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妹
摘要:《胡笳十八拍》是以女性的口吻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敘述的名作。并且是不以"愛情"為題材,而是直接反映"自我命運"為題材的女性文藝佳篇??梢哉f是中國古代文藝史上反映女性詩文里的希世珍品。語言上"女人味兒"十足,無奈的吶喊淋漓盡致、真切動人,以切身感受表達"自我命運", 展現(xiàn)出女主人公"自我"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勢如翻江倒海,其情聲聲血淚,感人至深。從作品所表現(xiàn)的的悲怨、悲恨、悲離、悲愁等幾個方面賞析,對于它的藝術(shù)價值,可獲得更清晰的認識。
關(guān)鍵詞:《胡笳十八拍》;音樂名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385-01
《胡笳十八拍》相傳是漢代名人蔡邕的女兒蔡琰所作。蔡琰(約177-?),大約出生于漢靈帝熹平元年,字文姬?!逗鬂h書·董祀妻傳》稱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音律。"[1](P1891)又記載:"文姬… …少聰惠秀異,年六歲,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一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 [1](P1891)可見,她自幼就精通音律、才思敏捷。對于《胡笳十八拍》是否為文姬所作,參照郭沫若的觀點。我個人做以下思考:唐人劉商的《胡笳曲序》記載說:"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董庭蘭或董大)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2](P194)董大是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琴師??梢姡瑒⑸虒憽逗涨颉返臅r間還在此之后,從時間的跨度上看:"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可以斷定多少帶有他個人的想象成分。另外,劉商的"以琴寫胡笳聲而成《胡笳弄》"可能是董大對《胡笳十八拍》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工和整理,進而由他演奏,這是可能的。然而,不管是出于誰之手,琴曲無論從文學上還是美學上的價值是不可否認的。這首琴歌,共分十八段(拍),傾訴了主人公被俘、思鄉(xiāng)、別子、歸漢等一系列的不幸遭遇和苦難心聲。歌詞表達出主人公"自我"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其悲怨、悲恨、悲離、悲愁如翻江倒海,其情聲聲血淚,感人致深。就詞本身而言,是以女性的口吻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敘述的,并且是不以"愛情"為題材,而是直接反映"自我命運"為題材的女性佳篇。就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藝史上反映女性詩文里的希世珍品。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國古代文藝史里,只要涉及女性命運的作品,可以說,大多數(shù)都與"愛情"有關(guān),即使沒有這一層,也不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遭遇。
《胡笳十八拍》中女主人公"蔡文姬"的悲怨,首先來自于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狀。胡笳第一拍寫道:"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4](P123)道出時世的瞬間改變,矛盾的加劇和汗庭的衰微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根由。"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意志乖兮節(jié)義虧。"[4](P123)進一步強調(diào)了戰(zhàn)亂導致"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社會現(xiàn)狀,為自己以后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這是第一怨,怨生不逢時。依文獻記載,可以推測文姬的幼年還算是幸福的,能得到父親的教誨,善琴而知書。"成年后嫁與衛(wèi)仲道,不及兩年,丈夫亡故。無子,歸母家。"[1](P48)這么年輕丈夫就死了,自己無依無靠不得不歸母家,這是第二怨,怨命運不濟。胡笳第二拍:"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4](P123)可以得知她被匈奴所擄,后成為左賢王王妃。正如第一拍中"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4](P123)交代的一樣,這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是無奈的被逼迫的。這是第三怨,怨身不由己。后來歸漢與孩子又是天隔一方,"今別子兮歸故鄉(xiāng),舊怨平兮新怨長" [4](P132)又可見歸漢從本質(zhì)上并沒有減輕心靈的傷痛,這是第四怨,怨骨肉相離、生不如死。這些"悲怨"都是"心憤怨兮無人知"的,同時也是"志摧心折兮自悲嗟"的,無人聽訴也無處傾訴。
《胡笳十八拍》中女主人公的悲恨,可以說是由多種怨積聚而成的升華。是一次次歷經(jīng)苦痛的總爆發(fā)和呼天喊地的哭訴,是以"女人味"十足的語言表達的無可奈何的深痛之情。首先我們看看《胡笳十八拍》中女主人公"蔡文姬"的恨。第一拍總述了"心憤怨兮無人知"的根由,第三拍中"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4](P121)可見生逢亂世的她,曲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死丈夫一層恨,亡家又添一層恨、失身也失節(jié)再加一層恨。三恨交織,悲時傷逝地哭唱出了"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蓄恨兮何時平?"[4](P124)的話語。四至七拍道出的是她在胡地的生活:一是無日無夜地對故土的思念。例如:"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xiāng)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4](P124)"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4](P125)"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4](P126)二是飲食風俗的不習慣。例如:"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4](P125)"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4](P125)三是由思鄉(xiāng)勾起對胡地的厭恨。"草盡水竭兮養(yǎng)馬皆徒,七拍流恨兮惡居于此,七拍流恨兮惡居于此。"[4](P126)這些都充分表達了惡居胡地的生活狀況,憑添又一層恨,而且是"流恨"。至此,波浪起伏的怨恨積聚成心中的一個壘塊,以爆發(fā)形式展現(xiàn)在曲詞中。"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于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慌州?"[4](P127)這是恨的總爆發(fā),是歇斯底里的吶喊。"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空云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九拍懷情兮誰與傳?"[4](P127)又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悲切的無奈。
《胡笳十八拍》中女主人公的悲離、悲愁由于行文限制,容筆者另文撰述,"十八拍辭聲聲血淚,句句傷情,誠摯哀側(cè),感人至深。即使為名手偽作,若置之蔡琰集中,亦不辱沒文姬矣。"[4](P49)然而,如此優(yōu)秀的作品到如今文學典籍中還是沒有將它納入其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參考文獻:
[1](唐)李賢(等注)、(宋)范曄(撰).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易存國.琴韻風流[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3]孫玄齡、劉東升(編).中國古代歌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4]陸敏(編著).中國傳統(tǒng)名曲欣賞[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