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的研究是艱苦、嚴格且緩慢的——但與此同時,它也是激動人心的、革命性的和具有催化作用的。如果沒有基礎科學,我們最好的猜想將不能得到任何改進,而“創(chuàng)新”也只能是周圍邊緣的修修補補。只有隨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社會才能進步。
——發(fā)現引力波之后,麻省理工學院校長L.Rafael Reif在一封致全校的長信中寫道。(澎湃新聞2016年2月13日 楊漾 編譯)
給孩子好身體、好大腦、好榜樣!
——全惠星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yǎng)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全惠星認為,來自家長和社會的硬性要求,只能使孩子們感到不適,或者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fā)展,或者誤判了他們的潛能所在,結果事與愿違。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有一種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為大人物的強烈愿望。(“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6年1月30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
你們接受教育,是為了當你們到了某個特定的一見鐘情的階段時,能夠接近你們鐘情的東西——不管是一首詩,一個理想,一個黨派,一項事業(yè),或者一個英雄。
——《羅伯特·弗羅斯特校園談話錄》(《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6年第3期)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以前我們強調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后來強調三維(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核心素養(yǎng)強調的則是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優(yōu)秀品格。如何把知識化為智慧,把知識化為方法,把知識轉化為人格,這是教育的新命題。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教授袁振國(《上海教育》2016年第1期)
我理想中的這個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上,要以“生物-社會-智能”模型為理論指導,即要把學生看成一個生命體、一個社會成員和一個具有高度智能水平的個體來對待。當他們走出這個學校時,人們會發(fā)現,每一個孩子都是身體健康的,社會適應良好的,而且學業(yè)成績優(yōu)良的。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光明日報》2016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