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詹政軍++季亞培
摘要:為探討開口餌料種類在黃顙魚仔稚魚階段的投喂效果,研究了不同餌料組合對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及后期存活與生長的影響。試驗選用480尾剛出膜4 d的黃顙魚幼魚,隨機分為8組,開口期分別投喂蛋黃(蛋黃開口組,前4組)、輪蟲(輪蟲開口組,后4組),后期對蛋黃組和輪蟲組分別改投喂蛋黃、輪蟲、鹵蟲及輪蟲與鹵蟲組合。試驗結(jié)束以存活率(SR)、特定生長率(SGR)、增質(zhì)量率(WGR)、最終肥滿度(CF)為指標,綜合評價不同的餌料組合對黃顙魚仔稚魚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在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投喂輪蟲,苗種的SR最高,可達90.83%,而投喂蛋黃組的SR只有 63.75%,同時前者的SGR也顯著高于后者(P<0.05);后期階段,前期投喂輪蟲的組別分別改投喂蛋黃、輪蟲、鹵蟲及輪蟲與鹵蟲混合的4個試驗組,SR分別為35.00%、48.33%、56.67%和50.00%,SGR分別為2.48%、3.05%、5.88%和5.22%,SR和SGR均以后期投喂鹵蟲組為最高,蛋黃組呈現(xiàn)類似結(jié)果;就黃顙魚仔稚魚整個生長階段(4~24 d)來看,開口期投喂輪蟲且后期投喂鹵蟲的餌料組合下,苗種的SR最高,為56.67%;WGR也最大,為3 300%。SGR以開口期投喂蛋黃且后期投喂鹵蟲的組合最高,為5.00%,開口期投喂輪蟲且后期也投喂輪蟲的組合CF最大,為 1.23%。研究表明,在黃顙魚苗種開口期投喂輪蟲,后期投喂鹵蟲可以有效地保證苗種較高的存活率以及較快的生長速度。
關鍵詞:黃顙魚仔稚魚;蛋黃;輪蟲;鹵蟲;餌料
中圖分類號: S96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5-0324-04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隸屬于鲇形目(Silurformes)、鲿科(Bagride)、黃顙魚屬(Pelteobagrus)[1],是我國江河湖泊中常見的底棲肉食性魚類,因其肉質(zhì)鮮美、市場潛力巨大而成為我國新型的名特優(yōu)養(yǎng)殖種類。目前,國內(nèi)多家單位已經(jīng)開展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和養(yǎng)殖研究[2],但在黃顙魚苗種培育階段,由于開口生物餌料同步化技術(shù)受限,仔稚魚死亡率很高、苗種生長速度參差不齊、苗種培育成活率差異顯著。開口餌料的供給狀況和餌料質(zhì)量是制約黃顙魚大規(guī)格苗種培育穩(wěn)定性的主要瓶頸。
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做過黃顙魚食性[3-4]、疾病防治[5]等方面的報道,并進一步做了組織[6]、細胞[7]及分子水平[8]等方面的研究,但迄今為止有關不同餌料對黃顙魚仔稚魚生長、發(fā)育和存活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就輪蟲對黃顙魚開口期的作用效果進行了研究,并對黃顙魚苗轉(zhuǎn)食后餌料種類對其生長、存活的影響做了進一步探究,探討黃顙魚幼體開口期和后期適宜的餌料種類和合理搭配,以期為研究黃顙魚人工育苗的餌料投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的黃顙魚幼體取自南京市水產(chǎn)科學研究所祿口基地剛出膜水花(出苗當天記為0日齡,0 d)。萼花臂尾輪蟲(Brachionus calyciflorus)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常規(guī)培養(yǎng),鹵蟲(Artemia)無節(jié)幼體由休眠卵25 ℃孵化而來。
試驗期間,水溫維持在23.0~25.0 ℃,溶氧高于 4.0 mg/L,pH值為7.0~7.6,光照周期為自然光周期,靜水養(yǎng)殖,每次投喂前換水。
1.2試驗設計
1.2.1餌料密度調(diào)配輪蟲用400目篩絹過濾濃縮,然后將高密度輪蟲液稀釋至試驗所需的輪蟲密度。蛋黃用200目篩絹過濾,孵化出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也用200目篩絹過濾濃縮,按試驗所需配成不同密度,投喂方法同投喂輪蟲。
1.2.2仔稚魚投喂根據(jù)4~24日齡投喂食物不同,分為蛋黃開口組(4組)和輪蟲開口組(4組)共8組試驗。魚苗4日齡平游時開始分缸,并開始投喂食物。在1 000 mL燒杯中注入處理后的自來水800 mL,隨機放入20尾水花,充氣增氧,整個試驗持續(xù)20 d。10日齡之前,蛋黃開口組日投喂蛋黃,輪蟲開口組投喂輪蟲,每天07:00、19:00各投喂1次。10日齡后,按照試驗設置分別投喂對應的食物,投喂時間和方法同上述一致。
8組試驗組合如下:
蛋黃開口組10日齡之前投喂熟蛋黃作為開口食物,10日齡后改變食物,分別改投喂蛋黃(蛋黃—蛋黃組),40 ind/mL 的輪蟲(蛋黃—輪蟲組),10 ind/mL的鹵蟲(蛋黃—鹵蟲組),20 ind/mL 的輪蟲和5 ind/mL的鹵蟲組合(蛋黃—輪蟲和鹵蟲組)。
