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銳,孟 舒,周 鑫(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5)
?
微波消解法檢驗硅藻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
呂 銳,孟 舒,周 鑫(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5)
摘 要:探討微波消解法檢驗硅藻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可為法醫(yī)工作者使用該方法檢驗硅藻提供參考。用微波消解法對送檢的2015年1月及2014年10月兩起實際案例中的9份檢材進行消化,觀察該方法的消解效果及鏡檢結果,檢材完全消解,消解液呈現(xiàn)無色、黃色及淡綠色的透明狀態(tài);20×60倍鏡下檢出硅藻呈現(xiàn)形態(tài)完整、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特點。單純從實驗結果入手:可以判定2015年1月案件中死者為溺死,但無法判定溺死地點;難于判定2014年10月案件中死者是否為溺死。使用微波消解法檢驗硅藻面臨著如何保證硅藻完整性,如何提高該方法在法律層面可操作性的問題。
關鍵詞:微波消解;硅藻;溺死
硅藻檢驗目前被認為是診斷溺死的主要標準,通過對水中發(fā)現(xiàn)尸體臟器及尸源處水樣內硅藻的檢驗,結合案件調查機關對相關案情的調查,可以對疑似溺死者的死亡原因做出是否為溺死的判斷,甚至可以指向死者的明確溺亡地點。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對水中發(fā)現(xiàn)尸體進行硅藻檢驗已成為案件調查機關通行的調查手段之一。
目前硅藻檢驗方法有很多,如硝酸破機法、蛋白酶消化法、微波消解法、浸漬法、焚燒法、DNA分析法、硅膠梯度離心法和組織增溶劑Soluene-350消化法等。本文選取近年來逐漸為大家所熟知的微波消解法對兩起實際案例所送檢的檢材進行硅藻檢驗,并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同時對使用該方法檢驗硅藻面臨的問題進行闡述,以期能為法醫(yī)工作者在選擇該方法進行硅藻檢驗時提供一點參考。
(一)材料
1.檢材
檢材來源為2015年1月及2014年10月在貴州地區(qū)不同河道內發(fā)現(xiàn)的尸體臟器及尸源處水樣。兩起案件送檢檢材共計9份,包括:2015年1月案件送檢死者的左側肺臟組織、右側肺臟組織、肝臟組織、脾臟組織、腎臟組織及尸源處水樣共6份;2014年10月案件送檢死者的肺臟組織、肝臟組織及尸源處水樣共3份。上述檢材均由公安機關提取后經冰凍保存送檢。在實驗過程中,檢材還包括來自于實驗室的超純水1份。
2.實驗試劑
分析純硝酸;30%雙氧水。
3.實驗儀器
組織剪、有齒鑷、玻棒、載玻片、蓋玻片、量筒、一次性定量膠頭滴管、一次性試管、微量取樣器、電子天平、離心機、震蕩儀、生物顯微鏡及成像系統(tǒng)、MDS-10型微波消解儀及成套微波消解罐。
(二)方法
1. 檢材分組及編號
檢材分為實驗組①、實驗組②及對照組共三組:其中實驗組①包含送檢的2015年1月案件內所有檢材,檢材編號為A(水樣)、A1-1(左肺)、A1-2(右肺)、A2(肝)、A3(脾)、A4(腎);實驗組②包含送檢的2014年10月案件內所有檢材,檢材編號為B(水樣)、B1(右肺)、B2(肝);對照組檢材為實驗室超純水,編號為C。
2.取材
量取編號為A、B、C的水樣各20ml加入不同的微波消解罐,剪取編號為A1-1、A1-2、A2、A3、A4、B1、B2的各臟器被膜下邊緣部分各1.5g加入不同的微波消解罐,以同等量隨機選取任意臟器組織加入主控微波消解罐。
3.檢材消解
向裝有A、B、C檢材,A1-1、A1-2、A2、A3、A4、B1、B2檢材的微波消解罐及裝有隨機選取任意臟器組織的主控微波消解罐內分別加入8ml分析純濃硝酸、2ml30%雙氧水,按MDS-10型微波消解儀操作說明將罐體安裝上機。設置消解條件為第一步:110℃、5min、800W;第二步:140℃、9min、1000W開始消解,消解完畢觀察消解效果并留取消解液備用。
4.離心、涂片及鏡檢
將除主控微波消解罐外的各罐消解液分別移入10支一次性試管內,按4000轉/min離心5min,棄上清液,保留沉淀定容至5ml,反復3次,去上清液,最后將沉淀定容至1ml。震蕩儀震蕩混勻,取混勻液0.05ml滴于載玻片上并加蓋玻片置于清潔區(qū)域自然風干后鏡檢。
(一)消解效果
肉眼觀察各檢材消解液呈完全消解狀態(tài),消解液內無肉眼可見的未消解臟器組織。檢材A、B、C消解液呈無色透明狀態(tài),檢材A1-1、A1-2、A3、A4、B1消解液呈黃色透明狀態(tài),檢材A2、B2消解液呈淡綠色透明狀態(tài)。
(二)鏡檢結果
實驗組在20×60倍鏡下觀察,各號檢材鏡下視野清晰、雜質含量低;檢出硅藻呈現(xiàn)形態(tài)完整、種類[1]多樣、數量充足的特點。各號檢材鏡檢結果如下:
實驗組①:檢材A檢出直鏈藻、肋縫藻、橋彎藻、舟形藻,檢材A1-1檢出肋縫藻、橋彎藻、舟形藻,檢材A1-2檢出肋縫藻、橋彎藻、舟形藻、小環(huán)藻;檢材A2檢出肋縫藻、橋彎藻、舟形藻,檢材A3檢出肋縫藻、舟形藻、小環(huán)藻、針桿藻,檢材A4未檢出硅藻。(實驗組①各號檢材檢出硅藻種類見表1)
實驗組②:檢材B檢出橋彎藻、卵圓藻、小環(huán)藻、針桿藻、四棘藻,檢材B1檢出橋彎藻、小環(huán)藻、針桿藻,檢材B2未檢出硅藻。(實驗組②各號檢材檢出硅藻種類見表2)
對照組在20×60倍鏡下未檢出硅藻。
表1 實驗組①檢出硅藻種類對比表
表 2 實驗組②檢出硅藻種類對比表
