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莎
摘要:行政訴訟類型化是行政訴訟制度成熟的體現(xiàn),它是將行政訴訟類型歸納總結的一種研究方法。當前我國很多學者對訴訟類型化有誤解,他們認為行政訴訟類型化等同于行政訴訟分類。這樣的觀點沒有揭示出“訴訟類型化是一個開放體系”這一核心特征,因而無法真正促進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我國行政訴訟的類型化需要逐步演進。文章先介紹當前我國學者對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研究情況,接著論述我國為什么需要行政訴訟類型化,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進行行政訴訟類型化的“兩步走”方案。
關鍵詞:類型化;開放系統(tǒng);兩步走
一、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理論基礎
(一)類型化與分類的區(qū)分?!邦愋突笔茄芯糠▽W的常用方法之一,通常依事物的本質對研究對象進行類屬劃分。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種方法論,其目的是建構理想的類型形態(tài)。① 德國學者拉倫茨在其著作《法學方法論》中表示,“類型化不是按照單一的標準歸類,它依據(jù)于家族相似性,是一個開放體系和發(fā)展演進過程,它強調構成要素的結合與整體性,只能加以描述?!雹谟纱丝梢钥闯觯愋突暮诵奶卣髟谟谒拈_放性。
“分類”按照通說觀點,是對事物在某個方面依據(jù)單一標準(如等級、性質等)進行歸類。它是一個封閉體系,我們一般將分類的結果稱為“種類”。
弄清“類型化”和“分類”的關鍵區(qū)別,我們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當前很多學者在研究行政訴訟類型化中存在的問題。
(二)對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界定?;趯π姓V訟類型的不同認識,有學者通過評析各學說的觀點,對行政訴訟的類型進行了重新界定。如有觀點認為行政訴訟的類型應該基于不同訴訟的共性因素并注重這些因素的強弱協(xié)調,既有分類的標準又體現(xiàn)了類型的規(guī)范目的性。筆者認為在對行政訴訟類型下定義的時候,只要把握住它的影響因素、開放變化性這兩個主要的方面,就不會偏離研究的軌道。
二、我國為什么需要行政訴訟類型化
對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研究必定與行政訴訟類型的研究密不可分。選擇行政訴訟類型化的進路,也正說明我們現(xiàn)有的訴訟類型制度不夠完善。學者普遍認為行政訴訟類型有四種:撤銷訴訟、確認訴訟、變更訴訟、履行訴訟。這樣的訴訟類型就使得當事人在訴訟活動在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具體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政協(xié)議中的困境。我國行政訴訟法對行政協(xié)議的有關規(guī)定是在第12條第11款。然而實踐中,如果行政協(xié)議的相對人不履行義務,該進行怎樣的訴訟活動?
第二,規(guī)范性文件審查之訴的困境。訴訟實踐中,當事人在提起對某種行政行為的審查時候,往往會提出對行政機關作出該行政行為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審查。然后,由于我們規(guī)范性文件審查之訴的缺失,導致法院在遇到此類案件時顯得很被動。
第三,公益訴訟的困境。行政訴訟中的公益訴訟是指當行政主體的行為對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可能造成侵害時,法律允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個人或組織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一種制度?,F(xiàn)如今,我國的環(huán)境污染、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安全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其中的原因就有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和不作為。行政公益訴訟類型的缺失,不利于保護社會的公共利益。
第四,行政機關之間訴訟的困境。在我國,行政機關之間,包括平行的機關之間和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存在著職責不明、分工不清、權限交叉重合等問題。此外,還有基于行政委托產(chǎn)生的行政權限不明帶來的問題。實踐中這些問題的解決,通常是依據(jù)內部協(xié)商方式或者是請示地方黨政機關來處理。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與依法治國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建立機關訴訟,運用法律來解決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
以上四個問題只是我國行政訴訟司法實踐中眾多問題的代表。我們不難看出,由于行政訴訟類型化制度的缺失,很多行政案件沒法進入司法審查的門檻。增加完善我國的行政訴訟類型,十分必要也十分緊迫。
三、如何進行行政訴訟類型化
縱觀世界各國,行政訴訟類型化越來越發(fā)展成為一種趨勢。從訴訟類型比較成功的德國和日本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jīng)驗:首先,行政訴訟類型的成熟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還呈現(xiàn)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其次,各國行政訴訟類型化離不開本國的法治背景、法律制度,尤其與行政訴訟制度息息相關;最后,行政訴訟的類型化不是固定的、封閉的系統(tǒng),其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開放的。
對于我國如何進行行政訴訟類型化,本人認為需要采取“兩步走”的戰(zhàn)略。即第一步,在我們現(xiàn)有的、較成熟的訴訟類型的基礎上完善我們的類型,同時借鑒國外可用的類型。第二步,待新的訴訟自己發(fā)展演化成熟后,納入已有的類型中或重新設置新的類型。
基于上文對我國行政訴訟實踐中所面臨的困境的分析和對訴訟類型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們至少需要增加以下幾種訴訟類型。
(一)公益訴訟。當前關系公共利益的許多行政事件,如前文提到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因沒有特定的利害關系人,依據(jù)傳統(tǒng)行政法的規(guī)定就沒人可提起維權之訴。這與行政訴訟制度的價值也不相符合。因此,公益之訴是需要設立的一種訴訟類型。
(二)規(guī)范性文件審查之訴。通常,規(guī)范性文件在其制定公布后即具有約束力。該文件即使違法對相對人造成了損害,法院也沒辦法對其效力加以否定。另外,行政機關不僅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實踐中往往還解釋并使用期文件。如果不對這些抽象行政行為規(guī)范性文件予以司法審查,就不能保障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目的。因此,我國的行政訴訟類型有必要考慮建立規(guī)范性文件審查之訴,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法院的受案范圍之中。
(三)機關訴訟。上文提到我國行政機關之間訴訟的問題,建立機關訴訟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機關之間的糾紛,還可以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四)無名訴訟。我們可以設置無名訴訟作為一種兜底訴訟,將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訴訟吸納進來。如前文提到的在行政協(xié)議中,如果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協(xié)議,那么行政主體就可以提起無名訴訟。這樣一來,既可以促使雙方積極主動履行協(xié)議,又可以保障雙方的權益。無名訴訟的設置是訴訟類型開放性的典型體現(xiàn),也是為了滿足因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可能出現(xiàn)的新的訴訟的要求。
筆者認為,我國建立以上幾類訴訟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這既得益于國外的先進規(guī)定,也取決于我國學者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訴訟類型的確立只是完成了訴訟類型化的第一步,也是當前我們訴訟實踐中最重要的一步。此后,當時機成熟,我們再逐漸設置新的類型,從而一步步真正實現(xiàn)訴訟的類型化。(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參見李可《類型思維及其法學方法論意義》,載《金陵分類評論》2003年第2期
②參見[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38頁
參考文獻:
[1]薛剛凌.行政訴權研究[M].華文出版社,1999
[2]章志遠.行政訴訟類型構造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3] [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
[4]陳駿業(yè).糾紛解決與合法審查之間-行政訴訟基本制度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5]高家偉.公正高效權威視野下的行政司法制度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6]楊建順.日本行政法通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7] 劉東亮.行政訴訟目的研究-立法目的和訴訟制度的耦合與差異[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