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億棵梭梭樹下的草原困境

      2016-07-11 16:12
      綠色中國 2016年6期
      關鍵詞:肉蓯蓉梭梭阿拉善

      進入2016年春季,有些久違的沙塵暴“超越”霧霾,再度成為空氣污染的“首兇”,襲擾北方各地:

      今年2月18日,內蒙古阿拉善盟吉蘭泰地區(qū)出現今年首場沙塵天氣;3月3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出現今年以來最強沙塵天氣,錫林郭勒盟等3個盟市出現沙塵暴;4月15日,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敦煌、瓜州等多地出現沙塵天氣,瓜州縣出現了黃色“沙塵墻”,當地市民看見了“滾滾沙墻吞噬縣城”的罕見景觀;4月16日,甘肅民勤出現今年首場沙塵暴,天空變?yōu)榛椟S一片。

      到了5月份,沙塵暴依舊揮之不去?!拔逡粍趧庸?jié)”期間,西北地區(qū)出現沙塵天氣,波及青海、甘肅、內蒙古等6??;5月11~12日,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中西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河西、寧夏、陜西北部等地再度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

      沙塵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面積地表荒漠化和沙化是重要因素。去年底,國家林業(yè)局公布的《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當前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

      5月14日至17日,記者跟隨阿拉善SEE基金會“一億棵梭梭”項目組進入被稱為“我國最大的沙塵源地之一”的阿拉善,探尋荒漠化治理之策。

      沙塵源區(qū)的牧民們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里的草很高、很多。當時我家里養(yǎng)了1000多只羊?!?6日,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注:嘎查,系蒙古語,行政村之意)牧民沈永保開著一輛皮卡,帶著記者在自家的草場上轉悠。

      而此時,要想在草場上找到一棵綠草已經很困難了。記者放眼四周,盡是荒漠和戈壁。由于干旱少雨,又缺少植被,草場上沙土松軟。車行過去,塵土飛揚。

      一位牧民向記者描述了在阿拉善常常見到的景象: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里照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里埋。

      在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的家,記者看到,屋后的羊圈里空空蕩蕩?!拔覀兗以缫呀洸火B(yǎng)羊了。這里前些年就實行禁牧,靠買草料養(yǎng)羊不劃算。”胡開竟說。

      由于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蘇海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變得越來越差。草場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沙塵暴。胡開竟說:“在草場好的地方,幾畝地就可以養(yǎng)一只羊,而在沙化草原區(qū),需要100畝地才可養(yǎng)活一只羊。但過去是養(yǎng)的越多越好?!?/p>

      記者此前在阿拉善烏達木塔拉嘎查采訪時看到,村里有的牧民還養(yǎng)著羊。牧民趙文志說,“現在牧民們舍不得殺羊,甚至連羊奶都舍不得擠。因為擠了奶,羊就少膘了,賣不上價錢?!?/p>

      由于草場沙化嚴重,近年來,在牧區(qū)甚至冒出了一項新的職業(yè)——“抖羊沙”。有人專門幫牧民清理棚圈和院落里的沙子,幫羊抖去身上重達幾斤甚至十幾斤的沙子,防止沙子吸熱后燙傷羊皮。

      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趙文志和記者的腳下卻是細細的黃沙。不遠處,幾只瘦骨嶙峋的駱駝在覓食?!坝浀卯斈辏诓莸厣祥_一塊地架起蒙古包,割下來的草就能裝上一車。那時候,駱駝趴在地上,動一動脖子,周圍的草就夠吃上一天了?!庇浾咦⒁獾?,趙文志說這番話時,他的眼睛里放著光芒。

      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去年12月編寫的《阿拉善SEE生態(tài)協(xié)會荒漠化防治戰(zhàn)略與項目評估報告》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阿拉善地區(qū)土地出現嚴重退化,不僅影響了當地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提高,也阻礙了區(qū)域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白鳛槲覈饕硥m源區(qū),阿拉善地區(qū)的生態(tài)危機也威脅到了相鄰省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甚至波及到華北、西北,以及更遠的江淮地區(qū)?!?/p>