(一)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采用實驗室超純水作為對照組,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了質量控制。實驗結果顯示,在使用相同取材方法及消解手段的前提下,對照組內并未檢出硅藻,而實驗組除編號為A4、B2的檢材內未檢出硅藻外,其余編號檢材均檢出硅藻,說明在實驗過程中各送檢檢材未受到外源環(huán)境污染,實驗組取得的硅藻檢驗結果呈陽性是可靠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實際鑒定工作中,特別是針對大量檢材進行實驗及觀察時,對各類硅藻在數據上進行具體的統(tǒng)計,無疑將受到工作量的嚴重掣肘,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貽誤鑒定時限。因此,本次實驗在各號檢材檢出硅藻形態(tài)完整、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前提下并未對各號檢材檢出硅藻的數量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
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實驗組①中:水樣中檢出的直鏈藻在各臟器內均未檢出;肋縫藻、橋彎藻、舟形藻在水樣、左肺、右肺及肝臟中均檢出,右肺內除檢出上述硅藻外,還檢出了水樣中沒有的小環(huán)藻;脾臟內檢出了水樣中存在的肋縫藻及舟形藻,但并未檢出水樣中存在的橋彎藻,此外,脾臟內還檢出了水樣中沒有的小環(huán)藻及針桿藻。硅藻檢驗結果鑒定溺死的原則認為:凡是組織(一般取肺膜下組織)檢出硅藻為陽性,肝、腎、牙齒和骨髓等器官也有硅藻,且硅藻種類與實地水樣一致,即可診斷為溺死。[2]顯然,根據這一原則,實驗組①中由于水樣與臟器內檢出硅藻在直鏈藻、小環(huán)藻與針桿藻3類藻種上的不一致,是無法判斷該組實驗中死者是否為溺死的。但筆者認為,硅藻檢驗結果鑒定溺死的原則中所提到的溺死,指的是原地溺死,即死者溺亡地點為尸源發(fā)現(xiàn)處。因此,實驗組①除腎臟外的各臟器內均發(fā)現(xiàn)硅藻,是可以作為判定該組實驗中的死者是屬于溺死依據的,但單純根據實驗結果,尚難判斷死者具體的溺亡地點。
在實驗組②中:水樣中檢出的橋彎藻、小環(huán)藻、針桿藻在肺內均檢出;水樣中檢出的卵圓藻、四棘藻在肺內均未檢出,肝內未檢出硅藻。單純從肺中檢出硅藻是不能作為溺死的診斷依據[3]的。因此,僅從實驗結果入手,難于判定該組實驗中的死者是否為溺死。
(二)微波消解檢驗硅藻面臨的問題
采用微波消解法對硅藻進行檢驗,在技術上是先進的。我國采用微波消解法處理各類檢材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90年代中期;孫維琦[4]、胡孫林等[5]曾報道采用微波消解儀進行組織消解及硅藻檢驗。由于微波消解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進行,因而在使用微波消解儀對硅藻進行檢驗的實驗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消解罐內溫度與壓力的變化情況。本次實驗使用的MDS-10型微波消解儀,其溫度與壓力監(jiān)測均由主控微波消解罐及其配套的溫度、壓力探針完成,其余微波消解罐并未單獨設置溫度、壓力探測裝置。因此,為確保各微波消解罐與主控微波消解罐內溫度、壓力的基本持平,保證整個消解過程的安全運行,主控微波消解罐內樣品的灌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不能以水樣作為隨機選取的檢材注入;2.不能以低于其他微波消解罐內臟器組織質量的隨機選取臟器注入;3.加入試劑的種類與劑量應當與各微波消解罐保持一致。雖然微波消解的高溫高壓環(huán)境對硅藻的破壞可能較大,[6]但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各號檢材內檢出的硅藻形態(tài)均較為完整。使用該方法對硅藻進行檢驗并盡力做到保證硅藻形態(tài)的完整,可能與微波消解儀所設定的溫度、壓力、功率等參數以及實驗試劑種類與劑量的選擇有關。在微波消解法檢驗硅藻尚無統(tǒng)一的、指導性的文件指引下,如何保證檢出硅藻的完整性,將是法醫(yī)工作者們選擇此方法檢驗硅藻不可避免的問題之一。
硅藻檢驗存在的目的,首要在于解決實際案例中發(fā)現(xiàn)的水中尸體是否為溺死這一法醫(yī)鑒定工作難點,其檢驗結果往往左右著案件調查的方向,甚至會對最終案件的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硅藻檢驗方法的選擇,就意味著從科學檢驗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意義上的升華。就我國目前現(xiàn)狀看,硅藻檢驗的標準化方法僅有硝酸破機法一種[7],該方法由于檢驗方式的落后,勢必將面臨淘汰?,F(xiàn)有研究表明,微波消解法相較于硝酸破機法,具有高效、安全、環(huán)保、檢出率高、破壞率低的特點。但由于缺乏統(tǒng)一標準,法醫(yī)工作者們在使用微波消解法進行硅藻檢驗時,對實驗人員、實驗環(huán)境、實驗參數及實驗試劑等的選擇往往具有比較大的隨意性。這樣的現(xiàn)象對采用該方法進行硅藻檢驗往往會造成諸如實驗結果不明確、甚至是偏離事實的后果,進而影響鑒定結論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其鑒定意見將有可能受到來自法律層面上的質疑。如何提高使用該方法進行硅藻檢驗在法律層面的可操作性,將是在硅藻檢驗技術業(yè)已進步的前提下面臨的又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鴻鈞.中國淡水藻類——系統(tǒng)、分類及生態(tài)[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00-416.
