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亮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管窺抗戰(zhàn)時期的淪陷區(qū)體育
張曉亮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淪陷區(qū)的體育發(fā)展狀況,旨在揭示由日本帝國主義所控制的中國淪陷區(qū)的殖民地體育本質。
淪陷區(qū);抗戰(zhàn)時期;體育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于1932年3月1日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七七事變”后,日本故技重施,于1937年12月14日建立華北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于1940年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1940年3月30日又支持汪精衛(wèi)成立偽“國民政府”。日本軍國主義之所以建立這些偽政權作為其侵略工具,一方面是奉行“以華治華”的戰(zhàn)略方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淪陷區(qū)推行奴化教育,麻醉我國人民。而體育這一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借以奴化我國人民的重要工具。作為中國領土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淪陷區(qū)體育不是當時社會的主流體育,但是對這片特殊地區(qū)的體育發(fā)展也應進行客觀的評價與介紹,使人們更加了解被日本軍國主義所奴役的淪陷區(qū)體育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競技體育是指在全面發(fā)展身體,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fā)揮個人及群體在體力、心理和智力等方面潛力的基礎上,以攀登運動技術高峰和創(chuàng)造優(yōu)異運動成績?yōu)橹饕康牡囊环N運動活動過程。而在日偽政權操縱下的淪陷區(qū)競技體育卻不是以追求優(yōu)異成績、勇攀人類運動高峰為主要目的的,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qū)所發(fā)展的競技體育,完全是為了推行其殖民統(tǒng)治,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控制和奴役青壯年的一種手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淪陷區(qū)主要開辦了一些所謂“國家性”和“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1.1 “國家性”體育賽事
所謂“國家性”體育賽事,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爪牙標榜“親善、共榮、提攜”的一些去中國化的體育競賽活動。例如,偽滿洲國的“建國紀念運動大會”。其主要目的都是想方設法借助體育運動向淪陷區(qū)人民灌輸奴化思想。偽滿洲國的“建國紀念運動大會”自1932年開始舉辦至1943年終止,每年1屆,共舉辦過11屆之多,比賽內容較為豐富,有田徑、球類項目、體操、游泳、自行車等。為了體現“親善共榮”“日滿一家”等思想,1937年日本政府出臺了《運動競技者統(tǒng)治協(xié)定書》,其規(guī)定在滿日本人可以以“滿洲國”選手身份出賽,滿洲國則應“給予在滿日本人參加比賽之優(yōu)待”。久而久之,偽滿洲國的體育競賽就大部分被日本人所把持而中國選手卻少之又少,慢慢地就演變成為了日本人“自娛自樂”的體育大會了。
1.2 “國際性”體育賽事
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淪陷區(qū)主辦的所謂“國際性”體育賽事就是為其所扶持的反動政權的合法化奔走活動的。在偽滿洲國“建國”初期,日本侵略者就曾派2名東北籍“滿洲國”選手去參加第19屆奧運會,從而實現“滿洲國”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然而,在全中國人民及國際正義體育人士的反對下未能如愿。去國外參加國際比賽無望也就只能自己主辦,于是從1939年起,日本侵略者就糾集偽滿、華北和華東偽政權自行組織“國際賽事”。例如,“日滿華交歡運動會”和“東亞競技大會”。日本人在我國淪陷區(qū)主辦的這些“國際性”體育競賽,前來參賽的無外乎偽滿政權、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偽“南京國民政府”及菲律賓、新加坡等當時同樣被日本所占領的傀儡政權。以上這些傀儡政府偽政權之所以糾集起來借用體育競賽嘩眾取寵,其目的無非是為各偽政權“合法化”來制造假象。
淪陷區(qū)的學校體育最顯著特點就是傀儡政權的教育機構按照日本的學校設置,以所謂的“協(xié)和文化”為主要教育內容和手段,強迫在校青少年進行體育與軍事相結合的奴化訓練。
2.1 偽滿洲國地區(qū)學校體育的學制、課程設置及授課內容
1937年,在日本的直接策劃和推動下,偽滿洲國頒布了“新學制”?!靶聦W制”將體育課列為各級學校學生的必修課,同時頒布的還有《滿洲國學校體育教授要目》,其規(guī)定了偽滿洲國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授課時數和授課要領。教學內容主要強調軍事訓練中的基本動作和體操中的單杠、雙杠、跳箱和墊上動作等,并輔以走、跑、跳、投、翻越障礙等身體基本訓練;在中等以上學校還專門設有“軍事訓練課”,主要教授學生早操、劍道、刺殺、投擲、射擊等軍事科目;授課要領強調了其學校體育的授課方針和基本政策,特別著重強調要認真教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授課時數則規(guī)定了偽滿洲國各級學校每周體育課的學時。
2.2 其他淪陷區(qū)對學校體育的統(tǒng)治
