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陳垚 何小蓮
[摘要] 目的 探討以心電圖為主導的綜合干預手段對急性冠脈綜合征(ACS)介入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于我院診治的ACS患者192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6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復查隨訪,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康復訓練、心理輔導,并于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復查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平板心電圖,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術后用藥、心態(tài)、運動、工作、生活等方案調整。比較兩組患者術后 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生存質量。 結果 PCI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SAQ評分和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6個月和12個月后結果顯示,觀察組SF-36評分及SAQ 評分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 ACS患者介入術后復查結合心電圖檢查調整個性化治療、心理輔導和康復運動方案,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tài)。
[關鍵詞] 急性冠脈綜合征;心電圖變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3(a)-019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ominated by electrocardiogram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on postoperative life qualit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ethods 192 patients with ACS from March 2011 to July 2013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as 96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accepted routine treatment,followed upand routine dischargeguidance.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electrocardiography,dynamicelectrocardiogram and theplaty movement electrocardiogram were rechecked after 3,6 and 12 months.Postoperative drug use,psychology,exercise,work and life we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est results.The life quality of 3,6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3 months after PCI,the SAQ score and SF-36 score in two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results of 6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SAQ score and SF-36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Conclusion For ACS patients,postoperative recheck combined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 to adjust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plan,which can improve postoperative life quality and body function of patients obviously.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hanges in electrocardiogram;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Life quality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的一種嚴重類型。目前臨床上冠心病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為治療ACS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診斷明確、療效顯著、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1-2]。隨著社會生活水平及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以往的病死率等生物學指標在反映大眾健康水平上存在局限性,忽視了患者自我評價的影響,而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提出則從患者的生活方面和人生充實感等社會心理領域總體地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對臨床上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次研究選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于我院診治的ACS患者,探討以心電圖檢查為主導的綜合干預手段對ACS介入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于我院診治的ACS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ACS患者診斷符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的診斷標準[5];②PCI術;③患者意識清醒,聽力基本正常,月收入達2000元,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④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無精神類相關病史。
共納入符合要求的患者19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96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64.38±10.23)歲;支架數(2.09±1.04)個;冠脈狹窄情況:單枚28例,雙枚29例,三枚39例;心功能分級:Ⅰ級41例,Ⅱ級45例,Ⅲ級4例,Ⅳ級6例;對照組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63.56±10.67)歲;支架數(1.90±1.12)個;冠脈狹窄情況:單只35例,雙只25例,三只36例;心功能分級:Ⅰ級44例,Ⅱ級39例,Ⅲ級9例,Ⅳ級4例,本次研究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人口學及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復查隨訪,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其中包括飲食、用藥指導、規(guī)律生活、自我檢測及復查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康復訓練、心理輔導,并于術后3個月、6個月、 12個月復查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平板心電圖,據檢查結果進行術后用藥、心態(tài)、運動、工作、生活等方案調整。運動方案的制定依據患者病情、年齡、運動習慣、居住環(huán)境、心功能狀態(tài)等條件,參照美國心臟學會制定的冠狀動脈病變特征,如病變范圍,冠脈阻塞的支數、程度和時間等,并結合普通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平板心電圖檢查情況制定運動方案,運動禁忌證包括存在冠狀動脈內膜裂口和冠脈夾層、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壓塞、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穩(wěn)定心絞痛等并發(fā)癥者。運動內容包括放松式的醫(yī)療體操、快走、慢跑、跳舞等形式以保證運動量,運動強度及時間的制定可根據動平板心電圖檢查調整,須注意運動強度逐漸增加,稍出汗,輕度呼吸加快但不影響運動,同時心電監(jiān)測無異常。
1.3 生存質量評定標準
參照健康調查簡表36(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西雅圖心絞痛調查問卷(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進行評價。SAQ包括軀體受限程度、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疾病認識程度、治療滿意度5個大項,共計19個細目,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SF-36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身體疼痛、生理性角色功能受限、情感性角色受限、活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8個項目,共計36條細目,評分(0~100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
1.4 評價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后隨訪過程中時填寫SF-36及SAQ量表,統計兩組患者的評分情況,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差異。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ACS患者術后SAQ評分的比較
