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會,省、府、縣三級的各衙門在濟南城中交錯羅列。從那時起,省政府大院作為政府機關駐地就備受人們關注。歲月流轉,省府大院經(jīng)歷多次變遷。5月6日,本刊記者親歷省府大院,探尋千年歷史在這個大院里留下的痕跡。
“只有三處沒變”
省府大院的地理位置極佳,北鄰大明湖,南望千佛山。從北門走進去先是一座磚砌的高大影壁墻擋住了視線,使這個自明末就存在的政事要地略顯神秘。沒有這個影壁墻的話,省府大院的北門就能直通南門,直至南門外的省府前街。
省政府大院占地面積9.07公頃,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有東區(qū)、西區(qū)兩條建筑中軸線。自宋代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潑墨,曾鞏曾在濟南任職期間撰《齊州雜詩石刻序》來記敘大院里的建筑。至抗戰(zhàn)前,大院內(nèi)仍有古代石碑數(shù)百尊。如今,大部分古代建筑以及記錄歷史滄桑的石刻都已不復存在。
省府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寶峰從1976年就在大院工作,至今已經(jīng)有40年。他告訴本刊記者:“現(xiàn)在省府的北門是后期建的,最初北門很窄,通著一個小上坡,一般車過不去。”建了北門之后,根據(jù)山東建筑的特色,又修建了現(xiàn)在的影壁墻。
劉寶峰保存了一張2003年制作的省府大院平面圖,十余年時間,如今的大院已發(fā)生很大變化。在劉寶峰印象中,只有三處沒有變:其一是省府南門,即明末所建布政司大門,紅柱青磚,古樸莊嚴。同一風格的明代布政司二門以及貢院的一道內(nèi)門已在1992年大院改造時被拆除。其二是南門內(nèi)原布政司二門的兩處方水池子,東西互通。其三是南門外東邊松樹跟前的一塊大石頭,“自我小時候記事起,就記得這塊大石頭,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p>
曾經(jīng)的省府大院以四合院為主,上世紀70年代末,大院的工作人員只有三百多人,“發(fā)工資用現(xiàn)金,一個上午就發(fā)完了?!爆F(xiàn)在的省府政務機構繁多,人數(shù)也大大增多,于是大院在建國后數(shù)次擴建,辦公樓不斷增多。
消失的“鳥籠子”和“玻璃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省府大院西側尚有一座幽靜雅致的“西花園”,那里古樹參天,泉水豐沛,溪流潺潺,烏語花香,一派生機盎然。80年代初,機關大院改造時,砍掉了古樹,搬走了假山,填平了泉池,在此建起了數(shù)排宿舍樓。劉寶峰回憶,“這些宿舍樓后來用作辦公?!眲毞宓霓k公室就位于其中的一間。
“高臺房”是歷屆省長辦公的地方,之所以成為“高臺房”,是因為在普通層高的房間下設計了一個地下室,地下室部分通風口露出地面。從地面要修建臺階才能上到屋內(nèi)。劉寶峰告訴本刊記者,當年解放濟南的時候,王耀武曾把高臺房的地下室當做指揮中心?!案吲_房”經(jīng)過加固,沿用至今。
在“高臺房”西南側,曾有一座俗稱“玻璃房”的小型建筑,因南北兩墻大面積使用玻璃窗而得名。這座建筑為民國年問所建,造型為立柱結構,中西合壁,小巧而沉穩(wěn),典雅而莊重,可惜在1982年綠化整修大院時被拆掉。
清朝末年在貢院北區(qū)西部號舍舊址上建設的山東省咨議局,主體是一幢下方上圓、環(huán)周疊出、錯落有致、造型精巧的圓形木結構建筑,人們稱之為“鳥籠子”。1962年之前,這里曾作為政協(xié)山東省委員駐地,原議會大廳改稱政協(xié)禮堂,后為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和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處辦公處所。1973年,這座70多年歷史的建筑被拆掉,舊址上建起了省政府機關宿舍樓,俗稱“八座樓”。
提起省府大院中最有“年頭”的,劉寶峰說非兩棵樹莫屬。其中一棵老槐樹已經(jīng)500多年了,記者看到并不茂盛稍顯飄零的樹冠斜斜的倚在古老的樹干上,有三支支撐架加固在樹干周圍。但還有一棵樹比老槐樹更老,劉寶峰介紹到:“在高臺房的西北側,一排C形平房前,有一棵宋代的海棠樹。老干已朽,新枝茂盛,圍在青石砌就的多邊形花壇中?;▔淌魏L?個行書大字,出自已故書法家高啟云的手筆。”
大院里的泉池
省府大院內(nèi),現(xiàn)在還存有三處著名泉池:華筆池、鳳翥池和玉乳泉。
位于原布政司二門內(nèi)側的“鳳翥池”,池周飾以石欄。東池北壁嵌“鳳翥池”石刻,西池北壁嵌有題記。由此向東,至大院東南隅,又有一池,池壁嵌“華筆池”石刻。華筆池池水與珍珠、芙蓉兩泉一脈相通,涓涓細流,注入鳳翥池,最后流進大明湖。
鳳翥池北原有太湖石一具,形狀奇特,翼然而立,如鳳起舞,故名“鳳翥石”。這具見證了此地數(shù)百年歷史滄桑的鳳翥石,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仍保存在大院內(nèi),今亦不復存在。如今,鳳翥池雖經(jīng)重修,但池水靜謐灰暗,難見昔日風采。
華筆池處,明清時代為貢院。1792年八月上旬,山東布政使江蘭到這里主持科考事宜,使人分別在貢院和布政使署內(nèi),鑿成“華筆池”和“鳳翥池”。江蘭撰寫《新浚鳳翥池記》,并書寫刻于石上。題記對華筆、鳳翥兩池的挖掘做了概括敘述?!叭A筆池”因在附近建設機關宿舍,于1992年被埋于水泥路下。劉寶峰還記得當初未被掩埋的“華筆池”年久失修,池水極深?!艾F(xiàn)在架空了被埋在地下,去它的上方踩一踩,還會有空洞的回聲?!?/p>
玉乳泉位于大院西部,鳳翥池西北,雪泉以東。民國《歷城縣鄉(xiāng)土調(diào)查錄》《濟南大觀》有載。因泉滴滴如乳汁而得名。泉池原長40米,寬30米。1999年修復后,呈方形,長寬各7米,深2米,以塊石砌壘,呈不規(guī)則狀。水涌出后與眾泉水相匯沿暗渠流入大明湖。如今的池水當中暢游著幾條錦鯉,旁邊的小方池不斷將水涌入大池子。
承載著歲月變遷的省府大院,省府前街游人絡繹,被濟南最繁華的泉城路和大明湖夾在中間,隱藏在現(xiàn)代化城市的“叢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