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7月21日文章,原題:在一個聲名狼藉的市場發(fā)掘中國的過去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充斥著珠寶、鼻煙壺、古董鐘表以及顏色各異和質量存疑的翡翠。這里和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場一樣,叫賣的是老物件,但未必總是貨真價實。
不過,漫步潘家園,里面的貨物是真是假倒是其次。本質上,這里是發(fā)現(xiàn)中國過去百年甚至更久遠歷史的中心。潘家園市場有20英尺(1英尺約合0.3米——編者注)高的石佛,孔子的半身像,明代的獅子和巨大的水缸。這里還有舊書、宣傳畫和老照片。
荷蘭國際社會史學院的范德海頓過去15年里經常來潘家園舊貨市場,如今已收集了50張中國的宣傳畫。他近期最大的發(fā)現(xiàn)是一張中國女性上世紀50年代工作的宣傳畫,當時的畫風比“文革”時期更自由。他說,“上世紀50年代的宣傳畫里有很多活生生的人,甚至長得丑的人。我總是尋找有個性和人性的宣傳畫”。
前新聞攝影師康雪松(音)開了一家很受歡迎的老照片工作室。20年前,他開始銷售二戰(zhàn)之前北京和上海發(fā)黃的黑白照片。他主營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中國資產階級家庭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穿著中國傳統(tǒng)服飾,背景是歐洲汽車和家具。他說,賣得最好的是毛時代的作品。收藏者喜歡照片傳遞的懷舊感?!?/p>
(作者簡·珀萊茲,陳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