輪蟲開口組10日齡之前投喂20 ind/mL的輪蟲開口,10日齡后改變食物,分別改投喂蛋黃(輪蟲—蛋黃組),40 ind/mL 的輪蟲(輪蟲—輪蟲組),10 ind/mL的鹵蟲(輪蟲—鹵蟲組),20 ind/mL 的輪蟲和5 ind/mL的鹵蟲組合(輪蟲—輪蟲和鹵蟲組),試驗設置3組重復。
1.2.3取樣和測量試驗期間每天記錄魚苗死亡情況,并將死亡魚苗及時撈出以免影響水質(zhì)。試驗在11~24日齡期間,每4 d取1次樣,19:00投喂前取樣,每次每燒杯隨機取樣10尾(不足10尾取全部),用直尺測量魚苗全長,并在試驗開始和結(jié)束時濾紙吸附魚體水分測量魚苗體質(zhì)量。
1.3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魚的增質(zhì)量率、特定生長率、肥滿度的計算參照文獻[9],公式如下:
增質(zhì)量率(WGR)=(m2-m1)/m1×100%;
特定生長率(SGR)=[(lnL2-lnL1)/(t2-t1)]×100%;
肥滿度(CF)=m/L3×100%。
式中:m1、m2分別前后2次測量個體的平均體質(zhì)量,g;L1、L2為前后2次測量個體的平均體長,cm;t1、t2為前后2次測量的時間,d。
試驗數(shù)據(jù)以樣本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和差異顯著性分析(ANOVA),P<0.05即認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由圖1可知,早期苗種使用蛋黃和輪蟲開口處理后,苗種存活率出現(xiàn)顯著差異,輪蟲開口組的存活率一直顯著高于蛋黃組(P<0.05);隨著日齡增加,蛋黃組苗種的存活率明顯下降,到苗種10日齡時,輪蟲作為早期開口生物餌料,其苗種存活率達90.83%,而使用蛋黃作為早期開口生物餌料時存活率僅為63.75%。這表明:早期使用輪蟲作為開口餌料是苗種培育的首選,可以明顯提高苗種存活率。
開口期投喂輪蟲不僅可以提高苗種的存活率,對黃顙魚仔稚魚的生長速度也有很大的影響。由表1可知,從苗種4日齡投喂食物開始到10日齡為止,輪蟲組特定生長率達到 2.52%,顯著高于蛋黃投喂組的1.03%(P<0.05)。
2.2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后期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蛋黃開口期結(jié)果顯示:從11日齡改投喂食物,到14日齡時,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17日齡和20日齡時,后期投喂鹵蟲的試驗組存活率顯著高于繼續(xù)投喂蛋黃的試驗組(P<0.05);24日齡時,投喂鹵蟲組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圖2-A)。
輪蟲開口組結(jié)果顯示:20日齡之前,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20日齡以后,改投喂蛋黃組的存活率顯著低于其他組(P<0.05),其他3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以投喂鹵蟲的試驗組存活率最高(圖2-B)。
從蛋黃開口組結(jié)果(表2)可以看出,轉(zhuǎn)食期投喂鹵蟲或投喂輪蟲和鹵蟲組合的試驗組特定生長率較高,且2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遠遠高于其他2組,其中一直投喂蛋黃的組合特定生長率最低,顯著低于其他3組(P<0.05)。
輪蟲開口組結(jié)果(表3)顯示,轉(zhuǎn)食期投喂鹵蟲的試驗組特定生長率顯著(P<0.05)高于其他3組,改投喂蛋黃和繼續(xù)投喂輪蟲的試驗組苗種特定生長率最低。
2.3不同的餌料組合對黃顙魚仔稚魚整個階段存活與生長的影響
不同的餌料組合下,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和后期)的存
活與生長情況見表4。輪蟲開口組成活率均高于蛋黃開口組(P<0.05),輪蟲開口組的成活率最低為46.67%,最高為56.67%;相反,蛋黃開口組均不高于35%。輪蟲開口組的后期改投喂鹵蟲(輪蟲—鹵蟲組),其增質(zhì)量率最高(3 300%)。后期投喂鹵蟲可顯著增加特定生長率,最終肥滿度以投喂輪蟲效果最為顯著。
3討論與結(jié)論
3.1輪蟲對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4~10日齡)生長與存活的影響
開口餌料是影響仔魚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仔魚開口餌料主要分為天然餌料和人工餌料,其中天然餌料主要有水蚯蚓、輪蟲、鹵蟲無節(jié)幼體、枝角類,人工餌料主要有雞蛋黃、人工配合飼料等[10]。楊瑞斌等通過研究投喂頻率和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認為充足的適口餌料是影響黃顙魚苗種生長的重要因素[11]。