      早在十多年前,阿拉善SEE生態(tài)協(xié)會就參與到阿拉善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當時一項調查顯示,阿拉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種類貧乏,數量稀少,結構簡單和營養(yǎng)極少,并隨水量減少,植物種類、密度、蓋度和質量不斷銳減。

      由于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阿拉善地區(qū)的草場每年以2.6萬畝的速率遞減,退化面積達334萬公頃以上,原有的130多種植物種現僅存30多種;植被覆蓋度降低了30-80%,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180余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三類珍稀動物)或遷移他鄉(xiāng),或瀕臨絕跡,生物多樣性嚴重減少。

      內蒙古自治區(qū)林業(yè)廳201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阿拉善盟的沙化土地面積為20.4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7%,居內蒙古第一位。

      阿拉善境內分布有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過去幾十年來,三大沙漠一直在擴展,烏蘭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推進。

      沙塵暴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危害程度也越來越重,不僅給阿拉善地區(qū)經濟社會帶來極大危害,而且也波及到其它地區(qū)。

      2009年,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的相關報告稱:“阿拉善地區(qū)是我國最主要的沙塵源區(qū),也是我國抗御風沙侵襲的第一道重要生態(tài)屏障。阿拉善的沙塵現象不但影響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糧基地以及華北和京津地區(qū)的安全,而且還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甚至北美地區(qū)?!?/p>

      變遷的生產生活方式

      記者在阿拉善采訪時了解到,從生態(tài)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如今阿拉善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根源在于蒙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被破壞。

      傳統(tǒng)社區(qū)蒙族人的游牧有三種方式:多次遷徙(最起碼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遷往不同的草場)、二次遷徙(一年之中搬遷兩次,前往冬營地和夏營地,目前牧區(qū)的主要游牧方式)以及走“敖爾特”(臨時遷徙,解決草場受災時的草畜矛盾的問題)。

      無論采用何種的游牧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利用草原地帶各個草地的季節(jié)差異,以便更大限度地獲取牧草,同時又使草場得到合理的保護。

      草場由家庭承包后,分給每戶牧民的草場都包括冬盤和夏盤兩塊草場,使得游牧的方式得以繼續(xù)。但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定居,采用游牧方式的牧民就減少了。

      之后,各家各戶都建了圍欄。拉了網之后,牲畜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圍欄里的草不是被吃完了,就是被踐踏完了。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生態(tài)學家劉書潤對記者說,“牲畜對草場的作用,踐踏一般強于采食?!彼忉屨f,經常移動的蒙古包周圍由于放牧較輕,加上牲畜糞便的滋養(yǎng),草原很快恢復,甚至長得比原先還好。而圍欄內和居民點附近的草場很容易就被牲畜踩壞。定居點周圍沒了草,就更增加了牲畜走動的距離和時間,加強了踐踏力度,退化面積和強度越來越大。

      歷史上,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有許多養(yǎng)護草原的措施,比如在搭建蒙古包時,不能將包內的草皮鏟掉,當收拾起蒙古包遷往他處時,草場依舊,同時也要把垃圾燒掉并且掩埋;交通工具不能亂走以免破壞草場;將草場上曬干的牲畜糞便撿回來生火做飯、取暖,這樣既不污染草場又解決了燃料的問題。

      在阿拉善蒙族社區(qū),有豐富經驗的蒙族牧民總是能把牲畜數量調整到適應草場最佳承載量的狀態(tài),否則牲畜帶來的收益就會減少。每當春季接完羔子,牧民總要處理一批老的牲畜,使得牲畜的數量保持穩(wěn)定的最佳狀態(tài)。

