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廣州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 511400)
廣東連山瑤族小長鼓舞藝術特征探析
陳 敏 (廣州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 511400)
廣東連山瑤族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遷徙生活中沉淀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歷史悠久,其表現(xiàn)內容以建房造屋為主,動作剛柔并濟、穩(wěn)健有力,2012年連山瑤族小長鼓舞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面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我們更應該注重對這一民間藝術保護研究,繼承和發(fā)揚。本文主要就連山瑤族小長鼓舞的藝術特征進行探析。
小長鼓舞;特征;民族
瑤族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湖南、云南、廣東等省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幾個國家,廣東的瑤族主要居住在粵北地區(qū)。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廣東瑤族形成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藝術。其中長鼓舞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廣東的長鼓舞主要分為排瑤的大長鼓舞和過山瑤人民跳的小長鼓舞,各具特色。
連山瑤族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遷徙生活中沉淀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起源久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廣泛流傳于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和連州市等過山瑤地區(qū),這些地方的小長鼓舞,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其中,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小長鼓舞保留得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2012年連山瑤族小長鼓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予以保護。
有一個故事傳說,相傳,瑤族始祖“盤瓠王”是由“五色龍犬”所變,英勇善戰(zhàn),為民除害深受瑤民的愛戴。有一天,盤瓠王上山狩獵,被山羊犄下懸崖而亡。瑤民們十分悲憤,把山羊射殺,剝皮造鼓,擊鼓悲歌,舞而蹈之,祭奠盤瓠王。時至今日,每逢喜慶佳節(jié)及“還盤王愿”都進行小長鼓舞的表演,特別是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的“還盤王愿”,場面非常隆重熱烈。
連山的瑤族又稱為“過山瑤”,是中國四大瑤族支系之一,過山瑤在歷史上沒有自己固定的山林和土地,因為“吃盡一山、則移一山”的特征而得名,由于一年一小遷,三年一大遷的游耕習慣,每到一個地方,瑤族人都要重新建造起用木板作墻,用杉皮作瓦的木屋,所以建造木屋就是連山瑤族小長鼓舞的重要表現(xiàn)內容。舞蹈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建造房屋的程序,模擬建房的動作,表現(xiàn)建房勞動的全過程?,幾逑让駴]有自己的文字,無論從舞蹈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傳述和記載著過山瑤民族歷史生活,再現(xiàn)過山瑤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情景。
程式,是舞蹈藝術規(guī)范化而形成的一個特征。每個民族民間舞蹈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式特征。連山瑤族小長鼓舞的程式,是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世代相傳,形成獨具特色的特征。舞蹈以模擬建造房屋為主要內容。整個過程稱為“七十二套路”,包括二十四個表現(xiàn)性動作,兩個程式性動作,“蓮花蓋頂”和“漂洋過?!保ɑ颉靶薪保硌輹r將每個表現(xiàn)性動作與兩個程式性動作相結合,構成相對獨立的二十四組,每組有三個動作連接而成,順序為:“蓮花蓋頂”、表現(xiàn)性動作、“漂搖過?!保ɑ颉靶薪保?,一共七十二個動作,也稱七十二套路,每組動作需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表演一次,再回原位做第二組動作,以此類推,將所有動作做完即視為舞蹈的完整程式,此外,在舞蹈開始和結尾時,還有“拜鼓”和“行禮”的儀式表演,也成為固定的表演程式。表演時通常為二人或四人,或集體以雙人為一組對舞,現(xiàn)今已發(fā)展獨舞或者群舞等,表演形式更加豐富,也逐漸從祭拜廳堂、廣場走向舞臺,編創(chuàng)了舞蹈劇目,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
連山瑤族小長鼓舞動作剛柔并濟,靈活輕巧,體態(tài)重心在下,雙腿曲蹲,身體有規(guī)律地上下顫動,主要動律和步伐有:“蹲”“顫”“跳”“閃跳”“點靠步”“跳跪步”等,膝蓋的蹲顫始終貫穿于舞蹈中,是整個舞蹈的核心,在民間常以雙腿下蹲的程度來判別舞蹈技藝的高低。連山瑤族小長鼓舞通過“蓮花蓋頂”“飄搖過?!薄靶薪被境淌叫詣幼靼选稗D天轉地”“尋屋地”“挖屋地”“鏟屋地”“平屋地”“量屋地”“墊石腳”“砍木”“量木”“鋸木”“背木”“架木馬”“承木”“鑿木”“立柱”“串方”“承低”“承高”“上梁”“拉梁”“上八方”“安門”“安神位”“蓋房”二十四個表現(xiàn)性動作形象地連貫起來,將過山瑤遷徙、游耕中的建房形象地描繪出來。舞蹈中的動律也是來源于瑤民的生活習慣,瑤族人民生活在大山中,他們在平常上山、下山時背著背簍、挑著重物時,行走時膝蓋自然會產(chǎn)生彎曲和顫動,并且必須平穩(wěn),所以在做動作時,膝蓋必須穩(wěn)健有力,仿佛膝蓋有彈簧,有韌性的彈動。這些動作不僅表現(xiàn)出瑤族人民吃苦耐勞、樸實的品質,也充分體現(xiàn)了瑤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小長鼓舞的唯一道具是小長鼓,與廣東另一種長鼓舞——排瑤的大長鼓舞的大長鼓有所不同,從使用方法上來說:大長鼓的兩端有一根背帶相接,舞者自始至終將鼓斜挎在身前(將背帶挎于左肩,使鼓斜掛于身前),左手持竹片擊鼓,再配以上身動律和腳步等動作進行舞蹈。從外形上看:大長鼓鼓身長約110厘米,兩頭鼓面之間有身子相接,圍繞在鼓身周圍,并配有一根背帶;小長鼓鼓身長約80厘米,鼓腰寬度大致為成人手掌可握。小長鼓是由泡桐木制成,將一根泡桐木中間挖空,以獸皮做鼓面,鼓身通常有黑色、紅色、黃色,由于瑤族人民有濃郁的宗教祭祀文化,他們崇拜祖先盤王、崇拜萬物有靈,所以在鼓身上繪有色彩對比強烈地烏龜背殼紋路(烏龜是瑤族崇拜的神靈之物),和 “狗牙花”裝飾(“狗牙花”是瑤族圖騰崇拜的象征)。
在小長鼓舞中,小長鼓舞除了是一種最重要的舞蹈表演道具外,它還具有音樂伴奏作用,舞者左手握鼓腰,右手擊拍鼓面,成為舞蹈的輔助樂器,伴隨著鼓、小鑼、鐃鈸聲,共同構成長鼓舞的音樂特點。
廣東連山瑤族小長鼓舞作為連山縣文化名片以其獨特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及強大的生命力扎根在粵北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價值,體現(xiàn)和傳承著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連山瑤族小長鼓舞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面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我們應該注重對這一民間藝術保護研究,繼承和發(fā)揚它, 讓更多人了解它。
[1]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舞蹈志·廣東卷 [M].學林出版社,2006.
[2] 王桂忠.廣東瑤族長鼓舞的歷史與現(xiàn)狀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8(19).
[3] 肖念念. 試論瑤族小長鼓舞的民族特色[J] 民族藝術,1992(12).
[4] 吳漢秋. 瑤族長鼓舞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征 [J]大舞臺,2015(8).
陳敏,女,江西贛州市人,碩士在讀,就讀于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