輪蟲由于具有適口性強、營養(yǎng)豐富、繁殖快、對水質(zhì)污染小等特點,可以作為許多淡水和海產(chǎn)魚類幼苗的良好開口餌料[12-13]。國內(nèi)外關于輪蟲對苗種培育效果評價的研究也比較多,所涉及的水生生物有暗紋東方鲀(Takifugu obscur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七帶石斑魚(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暹羅斗魚(Betta splendens)等[14-19]。在黃顙魚開口期使用輪蟲作為餌料是其苗種培育的首選,從試驗結(jié)果看,開口期投喂輪蟲的黃顙魚苗的成活率要遠遠高于投喂蛋黃的試驗組,并且前者比后者的生長速度快,可能是因為蛋黃營養(yǎng)成分比較單一,不能滿足魚苗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且易沉降、散失,入水后易造成水質(zhì)敗壞,致使魚苗生長慢,存活率低[16]。袁錫立等在用蛋黃作為胭脂魚開口餌料時也發(fā)現(xiàn)同樣問題[17]。而輪蟲具有較高的粗蛋白質(zhì)和粗脂肪含量,氨基酸比例與仔魚體內(nèi)氨基酸組成比例相近,且含有大量魚蝦類幼體所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輪蟲個體大小也適合仔魚攝食。再者,輪蟲在水中呈緩慢游動狀態(tài),仔魚在水中容易攝取。輪蟲可以在育苗水體中生長繁殖,不僅保持了其營養(yǎng)素的穩(wěn)定,而且對育苗水質(zhì)的污染微乎其微。
3.2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后期(11~24日齡)生長與存活的影響
黃權(quán)等曾做過關于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條件下黃顙魚仔稚魚生長、存活率、攝食力和體成分變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的黃顙魚生長較傳統(tǒng)魚苗投喂方式生長快、存活率高[20]。在筆者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筆者還發(fā)現(xiàn)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不僅與傳統(tǒng)投喂方式相比表現(xiàn)出優(yōu)勢,與另外2種投喂方式相比也表現(xiàn)出更好的效果。就開口期用蛋黃投喂的4組魚苗而言,后期投喂鹵蟲的魚苗成活率更高,且生長速度最快,而后期依然用蛋黃投喂的魚苗成活率最低,到試驗結(jié)束個體體長也最小。后期投喂輪蟲以及投喂輪蟲、鹵蟲混合的魚苗成活率相差不大,但都沒有投喂鹵蟲的效果好,主要原因在于隨著日齡的增加,魚苗攝食器官等進一步完善,攝食能力加強,消化能力也進一步完善,此時已能較好地攝取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而輪蟲由于個體較小,魚苗要獲得足量的輪蟲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而制約了魚苗的生長,除非水體中輪蟲密度足夠多。對于用輪蟲開口的4組魚苗,也呈現(xiàn)類似的結(jié)果。
3.3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整個階段(4~24日齡)的效果評價
就經(jīng)濟價值而言,存活率和增質(zhì)量率是2項重要的指標,以這2項為標準得出最佳的餌料投喂組合為開口期用輪蟲投喂,在黃顙魚苗10日齡后改投喂鹵蟲,這樣可以保證魚苗相對較高的存活率和最大的增體質(zhì)量率[21-23]。
試驗結(jié)束時,蛋黃—鹵蟲組的特定生長率反而更高,其次是輪蟲—鹵蟲組,在開口期時后者比前者的生長速度快,但后來都投喂一樣的鹵蟲餌料,前者卻比后者的生長速度快,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在開口期前者的死亡率比較大,但后期投喂的餌料量一樣,故前者在捕獲餌料方面有更大的優(yōu)勢,個體平均能獲得更多的食物。輪蟲—輪蟲組、輪蟲—鹵蟲組、蛋黃—鹵蟲組的肥滿度更高,同等體長的苗種肉質(zhì)更多,也是餌料投喂效果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輪蟲在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起著重要的作用,最有利于黃顙魚苗早期培育的餌料投喂組合為開口期投喂輪蟲;在黃顙魚仔稚魚后期投喂鹵蟲,可以有效地保證其相對較高的存活率以及較快地生長、發(fā)育。鑒于輪蟲在天然餌料對黃顙魚仔稚魚開口期的重要作用,今后應在餌料方面特別是天然餌料方面加強科研力度,使黃顙魚育苗技術(shù)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方巍,樊啟學,楊瑞斌,等. 黃顙魚早期發(fā)育階段攝食研究[J]. 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0,3(5):32-37.