      據記者了解,阿拉善地區(qū)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農耕生產方式的“入侵”。

      “我和胡開竟的祖輩都是甘肅民勤的,當初因為民勤沒法生存逃荒過來的?!鄙蛴辣τ浾哒f。

      “大約是60年代,很多民勤漢人來了,他們砍了很多樹和灌木,蓋房子、蓋羊圈、砌井……以前羊圈都是用木頭干柴蓋的,井里面的一圈都是用木頭砌的,后來木頭沒有了,就用水泥做了。人多了以后,羊也越來越多,草場上的樹和草越來越少?!碧K海圖嘎查牧民烏蘭扣的妻子對記者說。

      “大集體”時期,當地政府在“農業(yè)學大寨”、“牧民不吃虧心糧”等政策的推動下,紛紛在草場上開荒種地,尋求糧食自給。阿拉善盟最不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的右旗地區(qū)也積極開荒墾種。史料記載,1964年,全旗播種面積732畝,總產量7.8萬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平均75.5公斤。文革期間,各公社、生產大隊相繼開荒,大辦農業(yè)。1968年,全旗播種面積1508畝,比1964年增加1倍。1974年,全旗播種面積4842畝,是1964年的6.6倍,10年增長561.5%。

      記者在阿拉善左旗腰壩鎮(zhèn)沙日霍德嘎查采訪時看到,那里基本上已經成為典型的農業(yè)耕作區(qū),種植了大量的玉米。許多牧民用抽上來的地下水,大水漫灌式地澆地。

      《阿拉善地區(qū)蒙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調查報告稱,農業(yè)對當代蒙族社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負面的影響,證明其并非是恢復生態(tài)的最佳方案,沒有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立和諧的關系,只能作為轉移牧業(yè)帶來的貧困危機的權宜之計。

      該報告說,“目前,農業(yè)對生態(tài)的破壞還沒有被當地政府和社區(qū)居民所重視,而農業(yè)如果在生態(tài)危機面前也難以為繼的時候,草原路在何方?”

      一億棵梭梭能帶來什么?

      在近年來的固沙過程中,人們發(fā)現“梭梭+肉蓯蓉”的固沙模式可以帶來較高經濟效益,實現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被公認為理想的沙產業(yè)治沙模式,在廣大沙區(qū)進行推廣。

      “在阿拉善防治沙漠,阿拉善SEE也曾經做過多種嘗試,但在總結過去十年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最終選擇種植梭梭?!卑⒗芐EE“一億棵梭梭”項目負責人龐宗平說。

      他介紹,阿拉善地區(qū)歷史上曾有的800公里以梭梭林為主體的荒漠植被帶已經嚴重破壞和退化,而荒漠區(qū)梭梭的天然更新速度是十分緩慢、艱難的,因此,必須采取人工促進的方式來恢復這片天然生態(tài)屏障。

      2014年10月,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啟動。計劃在未來10年,種植一億棵梭梭,恢復200萬畝以梭梭為主體的荒漠植被,構建阿拉善綠色生態(tài)屏障,阻斷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交匯握手,從而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通過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使1000戶牧民從傳統(tǒng)的牧業(yè)轉向沙生植物產業(yè),并增收致富。

      其實,種植梭梭,給牧民們增收最大的是肉蓯蓉。這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在胡開竟家,他找出幾根干肉蓯蓉對記者說,市場上一根新鮮的肉蓯蓉能賣到百元,有的還能上千,而肉蓯蓉的種子賣到2萬元一公斤。

      胡開竟告訴記者,2010年,他就嘗試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之后他加入了阿拉善SEE發(fā)起的社區(qū)梭梭種植項目。

      按照阿拉善SEE社區(qū)梭梭種植項目的規(guī)定,牧民們到蘇海圖合作社報名,由合作社統(tǒng)一進行管理梭梭種植和驗收,再由SEE進行抽查復驗。同時SEE還會對牧民進行種植培訓,一對一輔導,牧民收獲的肉蓯蓉通過合作社統(tǒng)一對外銷售。整個執(zhí)行過程十分嚴格,對牧民的要求也非常高,種出來的梭梭只有達到標準,牧民才能拿到種植補貼。

