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遠
一
崇禎十一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二日,河北巨鹿賈莊,明軍主將盧象升的五千人陷入了清軍八萬大軍的重圍,血戰(zhàn)中,部下一個個倒下,他也身中四箭、四刃,仍格殺數(shù)十人,后來因戰(zhàn)馬跌倒在地,他被殺害,年僅39歲——跟岳飛遇害時一樣的年齡。
后人常把盧象升跟岳飛對比,不僅因為他的勇猛(盧被譽為“明末四大猛人”之一),更是因為兩人極其相似的悲劇命運,因主戰(zhàn)而被主和派害死。盧象升雖是江南書生出身,但特別能打仗,武藝嫻熟、氣力過人,又特別有人格魅力,訓練出了明末戰(zhàn)斗力最強悍的“天雄軍”,把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獲贈綽號“盧閻王”。但這一仗,他的敵人不僅僅是清軍悍將多爾袞,還有自己的同僚:楊嗣昌、高起潛,前者是兵部尚書,后者是鎮(zhèn)邊太監(jiān)。
盧象升與楊嗣昌的矛盾在于政見不和,前者主戰(zhàn),后者主和,兩人曾當庭爭吵,楊嗣昌懷恨在心;盧象升與高起潛的矛盾,則源于高起潛這個太監(jiān)貪婪可鄙,常仗著崇禎皇帝寵幸,大肆索賄,別人都不敢得罪,盧象升偏偏不買他的賬。
清兵鐵騎橫卷而來,盧象升奮起抗擊,但他名義上“總督天下兵馬”,卻被楊嗣昌搗亂,只給了他1萬士卒,他的精銳天雄軍大部以及原本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皆被高起潛扣著。盧象升帶著這1萬人守巨鹿,屢敗清兵。楊嗣昌一看,又開始使壞,從盧象升麾下劃出5000人歸高起潛。決戰(zhàn)前夕,盧象升派部下楊廷麟去50里外,找擁兵數(shù)萬的高起潛要求援助,這個太監(jiān)理都不理。盧象升帶著他的五千殘兵,饑寒交迫,只能靠飲水充饑。決戰(zhàn)那天早上,他出帳來,自知此戰(zhàn)必死,遂對將士說:“吾與爾輩并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北妼⑹繜o不失聲號泣。這五千將士全部犧牲,最后時刻,有部將挽著盧象升的戰(zhàn)馬,想突圍出去,盧象升不允,力戰(zhàn)而死。
盧象升的最后一句話是:“我不死在疆場,要死在西市嗎!”此時遠在京城的楊嗣昌,已經(jīng)給盧象升安了一個“怯懦畏戰(zhàn)”的罪名,聽說盧的死訊,還不相信,特地派人現(xiàn)場查看,確認他的政敵真的死了,他又扣下地方官員的奏折,一直拖了八十多天,盧象升的遺體才得以收殮。
二
盧象升殉國前一個月,76歲的孫承宗也給生命畫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清軍包圍河北高陽城時,前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正好辭官在高陽養(yǎng)老,他不顧高齡,率全家守城,高陽城防薄弱,又無援兵,仍然守了三天。城破時,孫承宗被俘,拒不投降,被勒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zhàn)死,孫家百余人遇難。
孫承宗相貌奇?zhèn)ィ拌F面劍眉,須髯戟張”,當過明熹宗的老師。在后金緊逼、遼東大震之時,孫承宗主動請纓為督師,皇帝很感動,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并賜尚方寶劍。孫承宗坐鎮(zhèn)遼東四年,制定積極防御政策,重用袁崇煥等名將,將前線局勢穩(wěn)定下來。手握尚方寶劍的孫承宗希望挑選最能干的官員來貫徹自己的積極防御思想,被他建議罷免的官員自然對他恨之入骨,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見孫承宗在前方干得風生水起,極力想拉攏他,被拒絕,也懷恨在心,暗中收集黑材料,關鍵時刻跳出來狠辣一擊。
孫承宗有兩次被罷官回鄉(xiāng):一次是他力挺的部將中計身亡,損失400人;另一次是他派人剛剛修復了被清軍搗毀的大凌河城,沒多久又被清軍搗毀了。這兩件事跟孫承宗關系都不大,即使有牽連,但比起他的功勛又算什么?孫承宗卻恰恰被暗算成功。這就是晚明“斗雞政治”的特點: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對掐而對掐,一點小事,無限放大,上綱上線,一定要置對手于死地。
晚清名臣左宗棠讀盧象升傳,不禁感嘆:“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p>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也評價說:“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zhèn)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事實上,晚明軍事史上少有的幾個亮點,例如袁崇煥成功守寧遠,瞿式耜成功守桂林,均是上下齊心、文武無隙的結(jié)果,但更多時候,明朝人尤其是上層人物根本不知團結(jié)為何物。尤其令人絕望的是:崇禎自縊身亡后,南明小朝廷內(nèi)還在殘酷爭斗。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