[2]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23-327.
[3]祝家鎮(zhèn).法醫(yī)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65-266.
[4]孫維琦.微波消解法檢驗硅藻的實驗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2002(3):175-176.
[5]胡孫林.微波消解——掃描電鏡聯(lián)用檢測臟器內硅藻[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0(3):145-149.
[6]趙建.硅藻檢驗方法綜述[J].刑事技術,2012(2):44-47.
[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GA/T 813-2008 人體組織器官中硅藻硝酸破機法檢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洪波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Digestion in the Practical Testing of Diatoms
LYU Rui, MENG Shu, ZHOU Xin
(Guizhou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 Guiyang 55000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digestion in testing the submitted diatom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ensic medicine workers. Methods: Apply microwave digestion method to nine submitted samples in two cases respectively happened in January 2015 and October 2014,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digestion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submitted samples are completely digested, with the digestive solutions appearing colorless, yellow or pale green in transparent state. The diatoms detected under the 20×60 microscope have the features of complete forms, diversified species and a large quantity.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ictim in the case of January 2015 died from drowning, but the drowning place remains unknown. It's har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victim in the case of October 2014 died from drowning. How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diato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digestion and improve the legal operability of this method a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microwave digestion; diatoms; drowning
[中圖分類號:D 91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95(2016)03-0071-04]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5-11-07
作者簡介:呂 銳(1988-),男,貴州習水人,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助理;孟 舒(1982-),女,貴州貴陽人,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鑒定中心,法醫(yī)臨床、法醫(yī)病理、法醫(yī)物證鑒定人;周 鑫(1980-),男,貴州開陽人,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鑒定中心,法醫(yī)臨床、法醫(yī)病理、法醫(yī)物證鑒定人。