      胡開竟家有1.7萬畝草場,1萬畝種上了梭梭。16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在胡開竟家的梭梭林看到,早些年種植的梭梭樹已經有2米多高,將要成熟的肉蓯蓉隨處可見。“去年我家賣肉蓯蓉的收入有20多萬元?!焙_竟說。

      沈永保家去年的收入與胡開竟差不多。采訪時,他主動提出給記者演示一下專業(yè)挖坑機是怎么為梭梭種植打坑的。只見拖拉機開動后,一個旋轉頭鉆入地下,只需要幾秒鐘,沙地上就出現了一個直徑約50厘米、深約60厘米的坑。

      沈永保說他僅機械設備的投入就超過15萬元,梭梭種植面積達到了3000畝。去年,他家收獲了第一批人工種植的肉蓯蓉,共800多公斤?!艾F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家肉蓯蓉加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p>

      “從整體上來說,SEE目前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共贏為主要目標,以植被恢復和農業(yè)節(jié)水為主要任務的戰(zhàn)略選擇基本適合阿拉善地區(qū)荒漠化防治的實際需求?!敝袊茖W院上述評估報告認為,但在實現戰(zhàn)略目標的具體任務和方法上還需要進一步調整,以便能夠實現阿拉善地區(qū)荒漠化防治的科學性和可持續(xù)性。

      記者從阿拉善SEE了解到,過去10年,SEE已經在阿拉善地區(qū)種植22.5萬畝梭梭。

      中國科學院專家團隊通過遙感監(jiān)測、野外考察及典型區(qū)各項主要環(huán)境指標的觀測,發(fā)現阿拉善地區(qū)整體植被覆蓋度、項目區(qū)土壤有機質含量、空氣濕度表現出增加趨勢,而人工梭梭林內的風速顯著降低,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所改善,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40平方公里的速度減少。

      但評估報告也表示,阿拉善地區(qū)的三大沙漠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這三個沙漠及其之間的戈壁和山前沖洪積扇的地理空間分布是由當地的地質構造、地表特征和風場所決定的。廣闊的沙礫質戈壁因有適宜的空氣動力學粗糙度,為過境風提供了良好的輸沙場,使得沙物質不會在此積累,因此才能保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沒有出現三大沙漠在此“握手”的現象。

      “利用梭梭固定活動沙丘或增加沙化草場的植被,有利于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減少沙塵暴的發(fā)生。但是在原生戈壁上種植梭梭,則會破壞地表礫石層,造成下覆的第四紀疏松沙質沉積物出露,在風力作用下就地起沙形成新的沙丘。”評估報告說:“如果把三大沙漠之間的戈壁帶全部種上梭梭,會真的通過人類作用導致三大沙漠握手?!?/p>

      調查發(fā)現,雖然在SEE的規(guī)劃中,沒有把所有的原生戈壁種上梭梭,但是從項目規(guī)劃圖和實地考察中發(fā)現有大面積的戈壁灘已被改造成人工梭梭林,地表礫石層遭到顯著破壞,就地起沙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

      專家調查還注意到另一個現象,梭梭本身是耐旱的沙生植物,在成活后不需要灌溉,但是要嫁接肉蓯蓉獲的較好經濟效益的話,每年每畝梭梭至少需要灌溉100方水,也就是說200萬畝梭梭的耗水量每年大約是2000萬方。由于該區(qū)降水極其缺乏,又沒有地表徑流,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灌溉。

      “長期下去,地下水位勢必下降,不僅會導致人工梭梭林覆蓋度降低,原生植被死亡,還會影響周邊綠洲的地下水位,帶來不可估計的影響?!痹u估報告建議,對項目區(qū)的可行性進行專業(yè)科學論證,在沙漠邊緣利用梭梭和肉蓯蓉營造固沙鎖邊林,以防止沙丘活化前移為首要生態(tài)保護目標,其次兼顧經濟效益。在項目規(guī)模的制定中嚴格按照區(qū)域的水土資源承載力進行科學設計,切忌違背自然規(guī)律,出現不可持續(xù)的現象。

      相關鏈接:

      為什么是內蒙古草原?

