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華
翻閱《魚臺縣志》(修訂版),記載本地一位有德行的鄉(xiāng)紳,名字叫賈琚,生于乾隆年間。賈琚并不是特別富有,算不上是土豪,但做人大度,樂善好施。
當時有洪澇之災,糧食歉收。普通百姓,家里沒有余糧,到了秋天,很多人家就關門閉戶,舉家出去逃荒,到過年再回來。過去,凡是魚臺這一帶的老居民,逃荒要飯就像出門趕集,抬腳就走,像候鳥,成了習慣。這一走一回的過程,賈琚很忙。先是打聽周邊鄰里誰家要走,他要去送一送,用長袍挾帶上一盤豆餅,趁著夜色登門。豆餅不是什么好東西,現(xiàn)在也沒人把它當食品了,只能喂牲口。但那時候是最適合長途出行的干糧,如果路上討不到吃的,從豆餅上掰下一塊,用開水一泡,就可以充饑。
然后就是到過年,逃荒大軍陸續(xù)返鄉(xiāng)的時候,賈琚再對周圍鄉(xiāng)鄰一戶戶探望。那時候逃荒,收獲也差別不小,有人勉強度過饑荒,混個生活。有人家幸運,可能會稍有盈余,積攢點過年用的食物、零錢。誰家過年困難,賈琚就叮囑人到他家取糧、記賬,等收成好了再還。至于還不還,賈琚從不要賬,全憑借債人自己的記性。
那時,到了年關,多發(fā)偷竊事件。鄉(xiāng)間其他富裕人家,就在這時候加強戒備,家丁巡查,放狗護院。他則相反,叮囑家人晚間早早睡覺,若有聲響,不要點燈、大呼小叫。饑荒之年,不到萬不得已,作為良善人家,是不會出來做小偷的。據(jù)說他家還真遭過偷竊。某晚,賈琚看到,星光下,有人翻墻入室,偷了糧食,背在肩上,想再逾墻而出,可能是因為身體負重,人攀著在墻上,翻不過去,進退兩難。最后賈琚終于看不下去了,到墻下,托著那人一只腳,用力一送。聽偷竊的人在墻外伏地磕了三個響頭,泣聲道別。此類的故事橋段,現(xiàn)在說出來,很少有人信了。
縣志里還記載:“乾隆丙午歲,薦饑。每晨以錢懸于門,全活者數(shù)百家。”就是乾隆丙午這一年,當?shù)匾辉兖嚮?,賈琚把方孔的銅錢穿起來,每天早上掛在門外,讓饑民取用,因此救活了數(shù)百戶人口。
縣志里最后說:“及卒,有自遠方來吊者,不知姓名,盡哀而去。”到賈琚死的時候,有從外地趕來吊唁的人,沒人認識他們,顯然非親非故,也不知道姓名。這些人在賈琚靈柩前痛哭一場,離開時仍顯得非常悲痛。雖寥寥數(shù)言,隔著歲月,能認識這位高鄰,我覺得榮耀。
(步步清風薦自2016年5月13日《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