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法律正義的理念探微
——旨在追求
黃璐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價值觀念,不得不說,正義是這一觀念永恒的途徑。她至始至終是一模糊的概念,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她是從古至今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思想家不可避免也努力追尋探討并想以一己之身去貫徹的一個信仰。正義對于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和諧及其重要,即貫徹什么樣的正義,其價值觀念的解釋各個時期各個派別都有分別定義,希冀影響當代及以后的人類社會。但是,正義問題從來也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更加嚴重。隨著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后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大多關于正義問題的討論——標準及供給方式,都不再具有合理性。法律正義,法律是否能夠代表正義?能!但是,她僅能在大多數(shù)場合代表正義,對一切行為是否合乎正義的判斷,這一行為判斷就成了我們對正義的追求。
正義標準;行為評價;法治精神;理想
正義的理念對于利益既得者天經地義,對于受損者就豈有此理,這說明了什么:正義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概念。但是法律與正義是否有一套客觀標準,超越于時代的是非標準,答案在某一時期內是肯定的。正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會生成不同的正義觀,也會存在著不同的正義形態(tài),判斷正義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從古希臘一直到啟蒙運動時期,占主導的思想觀念都認為存在一套客觀的是非標準,而且這套標準是可以被人類所掌握的,盡管標準本身的內容和了解標準的方式很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19世紀以后,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在這個全球化和后工業(yè)化進程加快的時代,一些思想家通過不同的路徑得出一個結論,即很可能無法找到一個客觀的是非標準。
公正這個詞太令人捉摸不透了,猶如美國著名法理學家E·博登海默所說:“公正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xiàn)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當我們仔細查看這張臉并試圖解開隱藏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時,我們往往會深感迷惑。”[1]比如一些自由主義者認為,是非標準是私人的事情,國家不應該將某一套(帶有任意性的)是非標準強加在每一個公民身上;一些多元主義者認為,不同的人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是非標準,而這些標準相互之間無法比較,也不存在優(yōu)劣對錯;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者認為,是非對錯標準本來就是社會權利結構中壓制個人的裝置。既然連是否有客觀標準都成了問題,那么向標準靠攏的信念就值得懷疑了。鮑曼說,“‘正義’是一個‘本質上富有爭議’的概念,并因此注定永久是可修訂的?!瓕で笳x的沖動對人類社會施加的壓力而言,它最主要的源泉恰恰就是那一環(huán)境本身;沒有哪個社會能把自己描述為‘公正的’,所有的社會都被認為是不夠公正的,這就是事實”。[2]正義,是每個人都要自己思考的事情。
從上文得知,既然法學已經退出了是非對錯的討論,或者說法律只是一種與是非對錯無關的規(guī)則體系,一個主張規(guī)則,一個主張事實,正義又該如何處之?“正義是在尚不知曉的未來即將出現(xiàn)的一種任務,而且正是被譴責為不公正的痛苦假定面臨和喚起了這種任務”[3],也同霍布斯的一個思路,不是法律向正義靠攏,而是法律創(chuàng)造正義,這種創(chuàng)造正義的法律是指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那些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的正義。法實證主義提出,法律是有權機關通過特定程序確定的行為規(guī)范,他們認為,法律與道德、正義、善是無關的。同樣的無關還來源于我們熟悉的另一個對于法律的表述,馬克思主義法學觀,他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壓制被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所以,就法律實證主義或者馬克思主義法學觀而言,法律和正義是沒有關系的。
法律不評價個人,法律只評價行為,廣義來說包括意思和意志、作為和不作為、結果、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在用法律進行社會治理中對正義觀念中存在的理想主義即使是最低限度,也不會實現(xiàn)真正的供給。因此,正義不具有給予性,而是具有指向性,因為沒有誰可以承擔給予正義的責任,當正義開始給予我們指向,我們就不再希冀社會的一些特定行為來供給我們正義,她是一種價值的取向,這種取向因人而異、因時空而異,法律本身的滯后特點決定了法律本身無法實現(xiàn)正義,我們寄希望于我們全體社會成員,我們每個人去行為社會正義,正如亞當·斯密所說,“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雖然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可以存在于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tài)之中,但是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行善又如美化建筑物的裝飾品,而不是支撐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出勸誡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加于人。相反,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盵4]
正義,首先是一種堅信可以顛覆現(xiàn)實的理想,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不正義的一種抗議和批判,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一種希冀和企盼。正因為人類有著熱愛正義、追求正義的心,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正義的現(xiàn)實性質,現(xiàn)實正義作為事實的正義,決定了社會的治理是由法律作為代替,代替人類社會追求正義的的心法律來做裁決。正義,就是不斷的用理想來提升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走向理想的永無止境的過程,有正義的法律,這一無比優(yōu)秀的財產,最終將引領人類走向怎樣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正義的思想和行為不斷普及,正義的體制和法制不斷完善。終有一天會明白,對正義的追求,我們忠于的是法治精神,而不是法律。
[1][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52.
[2]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