      作為世界重大環(huán)境問題之一,荒漠化影響著全球1/4的土地和1/6的人口,它不僅直接導致干旱半干旱區(qū)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和饑饉,還威脅著許多發(fā)達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阻礙著全球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內蒙古草原面積占自治區(qū)土地總面積的74%,占全國草原面積的近1/4。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內蒙古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構成了我國北方重要生態(tài)屏障的主體。

      《內蒙古草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報告稱,嚴格保護、合理開發(fā)利用草原資源,對于構建我國北方生態(tài)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農業(yè)資源與農村環(huán)境保護創(chuàng)新團隊編著,將于今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對外出版。調查顯示,目前,內蒙古退化草原面積占其草原總面積的59%,并且每年還在以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退化和沙化,草原平均產草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至少減少了30%。內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劇已使草甸草原的生產力下降到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也已下降60%-80%,草群蓋度顯著減小。

      草原沙化退化不僅危及農牧民的生存和發(fā)展,也威脅著整個華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報告介紹,中國北方四大沙塵暴源區(qū)中有三個位于內蒙古境內,內蒙古地區(qū)沙漠土地已達42.08萬平方千米,占全區(qū)土地總面積的35.7%。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項目組編著的《內蒙古發(fā)展定位研究》報告也介紹,作為我國北方生態(tài)安全屏障,內蒙古具有天然的自然地理優(yōu)勢。內蒙古地處北疆,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面積的69.2%,擁有13億畝草原、3.5億畝森林、6000多萬畝水面和濕地,草原、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不僅是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且是東北眾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陸性季風必經之地,是這個核心區(qū)的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內蒙古草原還為京津冀地區(qū)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了巨大碳匯。研究發(fā)現,內蒙古是碳匯大區(qū),全自治區(qū)13億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噸。內蒙古有5.6億畝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種樹1.2億畝、種草2.8億畝,可實現碳匯12億噸。

      同時,內蒙古也是減碳潛力大區(qū),全自治區(qū)風能資源總儲量近9億千瓦,居全國首位。大多數盟市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級風電場的條件。年日照時間為2600-3200小時,居全國第2位,具備較好的建設太陽能基地的條件。

      內蒙古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教授、院長趙吉測算的結果顯示,內蒙古溫帶草原總碳儲量為37.6億噸。退化草地碳匯潛力巨大,草地固碳量為4586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6815萬噸/年。內蒙古森林固碳量為3601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3203萬噸/年。趙吉認為,這些碳匯資源一旦實現市場交易,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巨大,其內在價值應遠高于碳減排交易價格。

      (責編:張志國)

      猜你喜歡
      肉蓯蓉梭梭阿拉善
      木壘縣沙漠區(qū)域提高梭梭成活率的幾點建議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用28載時光堅守沙漠 他給“死亡之海”帶來生機
      阿拉善SEE 7任會長的故事
      點草成金!沙漠肉蓯蓉開辟致富路
      中國阿拉善玉·觀賞石博覽會盛大開幕
      環(huán)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種梭梭固沙
      阿拉善(三首)
      梭梭的葉子哪兒去了?
      赫章县| 阳山县| 岳阳市| 宜阳县| 青海省| 玛多县| 连城县| 达孜县| 昔阳县| 浠水县| 门源| 洞头县| 宝丰县| 淮北市| 咸宁市| 华宁县| 丹巴县| 普兰县| 尖扎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阳春市| 西峡县| 屏山县| 芒康县| 青神县| 嘉黎县| 武平县| 尖扎县| 鹿邑县| 淳安县| 赣榆县| 和静县| 敦煌市| 阳山县| 航空| 江川县| SHOW| 通江县| 兖州市| 文化|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