日本侵略者在除偽滿洲國外的其他統(tǒng)治區(qū)域也加強了對學校體育的統(tǒng)治,但其根本目的仍是要借助學校體育對淪陷區(qū)青少年進行奴化教育和訓練。1938年華北偽臨時政府教育總署發(fā)布命令,宣布將過去的童子軍改為少年團,要以團隊訓練培養(yǎng)青少年對“國家”的服務精神。1943年頒布的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教育行政報告書中提到,“本總署為推行新國民運動及組織青少年團有所借鑒起見,特于31年11月25日派汪健君、姚士焸、白春育、金復慶、劉實、郎恩文等六人組織考察團,赴日考察學生報國隊及青少年團之組織訓練實施狀況,并派本總署學務專員重松龍覺為輔導員,擔任照料及接洽事宜,于31年12月25日返京,行程共計1月,為期雖短而所獲甚多?!?940年,汪精衛(wèi)的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由褚民宜為“委員長”的“體育委員會”,在“委員會”召開的第1次全會上通過了將褚民宜主編的“太極拳體操”更名為“國民體操”的決定,并頒布教材將其強行推行至各級學校的學校體育中去。由此可見,淪陷區(qū)的學校體育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將殖民思想植入中國青少年頭腦中,使其淡化甚至放棄抵抗的思想,甘當亡國奴,為其不斷鞏固在淪陷區(qū)的統(tǒng)治及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所服務,是徹頭徹尾的反動教育。
在日本侵略者所占領的淪陷區(qū),除了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也曾組建了一些社會體育團體和主辦了一些面向普通老百姓的體育活動。但應指出的是,由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傀儡政權之所以重視群眾體育的發(fā)展,是因為群眾體育是其進行體育統(tǒng)治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還是妄圖通過體育這一形式不斷向淪陷區(qū)人民滲透和強化他們的奴化思想。
3.1 大眾體操
淪陷區(qū)的傀儡政權建立后,立即奉行日本侵略者的意志,編排了意在規(guī)范民眾行為的“大眾體操”。1935年,日、偽滿建立的“建國體操創(chuàng)案委員會”主持創(chuàng)編了一套徒手體操,并命名為“建國體操”。后又經日本政府審核,偽滿洲國“文教部”發(fā)布,這套徒手體操開始在“全國”強制推行。偽滿洲國“文教部”命令:“自1936年起,每年的建國紀念日(3月1日)、訪日宣召紀念(5月2日)、滿日事變日(9月18日)為建國體操日,全國上下一起舉行。”1937年,偽華北臨時政府下屬的“新民會”也依照偽滿洲國的“建國體操”編排了宣傳“新民主義”的“新民體操”,配以伴奏,每天清早和上午點10點整由“華北廣播電臺”播放,并要求各省市機關單位、學校按時做“新民體操”。1940年8月4日,由汪精衛(wèi)控制的偽南京國民政府下設的“中國體育協(xié)會”推行了由褚民宜主編的“太極拳體操”,后又將“太極拳體操”更名為“國民體操”。褚民宜甚至在“太極拳體操”培訓班的開辦典禮上宣布,“要把‘太極拳體操’”推向全國各地,成為中國國操?!?/p>
3.2 社會體育團體
淪陷區(qū)的社會體育團體,主要有以針對青少年為主的“童子團”和“青少年團”及以宣傳武士道精神的“武術協(xié)會”等組織?!巴訄F”是由偽滿洲國文教部批準成立的專門訓練11~18歲男子的政府機構。其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了建國精神宣傳、服從命令的教導、忠毅孝悌的養(yǎng)成以及軍事訓練等。而“青少年團”則是偽華北政務委員會下屬的“新民會”組織的一個社會團體,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軍事訓練和新民精神等。所謂的新民精神就是要青少年重新恢復學習禮義廉恥等中國固有道德,以便對日本的侵略政策和殖民主義更為順從。1934年7月,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偽滿洲國將原有的“大滿洲國體育協(xié)會”改組為“滿洲國體育聯(lián)盟”?!皾M洲國體育聯(lián)盟”成立后,日本人隨即在奉天建立了“大滿洲帝國體育聯(lián)盟武術協(xié)會”,此協(xié)會表面上由中國武術家擔任會長,但實權卻始終操縱在日本人手中。日本人改組“滿洲國體育聯(lián)盟”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能夠加入“東洋體育協(xié)會”,并進而獲取“躍進國際運動界之機會”,但偽滿洲國的這一“體育”夢想直到覆滅也未能實現。淪陷區(qū)的傀儡政權重視社會體育的發(fā)展,其目的是為了借助社會體育的廣泛性宣傳其所謂的“建國精神”“新民精神”“忠孝節(jié)義”和武士道精神,從而達到不斷滲透和強化他們的奴化思想的目的。
淪陷區(qū)的體育,歸根結底還是殖民地性質的體育,其本質是進行奴化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宣傳奴化思想、泯滅民族界限。開展競技體育不是為了提高成績,而是為了宣傳奴化思想。例如,在“建國紀念運動大會”上要唱“國歌”、升“國旗”,并要三呼“滿洲國萬歲”的口號;學校體育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素質和青少年體格,日本侵略者企圖通過其所謂的“體煉科”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奴化教育,迫使青少年進行半體育半軍事化的訓練,為其侵略戰(zhàn)爭培訓“后備力量”;群眾體育更不是為了提高普通老百姓的身體素質開展的。例如,偽滿洲國體育聯(lián)盟的宗旨其中一句就是“提高全民素質,加強民族協(xié)和。”總而言之,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淪陷區(qū)所推行的體育運動和所謂的“體育事業(y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一點一點滲透他們的奴化思想,借助體育從事奴化教育,最終為日本帝國“大東亞圣戰(zhàn)”服務。
[ 1 ]何啟君,胡曉風.中國近代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9.
[ 2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 3 ]汪智,梁峻.20世紀的中國[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 4 ]羅時銘.中國體育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 5 ]李浩波.抗戰(zhàn)時期中國三大區(qū)域的體育發(fā)展探析[ 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G80
A
1674-151X(2016)06-1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1.081
投稿日期:2016-02-11
張曉亮(1987—),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