材
作為閱卷老師來講,他更愿意也更希望看到學生們能把課本內(nèi)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寫作也不例外。學生在作文中能用好教材上的素材,說明他已經(jīng)具備了較好的遷移能力,這樣的作文,哪位老師不喜歡看到呢?
剛進高一時,應該要求學生們每人準備一個課內(nèi)素材積累本。因為語文課本其實是作文素材的無盡寶藏,三年高中語文課程下來,按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本統(tǒng)計,共有60多篇,如果再加上《語文讀本》,共有200多篇。如果認真挖掘課文內(nèi)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本解讀到課下注釋、單元主題,都是可供無限挖掘的素材資源。如何讓這些浩瀚海洋中的貝殼成為自己作文的點綴,我們需要一個有意識的訓練過程。
二、觀察生活,注重課外素材的積累
生活中蘊含著許多的哲理,如果能夠做一個有心人,隨手拾起散落在我們周圍的“貝殼”,既可以作為我們的作文素材,又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但只是在嘴上說要學生做有心人而沒有實際的指導和操作性,這就是空談。我在這方面采取了一個這樣的做法:每節(jié)課增加一個課前五分鐘演講。演講的內(nèi)容進行規(guī)定:必須是針對時事熱點問題或者歷史上的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演講當場老師就進行點評并給出等第,點評的過程一方面梳理學生提到的事件,一方面對他的觀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審美。
這個演講要完成,學生必將關注一些社會問題或歷史事件,再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發(fā)生互動,這能讓他們對這些素材的印象更深刻。
正如之前一名學生的演講中提到:有媒體報道,在如今的“終南山”還居住了5000多名隱士,他們過著與現(xiàn)代文明、與世隔絕的生活。有同學就在下面喊道:“他們是在炒作,想走終南山捷徑,趁機出名”。我意識到這些想法很危險,甚至很有代表性: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干凈純凈的東西。我覺得有必要適時引導,我問同學們,對于這些隱士大家是羨慕還是敬佩,還是不以為然?大家都說如果是真的,還是很敬佩。為什么不相信是真的呢?因為難得,因為自己做不到。因此我在此時趁機引導,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主觀地認為別人也不會做,別人也做不到。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定要高尚,但是我們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的高尚,要相信這個世界終有看淡名利的人,終有高風亮節(jié)的人,終有舍生取義的人。我們可以敬佩,可以仰視,但不要動不動就質(zhì)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趁機回顧了王維的《終南山》,理解了“終南捷徑”這個成語,也懂得了去敬佩和仰視高尚。對于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生活反思和素材積累。
三、擴大視野,關注熱點素材
試想一下,如果考場作文所用材料全是李白、杜甫、辛棄疾,一定會造成閱卷老師的審美疲勞。因此,我們在作文時,如果關注熱點素材,寫出對生活的感悟,它或許能在林林總總的考卷中脫穎而出。而熱點素材的積累,學生們既需要擴大視野,更需要對材料進行有價值的深度思考。
2014年,冰桶挑戰(zhàn)頗為盛行。學生們即使沒有接受過挑戰(zhàn),但在這個網(wǎng)絡鋪天蓋地的時代,每天也能聽聞到眾多的名人參與冰桶挑戰(zhàn)的新聞。一時之間,“某某名人今天在哪兒接受了冰桶挑戰(zhàn)”成為了同學們的飯后必然的談資,但對于何為冰桶挑戰(zhàn),名人們?yōu)槭裁匆獏⒓犹魬?zhàn)卻不甚了然?;诖耍覀兲匾饫脙晒?jié)作文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了有關冰桶挑戰(zhàn)的前因后果,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的熱情和參與度相當高。果然,在接下來的作文訓練中,我們發(fā)覺有一部分同學開始在有意識地運用這個材料了,并且一般都能挖掘出這個活動的正面價值。
其實,類似的熱點素材很多,幾乎每天都能在報紙上、網(wǎng)絡上見到。現(xiàn)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如何教會學生們在沒有人引導的情況下,獨立去讀出這些材料的寫作信息。
四、學會一材多用
一篇文章,它所傳達的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關主題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如學完《跨過百年的美麗》后,我就請學生思考:這篇文章可以詮釋出哪些道理?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討論,大家得出以下想法:
1. 居里夫人不看重外表的美,更看重執(zhí)著的工作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這也是她成功的關鍵。
2. 居里夫人能夠抵抗外界的誘惑,內(nèi)心堅定,這也是科學研究者最寶貴的品質(zhì)。
3. 容顏的美麗只是暫時的,居里夫人的美可以跨越百年千年,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為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和留下精神財富。
4. 容顏、個體甚至物質(zhì)終將過去,唯其精神才能永恒,永遠不會過去。
這樣總結一番,學生知道在諸如此類主題下:執(zhí)著的工作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是成功的關鍵;內(nèi)心堅定、抵制誘惑是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外表總是一時的,內(nèi)在美才能永放光彩;物質(zhì)是短暫的、易逝的,精神才能永恒。我們都可以使用到居里夫人的材料。
再如學習《秋水》時,筆者以為這篇文章較為淺近,學生理解上的障礙不大,不如稍深入了解一下莊子的思想,作為一次作文素材的積累。于是我補充了關于莊子的幾篇文章,幫助學生理解莊子的思想和為人:超然于物外,逍遙自得的思想境界。那么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寫作素材: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如莊子一般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莊子一般,寧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供起來的神龜,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祿;當遭遇困難和打擊時,如莊子那般云淡風輕,坦然面對。
可喜的是,三年下來,學生的素材積累本豐富了不少,從中我們知道,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文本,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題,又可以有效積累素材,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教材積累素材的意識和方法,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五、分類整合所搜集素材
學生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素材積累,已經(jīng)有了量的積累,但此時如果不教會他們分類整合,這些素材在他們的腦中就都是零散的,不利于他們在作文中合理使用。所以,老師應該適當?shù)貙λe累的材料進行分類梳理。
如我們利用四周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了四個專題,讓他們對自己積累的材料進行分類整合。第一周:搜集并整理關于“立志、信念、尊嚴、榮辱、苦樂”的寫作材料;第二周:搜集并整理關于“謙遜、誠實、守信”的寫作材料;第三周:搜集并整理關于“自信、奮斗、機遇”的寫作材料;第四周:搜集并整理關于“好學、惜時、勤奮、刻苦”的寫作材料。通過這樣的梳理整合,學生們積累的材料不再零散,而成了一個系統(tǒng)有序的素材庫。
素材的積累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學生們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從這里我們應該看到,“積累素材”不是一句高屋建瓴的空談,而是有章可循的實踐過程。
【參考文獻】
[1] 蔣大年. 高中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J]. 考試周刊,2016(15).
[2] 郭素艷. 淺析高中作文素材的積累與整合[J]. 考試周刊,2016(1).
[3] 王玉芹. 高中作文素材積累教學方法探究[J]. 新課程導學,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