PCI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SAQ評分中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6個月和12個月,觀察組患者SAQ評分中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生存質量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2 兩組ACS患者術后SF-36評分的比較
PCI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SF-36評分中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PCI 術后 6個月和12個月SF-36評分中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生存質量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繼發(fā)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死率高的特點[6-7]。冠狀動脈是人體供應心臟自身血液的動脈,正常情況下,能夠滿足心臟的血液供應,同時心肌的攝氧能力較強,保證了心肌足夠的氧供。而ACS患者由于閉塞性血栓的存在而導致冠脈血流循環(huán)障礙,致心肌缺氧,臨床上表現為發(fā)作性胸痛、胸悶等癥狀,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8-9]。心電圖是借助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技術,安全廉價,操作簡單且即時得到結果,適用于PCI術后患者的隨訪復查[10]。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主要包括 T 波、ST段、Q-T間期及U波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 ST 段的變化,ST段降低大于0.05 mV,可表現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型[11],檢查方法則主要包括普通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等。
動態(tài)心電圖目前已成為臨床心血管領域中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由于持續(xù)24 h監(jiān)測,能夠發(fā)現常規(guī)心電圖不易發(fā)現的非持續(xù)性心律失常和短暫心肌缺血,是臨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及監(jiān)測心肌缺血的標準化方法之一。研究顯示,通過觀察動態(tài)心電圖ST段的變化,不僅能夠明顯提高短暫心肌缺血的檢出率,還可有助于判斷心肌缺血的程度,了解患者活動、癥狀與心電圖的改變關系[12]。此外,可以通過測定心率變異性(HRV)進行分層來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判斷自主神經受損情況,識別高危人群[13]。心電圖運動試驗是心電圖負荷試驗中最常用的一種,大多數冠心病患者靜息時冠狀動脈血流量基本可滿足其血氧供應,心電圖無心肌缺血表現,但冠狀動脈擴張的最大儲備能力已下降,通過運動或其他方式給心臟以負荷時可測定冠狀動脈儲備功能及心肌缺血的嚴重程度[14]。
臨床醫(yī)師可根據心電圖的檢測結果,并結合SF-36健康量表的生存質量測評以評估一定階段內的治療效果,為下一階段的用藥及個體化康復措施的調整提供依據。運動方案的原理是運動能刺激心肌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或增加原側支的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液循環(huán)。對冠心病患者進行體育訓練計劃可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強心肌對脂肪酸和乳酸的利用和氧化,并能促進心肌細胞對糖原的儲存,減少心肌中的脂肪沉積,以增強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韓呈武等[15]研究表明,運動康復治療有助于增加被損傷動脈的內皮和平滑肌細胞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降低支架后的再狹窄比例。此外,運動能調節(jié)血脂代謝,降低血清膽固醇,特別是使高三酰甘油降低明顯,而使具有保護血管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起到降低并減輕粥樣斑塊在血管壁的沉積及改善脂質代謝的作用[16],于此基礎上增強患者的活動適應能力,并促進社會功能康復。
PCI術具有一定風險且價格昂貴,患者術后存在的疑問容易引發(fā)焦慮、恐懼情緒,產生心理壓力,從而直接影響手術療效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而通過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能夠調動患者面對疾病的積極心態(tài),使患者主動掌握動靜活動下的冠脈調整規(guī)律,減少心絞痛的發(fā)作頻率,促進心理功能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隨訪復查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的SAQ評分及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術后結合心電圖表現以調整個性化治療、心理輔導和康復運動方案,能夠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tài),與郭望英等[17]研究一致。生活質量的提高,可進一步提高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減輕心理壓力,緩解心理障礙,有助于患者回歸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18]。
綜上所述,ACS 患者介入術后的生存質量對其健康恢復有重要的影響,而在患者的隨訪復查中,借助心電圖檢查結果以調整個性化治療、心理輔導和康復運動方案,能夠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tài),為ACS患者心臟全面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尤威,葉飛,陳紹良,等.經不同途徑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和長期效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9):736-739.
[2] 潘廣杰,張守彥.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介入術治療的新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36(2):194-197.
[3] 周紅霞,余小林,王發(fā)省,等.兩種量表評價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3):282-284.
[4] 牛娜.急性冠脈綜合癥介入術后心電圖變化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J].臨床醫(yī)學,2014,34(11):38-39.
[5] 白瑩,梁巖,譚慧瓊,等.不同時期中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臨床特征與預后[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8):655-660.
[6] 趙明中,晏沐陽,胡大一.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特點及血運重建治療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9):992-994.
[7] 李軍,馬科,曹秀麗,等.MCP-1,RANTES和Cys聯合檢測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治中的意義[J].海南醫(yī)學,2014,25(22):3333-3336.
[8] Thompson PL.Acute coronary syndromes:much progress,new challenges[J].Clin Ther,2013,35(8):1054-1057.
[9] 楊洪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電圖表現及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1,33(18):2756-2757.
[10] Kosuge M,Ebina T,Hibi K,et al.Differences in negative T waves betwee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irc J,2014,78(2):483-489.
[11] 吳彥儒.高齡老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1):227-228.
[12] 楊小花.動態(tài)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4):613-614.
[13] 李妍妍,洪大慶.85例心率變異性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7):1017-1019.
[14] 田瓊.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心電圖J波改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28):78-79.
[15] 韓呈武,侯來永,孔晶,等.有氧康復運動療法對冠脈成形術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泛素水平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6):564-568.
[16] 冀元元,李玉東,李綱.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syndecan-4蛋白水平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4,40(9):1060-1061.
[17] 郭望英,彭麗容,孫紅梅,等.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后心電圖變化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3):2199-2202.
[18] 王慧,陳琪爾,譚堅鈴.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病人生活質量狀況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6):1689-1691.
(收稿日期:2015-09-23 本文編輯: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