[2]王令玲,仇潛如,鄒世平,等. 黃顙魚生物學特點及其繁殖和飼養(yǎng)[J]. 淡水漁業(yè),1989(6):23-24,31.
[3]袁剛,茹輝軍,劉學勤. 洞庭湖黃顙魚苗食性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2011,35(2):271-275.
[4]劉世平. 鄱陽湖黃顙魚生物學研究[J]. 動物學雜志,1997,32(4):10-15.
[5]Ye S G,Li H,Qiao G,et al. First case of Edwardsiella ictaluri infection in China farmed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J]. Aquaculture,2009,292(1/2):6-10.
[6]尹洪濱,賈中賀,姚道霞,等. 黃顙魚性腺分化的組織學觀察[J]. 動物學雜志,2008,43(6):103-108.
[7]方之平,潘黔生,羅立廷,等. GnRH及其受體在性成熟前后鲇、黃顙魚腦、垂體和卵巢中的免疫細胞化學定位[J]. 水生生物學報,2004,28(1):63-68.
[8]Kim J H,Rhee J S,Dahms H U,et al. The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Siluriformes) metallothionein cDNA:molecular cloning and transcript expression level in response to exposure to the heavy metals Cd,Cu,and Zn[J].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2,38(5):1331-1342.
[9]杜海明,劉文奎,張磊,等. 投喂頻率對鳡幼魚攝食及生長的影響[J]. 淡水漁業(yè),2007,37(6):15-18.
[10]吳興兵,楊德國,朱永久,等. 不同開口餌料對四川裂腹魚仔魚生長和成活率的影響[J]. 淡水漁業(yè),2014,44(6):9-12,23.
[11]楊瑞斌,謝從新,樊啟學,等. 投喂頻率和餌料種類對黃顙魚仔稚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J].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9,15(1):78-81.
[12]Takao Yoshimatsu,M.Amzad Hossain.Recent advances in the high-density rotifer culture in Japan [J].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14,22:1587-1603.
[13]竇雅秋,李曉東. 臂尾輪蟲的餌料基礎研究進展[J]. 水產(chǎn)科學,2002,21(3):31-33.
[14]郭正龍,秦桂祥. 家化暗紋東方鲀仔魚開口餌料研究[J]. 淡水漁業(yè),2003,33(2):3-5.
[15]邱小琮,周洪琪,曾慶華,等. 營養(yǎng)強化的輪蟲、鹵蟲對牙鲆仔魚的成活、生長及體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水產(chǎn)科學,2004,23(2):4-8.
[16]徐琴. 淺談五種常見的魚苗開口餌料[J]. 漁業(yè)致富指南,2013(10):40.
[17]袁錫立,劉本祥,薛治國,等. 胭脂魚仔魚開口餌料的初步研究[J]. 淡水漁業(yè),2004,34(2):14-15.
[18]Wullur S,Sakakura Y,Hagiwara A. Application of the minute monogonont rotifer proales similis de Beauchamp in larval rearing of seven-band grouper 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J]. Aquaculture,2011,315(3/4):355-360.
[19]Ogata Y,Kurokura H. Use of the freshwater rotifer Brachionus angularis as the first food for larvae of the siamese fighting fish Betta splendens[J]. Fisheries Science,2012,78(1):109-112.
[20]黃權(quán),姜夙,齊科翀,等. 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條件下黃顙魚仔稚魚生長、存活率、攝食力和體成分的變化[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2012,19(6):1034-1042.
[21]唐忠林,茆健強,周國勤,等. 黃顙魚工廠化育苗技術(shù)[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3(1i):326-327,403.
[22]胡銀亨. 寄生于黃顙魚鰓上的流行小車輪蟲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3):168-170.
[23]張國松,侯新遠,尹紹武,等. 黃顙魚屬(Pelteobagrus)魚類遺傳多樣性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3):174-179.李夢茜,蔡永振,嚴茗,等. 家蠶敗血病病原拮抗菌的鑒定與抑菌作用[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4(5):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